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洪武八年,朱元璋杖死刑部主事茹太素,开了明朝廷杖朝臣的先例,以后明朝的各位皇帝纷纷效仿,甚至到南明小朝廷时依然存在。廷杖这种法外酷刑对明王朝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事以简为上,话以简为当. 不知从何时起,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一些领导逢会必讲,逢讲必长,似乎讲话不讲上个把小时,不足以显示出领导水平,不足以显示身份.结果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听得昏昏欲睡.不少干部群众抱怨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领导讲长话." 孔子曾倡导"辞达而已矣",著名诗人陆游也主张"句中无余字,篇外无长语".讲话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篇幅长短,而在于是否说到了点子上、抓住了要害.心无正气,说话则假;心无底数,说话则空;心无重任,说话则飘. 明洪武九年(1376年),刑部主事茹太素给皇帝朱元璋呈上一份长达一万七千字的奏章,朱让别人念给他听.读了六千三百字,还不知这位高官要说什么.朱元璋气得火冒三丈,命人将作者重责五十大板!事后朱元璋说,刑部说的事儿,五百字就够了.他劝诫群臣:"虚词失实,巧文乱真,朕甚厌之,自今有以繁文出入朝廷者,罪之."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朱元璋的重要助手,刚毅多谋的刘基在朱元璋逐鹿中原及明朝初年的国家治理中曾发挥过重要的辅佐作用,朱元璋以张良视之。刘基在明初被封为"诚意伯",正德年间被誉为"开国文臣第一",后来在民间更是逐渐被神化,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从刘基辅佐朱元璋的历史典故中,领导秘书、单位副职、班子成员等带有领导助手性质的人员,都能得到有益的启发和借鉴。一、至诚若神,突出"诚意"二字刘基一生以诚意立身、立言、立功、立德,被朱元璋  相似文献   

4.
正夏原吉(公元1366—1430年),字维,明初重臣,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擢为户部主事;建文帝时期,升为户部右侍郎;明成祖时期,转为户部左侍郎、尚书;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夏原吉仍主事户部。据统计,有明一朝,共有127人担任过户部尚书,平均每人任职2年左右,但夏原吉一人就主政户部27年。夏原吉与钱粮打了一辈子交道,但他一生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后人曾赞誉他:"一生清操如冰雪,五世砺节似苍松。"夏原吉从政  相似文献   

5.
宗承灏 《领导文萃》2014,(17):91-94
正洪武十八年(1385年),一起震动朝野的大案——户部侍郎郭桓盗卖官粮案爆发。此案牵连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以及中央六部,涉案人员达数万人。朱元璋通过这件案子将大明朝的官场整个扫荡了一遍,成就了其铁血帝王的威名。那么,这个案子是如何产生,又如何被查处的呢?㈠在朱元璋的人生字典里,他最为痛恨的两个字莫过于"贪官"。出身于草根阶层的朱元璋,曾经亲眼目睹和体验了底层民众谋求生存的诸多艰辛,也切身体会到一个贫民在社会底层挣  相似文献   

6.
刘基(1311-1375年),字伯温,是位被民间神化了的人物,同张良一样,他的确是位杰出的智者。朱元璋见到刘基时,朱元璋正面临着东西夹击的局面,不知如何是好。刘基向他陈述了思谋已久的时务十八策,指出,东面的张士诚,据有江浙一带,地盘小,力量弱,但地区富庶繁华,张士诚其人,胸无大志,贪求苟安;西(南)面的陈友谅,占据江西、湖南一带,地盘大,但陈友谅其人,亡命之徒,野心勃勃,凌上欺下,不得人心。当时,朱元璋手下的将领贪图江南的富庶繁华,多主张先进攻张士诚,刘基力排众议,指出:如果先打张士诚,陈友谅必然趁虚而入,我们腹背受敌;如果进攻陈友谅,张…  相似文献   

7.
<正>明朝皇帝朱元璋曾给手下算过这样一笔账。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以天天汲取,用之不尽。朱元璋的这笔账算得颇有哲理,被后人称为"守井哲学"。  相似文献   

8.
<正>明太祖朱元璋是个贫民出身的皇帝,在元朝末年平定天下建立大明王朝之后,经常深入基层,微服私访。一日,朱元璋微行至乡下山间,见一养蜂人辛勤地侍弄蜂箱,便跟他攀谈起来。朱元璋问:"你一年割取蜂蜜多少次啊?"养蜂人回答说:"春夏两季,花多,蜜蜂采蜜容易,我每个月都割蜜,收获就多。这时候有槐花蜜、菜花蜜、枣花蜜,很  相似文献   

9.
正现代心理学家依据亲密程度将人际距离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众距离四种心理距离,引申一下,可以用亲、近、疏、远四字概括。领导者把握好人际心理距离,有利于延揽人才和管理下属,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乱世风云变幻之际乘时而起,虽为"淮右布衣",却成就了一统华夏和"洪武之治"的历史伟业。这一局面的出现绝非偶然,它与朱元璋的人才政策息息相关。其中,朱元璋的人际距离艺术尤为世人所赞。剖析其人才管理之法,对于当下领导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以其铁腕肃贪"打老虎、拍苍蝇"而独领风骚。在中国历代皇帝中,朱元璋肃贪惩腐创造了多项纪录:对贪污腐败最为深恶痛绝、用典最重、打击力度最强、杀人判罪最多、营造声势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功失败可圈可点,对今日党和国家治贪反腐不无镜鉴。镜鉴之一:整饬吏治应处理好"打"与"拍"的关系朱元璋立国之初就清醒地认识到,正是由于元代晚期吏治的极端腐败才给了自己推翻旧朝的机会,而他的天下决不能重蹈覆辙,故在建国之初,就不能放松吏治整顿,以免给今后的江山留下隐患。明太祖发起的席卷  相似文献   

11.
正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正月初四,意气风发的朱元璋在南京即皇帝位,国号大明。从一无所有的小和尚,到登上大明王朝开国皇帝的宝座,朱元璋仅仅用了17年的时间,这其中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朱元璋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众多的杰出人才,这使得他在元末明初动荡的社会中迅速地脱颖而出,并最终走向成功。细细分析,朱元璋在用人方面,在立国前后呈现着显著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诗谀     
《领导文萃》2010,(6):129-129
<正>明初翰林学士解缙常以诗谀朱元璋。一天朱元璋对解缙说,昨天宫里出了喜事,你吟首诗吧。解听说皇帝得了儿子,于是开口吟道:"君王昨夜降金龙。""金  相似文献   

13.
朱元璋之问     
朱声敏 《领导文萃》2014,(12):72-76
正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几百年来,他由乞丐登上皇位的传奇被人们津津乐道,他用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的历史更是被人们广为传诵,至今粉丝遍布华夏。然而,在朱元璋时代,贪官污吏却杀了一个,站起来一批,始终前赴后继、延绵不绝,以至于晚年朱元璋曾非常懊丧地说:"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朱元璋这个问句在历史上相当有名,我们姑且称它为"朱元璋之问"。  相似文献   

14.
正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始终不忘自己的布衣出身,当代人喜欢把他这种布衣情结描绘成草根文化与帝王文化两者复杂的结合。到了他子孙为帝时,属于草根情结这一部分便自然消退了。我们可以先考察一下,朱元璋在洪武初年是如何表述自己这一布衣情结的。朱元璋在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即位的诏书中,强调自己"朕本淮右布衣"。他在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颁布《皇明祖训》时,叙述自己的经历:"朕幼而孤贫,  相似文献   

15.
朱元璋由于出生贫寒,痛恨贪官污吏,在执政后采取了中国历史上最严厉的措施来惩贪,连多用一张信纸在他眼里都算贪污。而且,朱元璋杀贪官的手段极其严酷,特别针对贪官制定了凌迟、枭首、阉割、诛族等酷刑,此外,还有骇人听闻的"剥皮实草",就是把贪官的皮剥下,里面填上草。并放在贪官继任者的衙门座位旁边,不得挪开,目的就是为了警示继任者。然而贪腐现象仍旧屡禁不止,朱元璋也哀叹:"朝治而暮犯,暮治而晨亦如之;尸未移而人为继踵,治愈重而犯愈多。"在这种情形下,朱元璋推行了百姓"造反"的群众反腐运动。  相似文献   

16.
<正>"罢孟"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坐在便殿读《孟子》。和所有皇帝一样,朱元璋也提倡孔孟之道,但是说实话,对于《论语》、《孟子》这些经典,他并没有系统研读。如今天下已定,他也有兴致来阅读一下原典。不读不知道,一读吓一跳。  相似文献   

17.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14,(12):88-91
正朱元璋十分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开国之初,百废待兴,各条战线都急需人才。朱元璋掀起了一次访求知识分子的高潮,来充实自己的官僚队伍。而建国之后,朱元璋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前后发生过很大变化。(一)江西贵溪县的夏伯启叔侄想作元遗民,不愿当官,把自己左手的大拇指砍掉了。朱元璋闻知大怒,夏伯启叔侄被枭首示众,全家都被籍没。和夏伯启叔侄一样被朱元璋杀死的还有苏州人才姚润、王漠,他们也是"被征不仕",结果是"皆诛而籍其家"。  相似文献   

18.
<正>朱元璋投奔郭子兴后,不断四处征伐,一路飞黄腾达,很快升任总兵官。虽然战功赫赫,但是,郭子兴手下的其他总兵官对朱元璋不服气。原因当然是他年纪轻,资历浅,晋升太快。朱元璋以他极高的天分,树立了一个"以术驭人"的典型例子。为了确立自己的威信,他叫小兵把会议大厅的椅子撤了,换上长凳。这样在开会时,各人就可以自由挑选自已的座位。第二天,朱元  相似文献   

19.
对朱元璋研究得比较仔细1964年5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明史》我看了最生气。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不识字的两个皇帝搞得比较好,明武宗、明英宗还稍好些以外,其余的都不好,尽做坏事。"  相似文献   

20.
"限娱令"不独为当下热词,古代也有,尤以明清为甚.古代娱乐的主要品种单一,主要是"戏曲、说书"等,于是"限娱"火力也集中于此.朱元璋弘扬"主旋律" 朱元璋在"限娱"的问题上,很注意"方法",比如大张旗鼓地"抓典型".《琵琶记》就是朱元璋为弘扬"主旋律",亲自主持策划、制作的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