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现代旅游地理学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40余年的发展其理论框架逐步完善、研究方法日益成熟、技术手段不断革新,现已成为地理学中最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文章基于口述史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对中国旅游地理学的重要开创者杨冠雄先生的学术成长历程、旅游地理学研究实践经历、治学精神和学术思想进行了回顾。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杨冠雄先生学术成长历程丰富而扎实,并在旅游地理实践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参与创建中国第一个旅游地理学科组织(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旅游地理学科组),主持多个旅游科研项目,为中国旅游地理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杨冠雄先生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产业实践中形成了“胸怀祖国,达济天下”“严谨治学,勇攀高峰”“刻苦钻研,精益求精”“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学术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旅游学科高质量发展凝聚了磅礴力量。本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中国旅游地理学科的发展脉络,而且为旅游学术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基于“口述”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先生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贡献不仅仅包括费孝通先生一生研究所得的累累学术成果,也包括其治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鲜明的学术品质.这些学术品质呈现为和而不同的学术思想、学以致用的治学理念、本土化的研究路径、行行重行行的研究方法以及多元一体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3.
汤用彤先生治学中西兼研,触类旁通。他善于将西方学术思想以及学术研究的方法运用于中国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之中,他既强调学术研究的民族性特点,国故国粹对外来学术思想的渗透与影响;同时又不抹杀外来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作用。他的“昌明国故,融会新知”的学术思想,为中体西用的学术研究理念提供了坚实的依据,同时也为学术研究接受外来学术思想如何保持民族学术传统带来有益的启示。他的“就事推论,应有分际”的研究方法,为学术研究中新旧材料的利用,以及实证研究的学术思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地学”特色专业学科群,提出基于“大地学特色”的《旅游地理学》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构建学科体系三大篇章——自然旅游地理、人文旅游地理和经济旅游地理。提倡“研究式”理论教学和“研究式”实习教学,发挥地缘优势,服务地方经济,以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西部地区对旅游管理类专业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张舜徽平生十分推崇章学诚,在治学历程中对章氏之学术思想多所承继与发展.概而言之,约有三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学术旨趣;博观约取的治学方法;评判学术的治学趋向.就学术理路而言,张舜徽更多地偏向于汉学一派,章学诚则隶属于宋学阵营,但张舜徽却屏除门户之见,对章学诚的学术思想多所继承与发展,充分证明了张氏治学兼采汉宋的通人家风.  相似文献   

6.
黎虎先生从事史学研究60余年,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与研究,学术成就卓著。综观黎先生史学研究,“独立思考,推陈出新”为其治学思想,“经世以为学,创新以求是”为其研究原则。黎虎先生不仅开创了“中国古代外交制度史”这一新学科,还结合走马楼三国吴简等新史料,对魏晋南北朝“吏户”“吏民”等问题进行重新诠释,构建起“吏民”问题研究的全新学术体系。黎虎先生非常重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有机结合,在其研究中完美地诠释了“二重证据法”,从而在史料的运用上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相似文献   

7.
王瑶的学术研究有着鲜明的学术风格。文章通过对王瑶一生治学中若干有典型意味的细节来分析他的治学态度即“理性的客观态度”,并指出这种精神贯穿王瑶学术活动的始终,进而将其与他所受的鲁迅的影响联系起来,分析说明赋予王瑶学术思想以活力的精神内核是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我国旅游学科经过四十多年的探索和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国旅游学科诞生背景的多元化,学科逻辑与框架不鲜明、基础理论缺乏、知识外溢与原创性不明显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旅游学科地位的提升,加上最近几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在招生、就业等多重困境下,旅游学者的学科认同危机愈发严峻,身份焦虑问题愈发突出。“旅游一代”(Tourism Generation)是伴随着我国旅游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发展而形成的学者群体。相较于由传统学科介入旅游研究的学者,“旅游一代”以旅游学科为核心来思考研究问题,既习惯于用独特学科视角来研究与分析旅游现象,又能根据研究需求,采用不同学科的研究范式与方法阐释研究问题。这种研究方式具有更好的研究连贯性,但由于缺乏传统学科的系统训练,常常被学界所诟病。而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旅游一代”已经是我国旅游学科和专业建设的主力军。“旅游一代”的学科归属和学科认同,对旅游学科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而旅游学科的发展与建设又影响学者的学科归属和学科认同。基于这种判断,2022年10月下旬~11月中旬,《旅游论坛》编辑部发起主题为“‘旅游一代’与旅游学科发展”的专题学者对话活动,邀请了5位本科...  相似文献   

9.
今年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陈直先生逝世20周年暨诞辰100周年。为缅怀这位长期从事秦汉历史和考古研究并为我国学术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一代宗师,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邀请历史界、考古界、文博界专家、学者50余人聚集一堂,于2000年6月2日举行了“纪念陈直先生逝世20周年暨诞辰100周年学术座谈会”。会上,专家学者就陈直先生的治学思想、治学精神、治学方法与学术业绩,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关于陈直先生的治学思想与治学方法,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陈先生从来不以考据自拘,而重视史实宏观和史实意义的阐扬,在“求真”这个基点上,陈先生关于秦汉历…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环境美学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过程中,陈望衡教授是重要的开拓者之一.从学科创建、学术思想拓展到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陈望衡教授都为我们做出了良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中,傅璇琮先生有序书文章近80篇。先生以当代古典文学研究之巨子的高度,凭着扶勉同仁、奖掖新秀的热心,本着对作者、对学术负责的精神,为学界已经形成较大影响的一批学者的学术专著作序。先生瞩目现实,见解精辟,发论宏旨,借序而论学,从整个的学术思想、观念、范式、视野、方法等方面,揭示出具有的开拓、创新意义的大势与走向,推动与引导了整个学术研究的发展与进步。我们于其中,既可见到百花齐放的治学方法,看到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转型与大势走向的历程,为拓展学术研究思路提供启迪,也可看到先生学识和人品之高境,感受到先生在学界的领袖风范与人梯品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肇始于20世纪初期,在抗日战争民族救亡之际孕育成熟;至新中国成立后,侯仁之先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和谐论"的主要内涵,创建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理论——人地关系论。历代先贤著述的史籍资料,为近现代学人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及其变迁提供了优越条件;同时,他们秉承的学以致用的家国情怀,又给历史地理学者拯救民族危亡、助力民族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当今历史地理学界,对两千多年漫长历史时期形成的舆地学优良学术传统中的经世致用治学理念、考据式治学方式、征实性治学精神之传承创新已蔚然成风。这显然已成为我国历史地理学最为宝贵的民族特色;而且藉此民族特色,中国历史地理学正可走向世界,在保卫人类的地球村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的历史性任务中,更好地发挥它的有用于世的学术及实践功能,并推动这门新兴学科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通人之学”“专人之学”等学术思想是中国学术研究转型的重大创新,通过对王国维学术成长的梳理、学术成果的分析、学术思想的论证,对“静安之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研究认为,王国维凭借厚实的知识贮备,批判地继承西方哲学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构建中国大文科的学科体系、研究文史哲的学术体系和中国学者的学术话语体系方面做出了全面系统实践,取得重大进展和开创性成果,堪称开一代风气的大学者;王国维以创辟胜解、通方知类的学术思辨,创立二重证据方法,探索出一条由“通人之学”到“专人之学”学问研究蹊径。系统审读、反思静安之学,对我们严肃读书风气、匡正学问研究态度、提倡学术争鸣、甄别解决知识产权争端、清除学术造假现象、规范学术研究流程,能够起到见贤思齐、弃旧图新之作用。  相似文献   

14.
叶橘泉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也是提倡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正值先生110周年诞辰之际,简要介绍其主要学术思想,并讨论其现实意义,以表彰其“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先生之于华夏人文学术现代重建,经历了“本国学术”独立意识之形成、“广义宋学”之建构与“新宋学之建立”三个阶段之演变过程。这一学术历程,与陈先生治学方向变化之轨迹大体一致,亦与陈寅恪先生之文化理想密切相关。陈寅恪先生关于华夏人文重建之思路与业绩,不仅是陈先生人生志业之集中体现,是现代中国学术史上的宝贵精神遗产,亦是“留赠来者”的关于华夏文化复兴的学术蓝图。  相似文献   

16.
2013年4月27日至28日,由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七届学术年会暨吴于廑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单位、出版社、杂志社等60多家单位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珞珈,以史会友,以文论道,盛况空前。本次世界史研究论坛学术年会适逢吴于廑先生百年诞辰。吴于廑先生(1913~1993)被誉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1944和1946年,他先后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1947年应武汉大学周鲠生校长的邀请,吴先生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回到祖国,从此扎根珞珈山,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世界史教育和研究事业,为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吴于廑先生回国后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并先后担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历史系系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历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曾当选武汉市、湖北省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吴于廑先生致力于探索我国世界史学科独立发展的道路,相继发表《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系列文章,以恢弘的气势和富有哲理的论证,系统阐述了他的“整体世界史观”,被誉为“开拓世界史新视野的第一创举”。以此思想为指导,吴先生和齐世荣先生一起,共同主编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国家级世界通史教材——《世界史》(六卷本)。该教材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经过数次改版,至今仍是我国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采用的权威教材。吴于廑先生的学术成就为世界所公认。他创立并提倡的新史观及其对世界史著作和研究体系的构想,博大恢弘,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研究体系,在国内外史学界有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共提交学术论文86篇,其中探讨吴于廑先生学术思想的文章为23篇。因此,缅怀吴先生的学问人生,探讨吴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是本次会议的重要主题之一。东北师范大学的朱寰、南开大学的王敦书、北京大学的马克矗、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家和等诸位先生均寄思于文,细数与吴先生相识、相交的记忆情景,感怀吴先生治学为人的崇高风范,深切地表达了对吴先生的怀念之情。在充分肯定吴于廑先生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学者们也指出,吴先生在具体研究中的某些观点受时代和研究条件的局限,尚有不足;其整体世界史观仍有继续发展和完善的空间,具体研究还有待拓展和深入。先生的踌躇之志表达的是一种学无止境的通观与豁达,更是对我等后进之学的殷切寄望!  相似文献   

17.
通过简要回顾钱伟长先生的治学生涯和学术成就,力图具体地探索他的学术思想中的人文精神。着重阐明:他一贯主张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密切结合,在自然科学研究中不断借鉴、融合人文科学的先进思路,坚持爱国敬业、勤奋进取、锐意创新、求真务实、广闻博览、融会贯通,在提携后进过程中,力主通才教育和学术民主。分析表明,钱伟长学术思想中的这种人文精神源自我国先哲深邃的学术思想和德国哥廷根学派优良的学术传统。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先生的《诗言志辨》,资料详实,论证缜密,文字清隽,集中体现了朱自清先生的治学思想,被公认为中国现代学术的经典之作.《诗言志辨》所体现的治学思想和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宏观视野下的微观操作;文史哲相结合的动态考辨;依托材料为基础的科学论证.这些集中体现了朱先生“创新而不标新,传统却不守旧”的治学精神.  相似文献   

19.
方龄贵先生是蒙元史研究的大家。2011年10月22日,先生逝去。本文通过先生长子方铁教授的口述,从点点滴滴中追忆了先生的人生经历、师承与学术交往、学问研究、对后辈的关心和教育等,是以纪念先生,并传承先生的学问与精神。  相似文献   

20.
根敦群培是20世纪藏族文化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学术大师,他的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在藏族现代学术史上具有标志性的意义。他的研究成果涉猎近十个学科领域,且独领风骚、自成一体,他是一位学术功底深厚,特立独行,最具现代感的学者。本文通过因明学的视角,探讨了根敦群培在宗教、历史和文学学科领域中所受因明思想对他治学方法及思维的深刻影响,提出了推理论辩、判别考证、澄清事实的因明思维方式是根敦群培学术思想的根基,也是他富有特质的叙事依据和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