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社会实践类课程具有开展课程思政育人的明显优势.信阳学院社会实践类课程《普通地质及工程地质野外教学》从抓好理论教学,培养学生踏实严谨的专业素养;结合校内丰富的地质现象和景观,推动学生理解协调与绿色发展理念,了解信阳茶文化,提升人文素养;在野外实践教学中,弘扬不畏艰苦的工匠精神;滑坡勘察结合土木工程建设成就,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传承大别山精神,培养爱国主义从五个方面开展了课程思政途径的探索,实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的统一.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水平,建设融合思政元素的教学资源库是开展课程思政的有力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教育改革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经管类 专业也应加强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 分析了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课程思政改革路径,以市场调查与预测这门课为例,介 绍了课程思政理论、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政治教育元素、价值观元素、中华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的融入,提出“全员”参与 课程思政、“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全方位”渗透课程思政等提升教学效果的措施。 以此实现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知识教育和 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大学生,为其他高校相关经管类专业实践课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 借鉴。  相似文献   

3.
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过程中提升育人效果的重要措施,明确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发掘特征,厘清其与思政课程的差异,有助于课程思政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发挥作用。通过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形式、完善评价体系等方式,建立医学课程思政实施体系,凸显医学课程思政特质,注重医学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市场营销专业《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为例,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设计实施“三合三融”的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路径,打通经管类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最后一公里”,强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政育人效果,全面提升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5.
为丰富高职外语课程思政实证研究,提高高职外语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评价4个方面阐述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高职“第二外语(日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选取某高校2021级英语教育专业的106名同学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为期1年的教学实践,通过成绩测试、调查问卷等方式检验课程思政教学的育人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期末成绩有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思想价值观念后测结果在政治认同、文化自信、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价值观念等5个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知,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的育人效果优于传统课程思政实践路径,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第二外语(日语)”课程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课程思政的意蕴和价值及协同育人的内涵为基础,深入剖析了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的内在契合性.从建立课程思政与协同育人融合的长效机制、促进课程思政全员教师德育能力稳步提升、深挖专业课程体系蕴含的德育内涵和元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思政创新型教学模式和设计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方式等方面提出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7.
“新文科”和“课程思政”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界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两个热点主题。新文科之“新”在文科教育的变革上主要体现为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新的课程建设思维、新的教育技术手段、新的组织管理结构。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革新的核心内容之一,应主动适应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变化,聚焦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担当课程思政育人使命;适应新文科融合创新趋势,推动“思政”与“课程”大融合;运用新文科教育技术新手段,激发课程思政教学活力;立足新文科管理体制新变革,构建全链条式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8.
基于混合课堂的教学模式,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点,对理论力学课程进行了试验性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在理论力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混合教学的方法和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旨在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通过对理论力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发挥传统课堂与网络课程协同发展的混合教学双优势,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课程建设水平,最终实现课程思政的“三全”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9.
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活动中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针对当前存在的思政教育认知度不高、师资队伍不足、目标不明确和融入度不够等问题,在青岛农业大学思政教育改革探索的基础上,分析思政教育面临的问题,研究思政教育的改革思路和举措,提出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同向同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改革思路。教学管理注重多方位提升专业课教师教授课程思政的能力,以拓展育人案例应用为核心的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等的思政教育建设思路,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改革,引导教师提高思政育人意识,提升思政能力,积极实践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建设取得良好的成效。通过青岛农业大学课程思政教育建设的思考和探索,以期为同类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力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应当立足课程自身的特点,以工程伦理教育、大国工匠精神、使命担当等为导向,通过合理合适的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本教学团队遵循“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围绕航空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借助“西工大现象”事例,以三门课程教学实践为实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设计、考核方式等方面探索性地对专业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旨在将思政元素渗透性、浸润性地融入工科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对科学不懈追求的精神,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矛盾统一的辩证思维,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工程伦理观。分享力学专业课程的改革路径,希冀对推进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来,理论界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拓展了高校课程 育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近年来高校“课程思政”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认为高校“课程思政”已经从注重“思 政课程”建设转变为凸显“课程育人”体系的协同创新,主要从认识论角度分析“课程思政”的内涵本质,从价值论角度阐明“课 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从实践论的角度探讨“课程思政”的特色实践,从系统论的角度梳理“课程思政”的多维理路,以期为推进 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大思政”背景下的必然要求,与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一脉相承,具有国家教育战略意义。“课程思政”要求大学英语课程须肩负起英语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使命,因此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以实现这一育人目标。本文在社会文化理论的理论指导下,通过重构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价等三个方面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进行教学改革设计和实践研究,旨在通过教师的显性教学引导和隐性价值熏陶塑造,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3.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向,是大学内涵式发展必然要求.针对工学类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能力不足等问题,结合工学类专业课程特点,在打造高水平团队、加强课程建设、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探索了课程思政育人具体实施途径.在课程建设全过程,通过营造课程学习氛围与环境、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建设特色专业课程思政资源库、科学设计课程思政体系、健全多维考核评价体系等举措,提高工学类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激励教师投入精力,增强学生获得感,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课程思政”不拘泥于各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而是利用课堂这个主渠道,教师通过知识传递实现价值引领,使得各类课程都参与到学校育人过程中,推进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创新,实现“全课程育人”。“课程思政”对各学科教师的素养及能力和水平提出了高要求。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当从理科、工科、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实践出发进行探讨,希望能为“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以上海理工大学“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在分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的基础上,探讨课程教学改革。通过设计“知识、能力、价值”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一步通过“心理测评了解学生需求和思想动态—针对性的思政元素和知识需求相融合的亲验式教学—参与企业实践”三阶段构建“三个创新”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取得实效,以期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社会保险”课程作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内容中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实现课程育人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阐述“社会保险”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梳理了课程的教学内容,挖掘了各知识点中的思政教学元素,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五大类;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基于“MOOC+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三全育人”为目标,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中国古代文学》在一流课程建设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落实“三全育人”理念,推进课程思政的内容改革。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是先进理念落地实施的关键,有效提升课程思政的吸引力。以多元化、立体化的教学评价为激励,在过程考核环节融入思政教育的理念,强调和突出实践环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实现一流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相似文献   

18.
在全面推行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研究专业思政课程群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促进专业思政育人目标实现。基于OBE理念,以会计学专业为例,分析构建专业思政课程群的必要性以及构建理论和构建基础,研究专业思政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包括确定群思政教学目标、组织群思政教学内容、选择群思政教学方法、实施群思政教学活动以及评估群思政教学效果,并进行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融合,深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教育的有效改革,针对当前高校Python语言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难题,从教学团队建设、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案例设计、考核方式转变五个方面,探讨了思政教育与Python语言课程的结合机制与实践方式,提出相关改进措施。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能够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思想素质,同时为促进程序设计类课程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工作同向而行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要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思政教育松懈、教学资源不足、授课方式单一以及课程评价方式单调等“痛点”问题。山东理工大学力学教学团队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工程力学”课程的建设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围绕教学改革和课程创新两个方面开展深入探索。深度挖掘力学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大力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和改革,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系统整合教学内容及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体现课程的高阶性;大胆实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课外协同创新”的教学模式,提升课程的创新性;建立健全教学与考核相融合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的全过程考核评价机制,强化学生的参与度,增强课程的挑战度。调查结果显示,本课程获得了学生高度认可;实验班学生的课程成绩及学习创新能力明显高于平行班,学习效果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