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与人民生活变迁实践逻辑做出的事实判断,更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逻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逻辑的必然价值关切."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关涉价值主体、价值客体、价值事实与价值标准等四重向度,这四维向度又内在蕴含人民利益至上、社会供需平衡、生活方式健康、价值规范科学四个层面的价值诉求.必须全面透析价值向度的逻辑理路,综合考量四维向度的内在诉求,充分激发人民共建、共创美好生活的主体性力量,促进供需动态平衡,打造兼具时代特色与中国风格的现代生活样式,大力弘扬"美好"的生活理念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然举措. 相似文献
2.
马纯红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50-153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好生活”作为政治性的目标概念正式提出。“美好生活”作为新时代重要的中国政治话语,不是简单地对传统与人民美好生活相关的思想的赓续,也不是单向度的对人民物质生活和人的物欲满足的追求,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对社会发展规律和执政规律认识深化和升华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必然,又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逻辑应然。准确理解“美好生活”的理论基础,深刻发掘“美好生活”的价值意蕴,致力于推动“美好生活”的具体践行,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美好生活的三个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7)
美好生活理论属于德性伦理学的内容,历史悠久。从理论上来说,美好生活是好生活,是值得人们追求的生活。现实中,人们关心使生活美好的因素、事物,如人的自主性、安全环境、良好秩序;美好生活的内容有物质生活条件、生活质量、生活感受的评价,也包含生活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人们是否乐意?具体而言它涵括基本需求的无忧、明智愿望的满足与合理目标的成功。 相似文献
4.
5.
从幸福评定的基本依据、幸福关怀的对象范围和幸福实现的时间预期三重视角考察,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与新时代实现人民幸福在逻辑上是贯通的,可以为当下实现人民幸福提供遵循.在幸福评定的基本依据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大众幸福的评定依据在于辩证立场下的物质维度和精神维度的统一,在新时代我们应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多途径推进人民幸福;在幸福关怀的对象范围上,马克思主义强调立足于公平正义基础上个体维度和他人维度的统一,在新时代我们提出"更加公平"以及全面小康的目标,促成幸福对社会成员的最普遍惠及;在幸福实现的时间预期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应统一于当下维度和未来维度之中的历史进程,在新时代我们倡导"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命题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概念,是民族伟大复兴指向、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党的奋斗目标引领、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要求等历史视野、时代要求和战略思维等相互统一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包括相互作用的物质、社会、心理三个层面,由富足的物质需要、多元的社会需要和丰富的心理需要三维结构组成。因而,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人民主体性、矛盾制约性、内容多样性和需要动态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基于发展实践的科学研判.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活需要为基本范畴,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进行梳理,才能深入认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与原则.从马克思主义需求理论来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以人为本的发展需要;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民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8.
高延春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2-15
马克思幸福观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给予现实的人民幸福以深切的关照.现实的人的幸福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人的实践本质的实现,而现实的从事生产实践的人民并没有得到自身的幸福.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民生活世界中的宗教异化、政治异化和劳动异化等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找到造成工人不幸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唯有如此,人民幸福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9.
作为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十九大报告对人民的美好生活作出了一系列的新论断,指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追求。报告不仅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且揭示了这一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报告不仅勾勒一幅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会和谐、生态美丽的美好生活图景,还科学谋划了实现美好生活的时间表、着力点和试金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的历史逻辑是,从为人民站起来、富起来的美好生活奋斗到为人民强起来的美好生活奋斗。党为人民站起来的美好生活奋斗贯穿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始终,使人民实现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独立自主。党为人民富起来的美好生活奋斗,使人民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目标。党为人民强起来的美好生活奋斗是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奋斗历程,使人民向着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的高品质生活目标迈进。这一历史逻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具有历史性,要在联系和发展中把握美好生活的内涵和目标;其本质是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生活而奋斗,要在社会实践中把握美好生活的真谛;要汇聚党、人民、英雄、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力,才能创造和实现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中国式现代化视角对共同富裕进行了深刻诠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时代,必须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共同富裕问题。而共同富裕美好生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国家、社会和个人诸多方面,要围绕扎实的物质资料生产这一基础保障、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体系这一关键环节、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这一根本立场、普惠优质的社会保障这一重要依托、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这一现实要求五大方面构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稳步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相似文献
12.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21-26
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任务。从价值维度看,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主体维度看,要依靠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破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方法维度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汇聚民智民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性地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毫不动摇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共识、力量、智慧和人心,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3.
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根本的就是实现劳动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劳动人民通过劳动创造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理应因此体面地活着。劳动本身是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应保障劳动者体面地有劳动,即体面地就业。劳动者体面地而非痛苦地劳动是充分实现人的本质,实现美好生活的关键环节。在日常生活用语中,体面生活实际是美好生活的另一表达。马克思体面劳动观的基本内容与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维度恰相对应,启示我们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在体面劳动中实现。 相似文献
14.
15.
刘正妙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5):21-26
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任务。从价值维度看,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主体维度看,要依靠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破除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方法维度看,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汇聚民智民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性地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毫不动摇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凝聚共识、力量、智慧和人心,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36-40
如何有效地引导受教育者过美好生活,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议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解读和宣传美好生活的思想内涵,深刻把握美好生活对受教育者理想信念、爱党爱国、情感激励及道德情操四个方面的教育价值,以思想政治教育助益人民美好生活实现为目标,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功能、倡导刚健有为的积极型的生活方式、培养教育对象自主抉择美好的能力、引导受教育者学会正确地选择等方面入手,构建美好生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竭力实现美好生活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丰富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珍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89-91
实现人民幸福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道德建设可以提升全社会的道德素养,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使人们获得幸福。因此,我们要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构建人民幸福的思想基础、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8.
马纯红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76-81
“美好生活”一词古而有之,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美好生活”作为一个重要的政治发展目标被提出且愈发成为一个新的政治性概念,其内涵和意蕴也因而愈发彰显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第一性原理、需要的社会历史性原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原理出发,对“美好生活”进行哲学之维的考察,科学理解和准确把握“美好生活”的基本、核心和延展范畴及其关键词,是在新时代实现“美好生活”的理论追求使然。 相似文献
19.
徐州市急救医疗中心作为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创建卫生强市的长远大计,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因而他们在人员少、任务重、工作要求高、突发事故增多、保障任务重的情况下,团结努力,扎实工作,积极创新,2006年共出车:7672次,其中抢救车祸伤员3083人、外伤4509人、内科疾病7318人、儿科疾病336人、妇科疾病252人、 相似文献
20.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即成为党的工作重心,且放在重中之重地位。新中国成立,毛泽东领导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亿万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新时期,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肇始于农村的改革使中国人民走上富裕之路;新时代,习近平实现民族复兴大业,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上强国之路的战略基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均以农村为阵地和出发点,基于中国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而实质在于其所蕴含的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福祉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