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族互嵌论     
民族互嵌超越以往民族关系内涵,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各民族“大分散、小杂居”的融居模式改变了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空间分布基本形式,成为当前和未来民族分布的显性特征。这一空间转化改变了民族关系的传统,致使民族关系出现了新的内容、特征和处理民族关系的新要求新方法。梳理理解民族互嵌的视角,分析民族互嵌的具体内容形式和本质要求,目的在于通过各民族在空间、文化和经济等社会层面上互嵌,实现各民族心理互嵌,促进民族广泛交流交往交融,增强各民族之间相互认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升中华民族认同。这是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政治自觉。  相似文献   

2.
[提要]民族互嵌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实践形式,在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整个过程中,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目前,学界关于民族互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互嵌”的概念和内涵、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民族互嵌与民族关系、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生成路径等方面。瞻望未来,关于民族互嵌的研究还须深化理论研究,丰富实证研究,推动跨学科研究,增强历时性研究,注重创新研究,拓展民族心理互嵌研究。  相似文献   

3.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运用citespace计量分析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424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关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发现学界关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的期刊论文呈现整体持续上升趋势,但科研学者和研究机构合作度低,研究规模小;热点问题主要集中为探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民族团结、亲如一家的和谐民族关系,推动构建稳定繁荣、和谐共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智慧和力量等方面。未来研究进路趋向于多学科多机构合作研究、强化“走廊型”新型场域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以及注重民族地区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关系研究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民族互嵌式社区不仅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深化民族关系的重要场域,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微观社会单元。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效果的好坏与各民族居民的幸福感、归属感和认同感紧密相关。治理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治理模式是否科学有效。通过分析探究永福社区“嵌入式”治理的实践情况,发现“嵌入式”治理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致使民族互嵌式社区难以变革发展。因此,为解决治理困境问题,基于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治理要素和治理逻辑,建构了价值共同体—主体共同体—规范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四个子共同体,继而建构形成了“嵌入式”—“融入式”社区治理模式。在“嵌入式”—“融入式”治理模式的基础上,寻求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由“嵌入式”向“融入式”模式转变的实践路径,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互嵌”,以期为具有相似治理情境的民族互嵌式社区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5.
原隆村是宁夏闽宁镇一个回族与汉族互嵌居住的生态移民村。搬迁前,原居地的民族交往交流形式单一;搬迁后,由于原隆村的回族和汉族群众在空间上相互嵌入的居住格局,彼此交往互动、交流沟通的机会明显增多。新时代,在日常生活、就业务工、教育教学、文化互动等方面,原隆村各民族交往交流日渐广泛和深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新进展和新成就,从而形成文化上彼此欣赏、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婚姻中相互包容、归属上共生共赢,展现出民族交融的美好图景。原隆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实践对我国新时代民族互嵌式社区构建具有启示意义:始终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全面领导、党政军警民多方协同、干部和群众携手奋进,以互嵌式居住、工作学习、文化娱乐等日常生活为切入点,持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新时代新征程中,原隆村村民从搬迁前的单一民族居住格局逐步有序过渡为搬迁后的回族与汉族互嵌式社区环境,真正实现了各民族之间的血脉相通、水乳交融,形成了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原隆村经验为新时...  相似文献   

6.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选择。民族社会结构的存在和发展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可实现的行动空间及空间生产基础,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空间生产与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即各民族交往的物质空间生产是基于共同利益与互惠发展的经济交往、各民族交流的符号空间生产是注重共有价值和情感寄托的文化交流、各民族交融的精神空间生产是强调生活互嵌和共生体验的精神交融。基于此,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路径应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交往,构建以平衡互惠为原则的多民族经济圈;促进民族乡土文化交流,发展以情感共鸣为重心的乡村文化中心;深化各族群众生活交融,规划以结构互嵌为内核的社区公共空间。通过上述路径,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7.
边疆地区的民族关系是与边疆安全密切相关的变量。和谐民族关系建构有赖于民族之间交往的扩大,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西北边疆地区而言,少数民族生计方式的现代化转型是扩大与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关键。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西北边疆地区应以现代工业生产方式为纽带,以生产领域的民族互嵌为重点,推动民族互嵌式社会构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促进边疆和谐民族关系发展;以区域发展的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取代传统的"中心—边缘"的少数民族治理理念,搭建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制度平台,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城市生活中不同民族成员的居住格局历来都是影响城市民族关系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民族互嵌式社区作为一种利于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居住方式而备受各个城市的关注。56种民族成分齐全的成都市在民族互嵌式社区的相关建设方面既凸显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多重意义,还为实现各民族居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文中简称"三交")创造了真实的社会环境和条件。文章认为当前成都市各民族居民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还处于浅层次的水平,其建设需要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9.
[提要]有清一代,清朝统治者面临以“夷狄”统治“华夏”、以“少数”统治“多数”的现实,为了实现对全国各族人民的统治,他们采取了兼顾利益和平衡关系的策略,一面反复强调“满洲根本”“首崇满洲”的基本国策,一面又不断强化“满蒙一家”“满蒙一体”“满汉一家”“满汉一体”的民族观念。在推进“一统中国”的进程中,清朝统治者提出了多民族“一体论”,从思想文化、用人制度、经济生活、民族关系诸多方面制定政策并付诸实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治统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满、蒙、汉等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0.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概念的提出,突破了多民族国家单纯依靠政策解决民族问题的传统惯性思维限制,转而从社会结构层面为解决多民族之间和谐共处提供了新视角,其目的在于促进不同民族间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并非传统视野下的"杂居",也非多民族之间的简单"混合",而是建立在族际间充分交往、文化深入交流、情感深刻交融基础上的高度融合。积极探索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生成路径,是多民族国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融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1949年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着力推进社会文化发展,致力于改善民生,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民族在经济交往、文化交流、族际通婚、族际交友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范围日益扩大,程度日益加深。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实践证明,为了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要善于挖掘和合理利用历史资源;要坚持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提供政治保障;要提供坚实有力的经济保障;要构建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和居住格局等在内的互嵌式民族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6,(6):102-105
近年来,小马店村各民族相互混居、相互通婚、语言互嵌和文化互嵌,形成了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农村社会结构,为建构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提供个案。小马店村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农村社会结构缘起主要表现为:各民族具有相互交流、交往的共同历史记忆,各民族具有相互通婚融合的历史记忆,各民族间同质性、相通性、相似性文化基因以及各民族对中国共产党和民族政策广泛认同,使小马店各民族村民相互嵌入成为必然。小马店村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农村社会结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的缩影,也是各民族广泛认同党的民族政策的结果,是民族发展客观规律使然,验证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关注小马店村各民族相互嵌入式农村社会结构,利于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构,也利于各民族相互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13.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方面内容,其中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对民族关系发展产生的影响最为持久、深刻。撤司建府后,在官方推动和民间交往的背景下,明代思南府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间文化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深化,主要表现在儒学的广泛传播、风俗习惯的变迁、宗教信仰的相互影响、汉语文使用范围的扩大、族际通婚范围的扩大五个方面。通过交往交流交融,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共同依存于中华文化之下,建立起共有的文化认同,对思南府地区文化水平的提高、民族融合的促进、国家认同的增强、社会稳定的维护均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基于民族交往心理,民族成员采取一定的文化适应策略所进行的群际接触和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成员的民族认知、民族情感和民族行为会发生积极变化。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机制加以分析,认为社会互动过程、民族交往心理结构、文化适应策略和群际接触理论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心理基础。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需要基于民族交往的社会心理机制,加强民汉双语教育,搭建有效沟通桥梁,促进人际吸引和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加强民族交往认知,强化情感联结纽带,促进民族交往意向向民族交往行为的转化;加强民族文化适应策略引导,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多元一体格局构建;加强民族接触与互动,增进民族理解和消除民族偏见,促进民族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15.
利用“国家在场”的人类学分析框架,对乡村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表征、动力机制做出全景立体描述,总结其发展经验,以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基于G乡的田野调查,发现反贫困治理中的“国家在场”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全面交往、广泛交流与深度交融。新时期,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必须坚持在发展中解决民族问题,必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16.
[摘要]交往交流交融是当代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大趋势,交往交流是实现民族交融的必由之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社会过程。贯彻民族平等原则、加快民族发展、增进国家(国族)认同和坚持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要求与保障。  相似文献   

17.
打平伙是流行于我国广大民间的一种饮食文化,其不仅是劳动人民生存智慧的结晶,也是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文化要素。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打平伙风俗蕴含着与区域内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叙事、满足身体营养和邻里交往交流需求的功能叙事、传承饮食文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文化叙事、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国家叙事。新时代,应充分挖掘打平伙风俗内含的文化价值,发挥其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形成发展于“五帝”到清末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华儿女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客观民族实体。中华民族“同源共祖”于黄帝,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史上,有过战争与割据,有过和平与统一,各民族之间或因战争而导致的大迁徙加速各族交往交流与融合,或因正常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而逐渐自然交融。在“大一统”思想的影响下,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以统一中国为目标,形成了各民族间的强大凝聚力,从而强化了文化认同,情感纽带,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正是在这样的民族融合中形成与发展,并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强大基石。我们通过把握中华民族“自在民族实体”的形成发展史,得到以下启示: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整体向好;中华儿女追求国家统一是历史趋势;顺应历史大势,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将在谋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道路上开创新局。  相似文献   

19.
武陵走廊是位于我国内陆腹地的物资与文化通道,伴随着散杂居民族的迁徙、流动与定居,武陵走廊逐渐形成了散杂居民族和自治主体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历史场景。蒙古高原南迁的蒙古族及其先民、云贵高原东迁的白族及其先民和华南北上的侗族及其先民共同构成了武陵走廊人口数量最多、分布也相对集中的散杂居群体。在民族交往交流与文化互动的恒久过程中,散杂居民族体现出文化变迁与文化固守并存、文化认同与边界意识明显、文化寻根与文化重构交融的重要文化特征。强化散杂居民族的走廊研究视角,对推动建构有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体系、促进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走廊学”学科体系建设都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功能目标、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根本目标,表明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尊重与遵循,彰显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整体性的功能定位,设定了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来促进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的路径选择。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助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有助于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从而达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论构建的中心,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践工作的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