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诗海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9(1):68-75
明代类书编纂高度繁荣,形成庞大的知识和思想文库。从文体学角度看,明编类书不仅保存了丰富的文体学史料,更构建了明人心目中的文体谱系,体现了明人对文体范围、分类、序次及各种文体在这一谱系中的价值、地位、特征等的认识和理解。这种理解,既有沿袭传统的一面,又有发展、创新,如辨体意识的增强,文体分类的细密,文体范围的扩大,尤其是对戏曲、通俗小说等新生文体的接受、认可等,都体现了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背景、文学思潮和文体观念。 相似文献
2.
3.
立足于清官方立场,四库馆臣通过撰写《四库全书总目》,刻画了明代类书“饾饤稗贩”的形象,并在批评中重重渲染,使之成为“定论”。进而又以文献内容和纂修体例交相结合,构建了看似严谨实则严苛的类书批评体系,将明代类书纳入其中大肆抨击。清人以“俯视之眼”构建的类书批评体系,终究难以逻辑自洽,以至在评价标准上前后割裂,在历史叙述时自相矛盾,在论证过程中引据失实。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代表的清人明代类书批评,既显示出卓绝的学术眼光,也存在学术缺失和时代局限,有必要予以“正本清源”,以更加审慎和理性的态度,回归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语境,重新审视明代类书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辛梓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114-120
赋是适合分类辑录的文体。从《文选》赋以类相分开始,历代赋集编纂也多类分。部分赋集重选,学习《文选》赋编类以文附经;另一部分赋集则辑录求全、体量倍增,故亟需更圆融完备的体例。赋集与类书都“穷尽”文献知识,分类也多以物名类兼有“百科”特征,这使赋集趋同于类书。赋集学习类书,对类书编类整体迁移。类书的纂书体例集分类之大成,以文本自然之旨的观点编类,以天地综括万物,实现了纂书分类的文学“原道”,适合与类书功能趋同、以赋体特点进行编类的求全赋集。 相似文献
5.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不同,也因为所处地理环境的差异,南宋浙东各地刻书业之间,无论刻书主体抑或所刻书籍,均颇具地域特征,并大致可分为以越州、婺州、明州为代表的三大类型。南宋浙东刻书业的地域特征,无疑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期浙东历史发展的阶段性面貌。 相似文献
6.
类书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南强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0-85
概述了关于类书起源的各种见解 ,从类书的内容性质、形式特征和史书中的记载入手 ,论证了类书创始于《皇览》一书。从文化渊源的视野着笔 ,论述了《左传》中断章取义引用《诗经》的作法 ,以及西汉刘向《说苑》、《新序》等书对类书产生的影响。又从曹丕的家庭环境、当时社会背景及曹丕登上帝位的需要等角度 ,论证了类书创始于曹丕时代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8.
类书功用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素琼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
类书是我国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工具书。它内容广博,天地间诸物、诸事、诸名,各门学术科目无所不包,可供我们检查古代各种门类的资料。本文重点介绍类书的十七种功用。因此,类书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工作者,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学良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明代的内府刻书是明代官府刻书的杰出代表,以往学者大多以为司礼监经厂就是内府刻书的唯一机构,偶有持论不同者,亦语焉不详,没有对内府刻书的具体承刻机构进行系统考究。根据《明实录》及内府刻本等一手资料考察,明代内府刻书除了司礼监经厂之外,在中央,尚有工部、礼部、秘书监、内官监等机构,在地方,则有寺庙和地方书坊。据此提出,明代内府刻书是皇家的刻书,受皇帝敕命刊刻是这一版本类型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张雷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5):20-23
南宋灭亡后,沦为遗民的一批文人画家眷恋故国,不仕新元,借其水墨画作隐约委婉地表达亡国的哀痛、故国的缅怀、遗民的悲哀。文章结合宋元之交的时代背景,将南宋遗民的水墨画置于文人写意水墨画的发展流变历程中,对其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之定位做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刘全波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133-139
类书是古人读书治学的万宝全书, 但类书与文学、科举结合一旦太过, 或者是读书人为了功名利禄而滥用类书, 类书必然走向僵化, 成为“獭祭”、“饾饤”、“剽窃”、“腐烂”之书而被有识之士口诛笔伐;读书人的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使类书流弊日甚, 但类书的生命力却是顽强的, 存在的重要性也是无可替代的, 这就是千百年来类书绵延不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13.
周生杰 《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67-70
具有“包括宇宙,总览人物”铺张特色的辞赋,是作家学识渊博的表现。他们凭借深厚的小学功力,在赋作中大量运用玮字,罗列世间万象,故许多作品可以作为名物制度的专著。辞赋作品取材广博,按事排比,在类书出现以前,客观上承担了类书的作用,出现以后相互影响,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4.
于翠玲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3(2):99-102
根据多种类书资料,分析中国古代狐文化的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狐演变为拟人化文学形象的过程;并分析狐形象在诗文与小说中有所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罗斯宁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南宋小品文为我国小品文发展的成熟阶段。它摆脱了被忽视的附庸地位,以著作的形式独立登上文坛;各体兼备,以日记体游记、系统性的诗话词话为盛;题材广泛,与南宋的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艺都有密切关系;在艺术上;具有真切自然、寓意深远、幽默谐趣等特色。 相似文献
16.
慈波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1):38-42
宋四六是骈文在宋代进一步定型化后所获得的专称。它应用广泛,更是科举应试的通用文体,其矜尚用事、典赡精工的特点对类书提出了强烈的吁求。而类书在提供临文之需的同时,也不免使宋四六走上程式化的道路,逐渐丧失活力,沦为“类书外编”。 相似文献
17.
王永波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8(1):17-24
继宋代多次整理李白全集之后,明代编刻李白集达到历史上的顶峰时期.根据各种公私书目统计,明代编纂、评注、刊刻李白集及其选本约有六十种之多,可谓盛况空前,成为李白诗流传史上的重要时期.由于李白诗编刻参与者的文化素养普遍较高,使得明代李白集在质与量两方面都有所提高,其中有些版本多次增订与翻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李白诗在明代得到广泛的编选与刊刻,是由于各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既与明代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士人心态等密切相关,也与明代文学复古运动尊唐思潮以及唐诗学兴盛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论赋体类书及类事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尚书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赋体类书及类事赋,是唐、宋时期出现的一类特殊的科举用书,最早的用途是举子对付"帖经"考试.现存赋体类书和类事赋都是宋人作品,数量虽不多,然而它代表了一个图书"族类".赋体类书、类事赋的功能虽是类事,但要写得像"赋",又必须具备赋体的基本特征,因此部分文采斐然的类事作品,不妨让它在类书、文学之间游移而"两栖". 相似文献
19.
南宋文人穿越千古时空的界限,将人世沧桑、兴衰成败之感,谱成或悲凉慷慨、或缠绵凄清的怀古词篇。时代背景的不同,咏怀古迹的差异,词人主体的不一,形成同中有异的抒情格调,汇成南宋浩荡激越的怀古情愫。南宋文人诉诸怀古词作的书写,在突出浓厚的主体价值的同时,还渗透着强烈的文人情愫,既有拯救家国的儒家精神,又有隐逸江湖的道家情怀。 相似文献
20.
郑永霞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8(1):118-120
明代藩府藏书丰富,刻书数量众多,质量上乘,具有很高的版刻价值和学术价值,这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可从藩府刻书之背景、数量、质量、特点和价值五个方面了解其刻书的概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