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8 毫秒
1.
刘兆吉创建了美育心理学,提出“美育心理”和“美育心理学”学科概念,致力于美育心理学科建设,使之逐渐成为教育心理学的一门独立学科。这一学科的创建和发展,是对中国心理学和世界心理学做出的独特贡献,是刘兆吉的心理学思想、崇高的学品和人品有机统一的结晶,也是西南师范大学校史上永远值得骄傲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周敦颐作为我国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其哲学思想、伦理思想得到我国学术界的重视和挖掘,而其心理学思想至今仍无人问津。事实上,如同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一样,周敦颐也对我国古代心理学思想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他论述“心性义理”的观点、关于“得刑以治,肃之以刑”的司法心理思想和实践,以及他关于形神关系的揭示、为圣的方法与道德修养的论述,都闪耀着心理学思想的光辉。周敦颐作为打破理学家所谓孔孟而后道统中绝千年幽暗的理学开山祖师,深入研究他的心理学思想,对于开掘我国宋明理学时期的心理学思想遗产,继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医心理学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医的医学模式"医道"对中医心理学影响深远,中医心理治疗的历史为中医心理学奠定了基础。儒家文化的仁爱、中和、和合等思想,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论、精气说、形神观,以及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整体观念,都为中医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应该努力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医心理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时代,培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中医心理学思想扎根中国大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医心理“治未病”思想、中医心理“整体观念”、中医心理“阴阳”辩证理论、中医心理“养心”方法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成果,对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心理学的思想根源是多元的、复杂的,而不是单一的,具体言之,它涉及到对心理学的思想与思想史、哲学思想根底、科学思想根系、文化思想根由、学术思想根基等的考察。心理学有自己的思想演变和发展,这构成了心理学的思想历史根源。心理学的研究都是依据于或建立在特定的哲学思想的根底之上。心理学的研究有自己的理论预设和思想前提,它需要在心理学哲学的反思层面得到考察和探索,得到批判和建构。回顾心理学独立前后,会发现心理学与其他学科门类或分支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观。心理学的研究都有自己相应的文化历史资源。西方心理学和中国的心理学事实上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可以深入挖掘的文化历史资源。心理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发展和演变会形成一种独特的学术传统,而学术传统形成的就是特定的学术资源。  相似文献   

6.
“心斋”和“坐忘”在庄子思想中是主体体道的基本条件,文章从现代心理学知、情、意三个方面论述了庄子“心斋”和“坐忘”的具体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后论述了庄子的这一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文献中蕴藏着丰富的传播心理思想。本文例举“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要使诚意之交通,在于未言之前,则言出而人信矣”、“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这三个思想进行分析以证明这些思想比起引进的传播心理学理论来更适合中国国情,指导我国传播实践所产生的传播效果会更好,因而值得挖掘和开发。  相似文献   

8.
管理心理学研究现状和本土化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我国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状况,其中包括管理心理学起源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管理思想的研究,西方管理心理学理论发展及学科流派的译介工作,管理心理学本土化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研究者的观点,提出了管理心理学学科理论本土化的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领域的拓展,对学科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随着健康产业的兴起,基于中医药理论发展起来的中医药健康学进入健康学科的研究视野.以中医药学为基础,以中医药文化思想为导向,从社会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视角,对中医药健康学的学科内涵进行界定,深入阐述其理论价值,对其现代价值进行剖析.认为高等中医院校应当结合自身优势,适应健康科技与产业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需要,构建中医药健康学科与专业体系.  相似文献   

10.
太虚在现代心理学理论和“佛教心理学”之间作出了深入的比较,并依据其佛学素养对现代心理学理论的“舛误”、“浅狭”之处给予了破斥和揭示,进而提出了自己的心理学思想。太虚的研究表明,在佛教文化与现代心理学之间可以存在某种互补关系;而且,太虚的研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在宗教心理学与宗教的心理学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壁垒。  相似文献   

11.
中医理论中的医学心理思想源于《内经》理论。《内经》中的医学心理观念来自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流派。对这一渊源关系作了揭示 ;并通过比较、分析 ,指出《内经》对当时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流派心身统一等观念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有效指导临床实践的医学心理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医药院校的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多个方面存在不足,这将影响中医类毕业生日后在临床工作中使用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对病人进行治疗。从课程性质、课时量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客观、系统地将医学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方法传授给学生,才能使他们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要求,在临床工作中学以致用。  相似文献   

13.
精气学说与《内经》中的医学心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先秦时期哲学界对精气的认识及精气学说的形成 ,进而论证精气学说对《内经》的中医理论 ,尤其是对医学心理思想的影响。归纳了《内经》对精气学说的发展 ,提出《内经》将精气学说升华为“自然之气”、“人体之气”2个层次和“自然之气”、“生理之气”、“心理之气”3个类别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利用教育心理学迁移理论的有关研究结果 ,以及我国古代大医家的有关成就 ,论证了在中医教育中开设传统文化课程 ,不仅有利于中医学习的正迁移 ,而且还是能否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心理结构、知识结构的杰出中医人才的关键。同时还对当前中医教育中的中西医基础课程交叉开课的效果进行了讨论 ,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医高等人才培养面临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探讨目前中医高等人才培养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分析了时代对高等中医人才的要求 ,提出了中医高等人才的中医基础必须扎实、中医专业课教师的素质亟待提高、中医教学的实践环节应大力加强等意见 ,并提出了应采取的一些相应措施。认为讨论和解决这一问题 ,关系到今后高等中医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办学思路 ,也可以说关系到中医教育 ,甚至中医事业的前途  相似文献   

16.
后现代心理学是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冲击和现代心理学备受责难的背景下产生的新的心理学思潮.作为对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科学心理学的反叛和消解,后现代心理学为未来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和发展取向.本文从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三方面对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心理学进行探析,反思了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贡献和面临的困惑,并提出以本土化心理学作为后现代心理学发展的突破口.可以说,后现代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视野和基本观点为本土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新的契机,它有助于透析传统科学心理学面对当代社会现实和人们的心理困境时的无奈与僵化,并为探讨和描述异质文化背景中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找到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从现代科学技术看中医存废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存废之争由来已久,从俞樾的《废医论》到余云岫的“改造中医”,再到现在有些学者说“中医是伪科学”,历时已逾百年。由于“废除中医论”者坚持的论据——“中医不科学”,纠缠着传统文化、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三个因素,因而论争双方各执一端。本文一方面指出“废除中医”的论点是荒谬的,另一方面指出,必须致力于中医现代化,才能最终破解“中医不科学”的质疑,最后提出,当前这场中医存废之争,实质上是近一百年来中西文化论战、现代化与西方化论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它关系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关系到中医现代化的命运与前途,需要严肃、认真的对待。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中医药商业秘密则是对中医药信息和技术实行保护的有效措施.采取法律手段保护中医药商业秘密,首先要认定作为商业秘密权保护客体的中医药范围,其次要对中医药的商业秘密保护措施与其他保护措施进行区分,最后梳理我国当前对中医药商业秘密进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构建中医药商业秘密保护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特色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特色化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中医特色化人才的新定义——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较强的中医临床技能、传统的中医思维方式的中医型“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人才,并分析了科学的特色化中医人才的培养方案的特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20.
文化与心理的关系一直是主流心理学争论不休的话题,新兴起的文化心理学和进化心理学,各自提出了新的文化观,进一步阐释了文化与心理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视角。进化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都对文化提出了独特的解释,都认为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两者在关注的视角、建构观、研究方法及范式和文化范围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