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一个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凭借自己的切身经验,塑造了众多个性突出、形象丰满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从早期、中期到后期的创作中,虽然一直秉承女性主义的立场与视角,但是女性人物的形象已经悄然发生了变迁。作家思想也随之演变,即从揭露白人主流文化价值观对黑人心灵的扭曲,到展现黑人女性用自我放纵的极端方式反抗性别不公正,再到含蓄地提出建构两性和谐社会的大同理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本文尝试从性别史的视角探究民国时期法律专业女性进入律师界的历史过程,以及她们在律师业内的职业发展,尤其是注意发掘上海地区以外女律师的形象与声音,从观察女性律师的性别认同、自我角色认知、职业角色定位、社会期待与观感出发,审视女性律师在性别意识与法律精英意识相互激荡影响之下,附丽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是如何塑造以及实践法律职业形象的。  相似文献   

3.
已有跨种族、跨文化婚姻研究忽视了中国男性和西方女性这种稀少但重要的类别。涉外通婚是一个蕴含深刻社会意义并折射出多方面结构性社会问题、价值取向、民族因素的复杂社会现象,应该从理论的深度、战略的高度去思考这一现象及其对国家和民族带来的影响。通过调查在爱尔兰的西方女性眼中的中国男性形象,探索性地测量了中国男性对于西方女性的婚恋吸引力,从西方女性的视角将中国男性的形象与西方男性的形象予以比较,分析西方女性的择偶偏好,发现中国男性真正“不那么受欢迎”的原因,从而在文化建构、性别气质和媒体塑造等方面进一步分析中国男性在西方世界里形象呈现的深层缘由。  相似文献   

4.
关注中国当代知识女性的命运 ,塑造不同性格的知识女性形象 ,已成为新时期小说的重要审美内容。从审美意识的显示看 ,具体作品比较复杂 ,总体则表现出与时推移的变化。审美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传统观念主导阶段 ;张扬女性独立自主阶段 ;揭示困惑与反抗现实世俗阶段。它们构成了新时期小说塑造当代知识女性形象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5.
刘伯红 《浙江学刊》2001,(4):107-111
在我国的报刊市场上,一直有一些适应大众阅读层次的描写性与暴力内容的报刊出售,其中既有合法出版物,也有非法出版物.在这些报刊描写性与暴力的内容中,女性形象首当其冲地受到不同程度地歪曲和丑化,其负面作用是确定无疑且显而易见的.本研究欲运用性别观点,对部分报刊性与暴力内容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徐雅宁 《唐都学刊》2011,27(6):71-74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涉及电影、文化、性别等多个领域不同流派的理论和实践创造,试图颠覆传统的以男权话语为中心的电影语言,建立起女性电影独特的叙事话语。姜文电影多以强硬男性主人公为中心,其作品中女性形象只是男性世界的陪衬,是男权文化的反映。对姜文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剖析,探讨其如何被简化为一个符号或景观而存在于男权世界的阴影中。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符号学分析法,分析了《中国妇女》、《家庭》、《女友》、《时尚·Cosmopolitan》四本中国女性杂志刊载的五个当代中国女性人物故事,得出铁姑娘、贤内助、时尚女三种女性形象类型。检视这三类女性形象的深层意义,可以发现它们事实上蕴含了传统父权社会对女性片面价值观的社会迷思;同时,它们也在鼓励女性参与父权体制建构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8.
颠覆与建构1990年代以来英文学界中国女性群体形象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敏磊  毛升 《社会》2006,26(1):187-205
在当今中国女性研究领域,女性群体形象一直是东西方学界共同关注的主题之一,特别是20 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了一批较有分量的研究专著和期刊论文。本文试图对20 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女性群体形象的英文研究成果加以评介,并与大陆女性研究进行比较,以期从女性群体形象的角度探讨西方中国女性研究的特点及其与大陆女性研究在理论立足点、学者性别构成、选题等方面的异同。这些女性群体包括:新女性传统女性、才女、家庭妇女职业妇女、贞妇烈女、妓女、农村妇女、女勇士、女尼等。  相似文献   

9.
对《十日谈》中女性形象的深层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琪 《学术交流》2007,82(4):182-185
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描绘的众多女性形象,在中世纪文学长廊乃至西方文学史中显示出与众不同的审美意蕴:她们年轻、美丽、纯洁,富有独立反抗精神和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在给读者带来清新醉人的观赏性的同时,中世纪晚期复杂的审美取向和社会风气以及作者既同情女性但又无意识地受制于男权思想的文学观念,又使这些女性形象具有了深层的文化内涵。从女性形象和中世纪文化语境的互文性进入《十日谈》,无疑可为这部一直作为西方文学走出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代的关节点的伟大著作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聊斋志异》为我们塑造了一大群五彩斑斓、摇曳生姿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有平凡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女性,但大多数是狐妖狐媚、精灵古怪,她们以内在美著称.而我认为其中三类最为动人:一类是痴情女性,一类是知思必报型,一类是才智型.本文通过这三类女性形象来探讨其背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清代文学家李渔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作者以欣赏的态度塑造这些个性鲜明、生动可爱的形象。她们身上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本文就这些女性形象分析李渔的情爱思想。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锐导演中的女性导演,李玉在女性作品创作中流露出不同凡响的女性意识,极力展现男权主义却从不批判;于情色欲望的窥视机制中,层层剥离性权力的外延内涵,并给予人文关怀.一次次超越,一次次转型,由女性到男性,由对峙到和解,风险社会与两性、生命的交织或悖离带来的终是两性和解之结局,这是导演的愿望,亦是中国式"性别场"的特色.从性别出发,女性电影和女性导演带给中国电影市场的绝不仅仅是奇异、细腻的镜像故事,银幕之外,在男权文化的社会规约中我们更应看到电影创作的使命与真谛.  相似文献   

13.
曹禺笔下的"火"与"水"--从繁漪到愫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亚梅 《社科纵横》2006,21(5):108-110
在我们学习研究曹禺先生戏剧文学创作的特征及规律时,会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曹禺先生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中都有一个突出的女性形象,她们触动戏剧矛盾的萌发并带动戏剧情节的发展。《雷雨》中的繁漪和《北京人》中的愫方就是这样两位被作者寄予最深情感的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比转轨前后女性劳动力参与率、就业率和失业率、女性就业结构与性别工资差距的变化,对转轨期前苏联东欧地区的女性就业变迁进行了分析,揭示出转轨期这一地区妇女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及两性不平等的显性化。  相似文献   

15.
曾经在许多谍战片里女性只是以配角点缀出现,而近期在全国各大电视台播放的谍战大戏<潜伏>则峰回路转.据统计2008新拍谍战剧近60部,而<潜伏>因其剧情跌宕幽默合理、人物刻画细致生动可信、演员表演异彩纷呈而成为其中翘楚.用社会性别视角去分析该剧的人物塑造,主要通过三位女性角色形象的塑造,看当今大众传媒制造者性别意识的嬗变.  相似文献   

16.
闫志洁  闫方洁 《创新》2012,6(5):24-27,126
女性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女性面临的各种问题一直以来也备受社会关注。西方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者借鉴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将其运用于家庭和私人生活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了性别异化理论。她们认为,当代社会女性异化表现在两性关系领域、家务劳动领域、心理和精神智力领域等。而消除异化实现女性解放需要通过消除性别角色、提高女性经济地位、扩大女性政治参与权等途径来实现。她们的探索为人们理解两性问题、实现性别和谐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17.
邓伟龙  陈枫 《创新》2011,5(3):111-114,128
人类的文明是由男女两性共同创造的,但由于男性话语霸权的存在,长期以来女性居于屈从、缺席和被支配被遮蔽的地位,在包括历史、文学和影视艺术等的传统文化中,女性是被看、被塑造和被扭曲的对象。而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李少红,因其女性的特殊身份以及作品中客观凸显的女性意识和艺术特色,为女性影视理论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其影视作品也堪称中国女性影视研究的一个标本。  相似文献   

18.
从人物形象看凌叔华小说的内省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琴 《社科纵横》2003,18(2):59-60
在凌叔华笔下有着旧与新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 ,这两类人物的塑造 ,体现了作者女性意识中鲜明的内省品格 :既有对“五四”妇女解放 ,个性解放实质的探询和反思 ,又有对女性自身文化负面的审视 ,对女性深层传统积垢的暴露与批判。两者的结合 ,使得凌叔华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比起同时代的其他女性开掘更深  相似文献   

19.
媒介女性形象刻板印象之成因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女性在媒介信息中占据着可观的空间,然而媒介中女性的形象与角色是单一的、刻板化的,仍然处于被异化的状态.其成因在于:女性在历史语境中的"他者"地位是媒介女性形象刻板印象化的始作俑者;文化工业链条下的传媒运作机制日益商业化则直接导致女性形象的物化、欲望化和消遣化:女性的边缘地位和她们在集体无意识状态下的"失语"巩固了刻板印象的生成并在媒体中的大量存在;媒介通过谴责或浅薄化造成了女性形象的"象征性地歼灭".基于此,媒介传播者在进行反思的同时,女性也应对自身存在着的"盲从意识"和"自贱意识"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20.
闵建国 《社科纵横》2005,20(4):170-171
中国现代文学女性形象的塑造立足于文化民族化,现代化和文化的进步,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道路、模式重新定位、定向,为民族的先进文化构建提供了价值目标、精神动力和价值观念,从而推动了现代社会文化创新和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