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些年来,学术界就人性,人道主义问题展开了有意义的讨论。其中,不少论文涉及到鲁迅与人道主义的关系,大都肯定他具有深厚的革命人道主义思想,有的论者甚至还断定鲁迅是人道主义者。说法虽然不尽相同,有的不无偏颇,但由此出发,进一步认真分析探究鲁迅(特别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鲁迅)如何科学地认识和评价人道主义,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地认识和看待人性、人道主义问题,是深有启发和教益的。人道主义是在欧洲反对中世纪教会统治的斗争中产生的。它主张把人类从中世纪教会的宗教世界观束缚下解放出来,尊重、保护个人的权利和人格,在历史上起过反封建的革命作用。然而,人道主义不是一种固定的社会思潮;因此,马克思主义者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并不抽象地笼统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根据具体的历史条件和具体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评价。鲁迅在他思想发展的早期和中期,提倡过人性的解放,接受和宣传过人道主义思想。他曾说,“五四”时期,“文学革命者  相似文献   

2.
人道主义是探测鲁迅与托尔斯泰两位“文化恶魔”深邃思想迷宫的一把钥匙。弱者之爱与人类之爱、渴血复仇与“勿以暴力抗恶”、前瞻与滞后的人道主义理想是他们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差异所在。他们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各自独特的多重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3.
程冷杰  王苹 《江海学刊》2004,(5):186-191
乔依斯和鲁迅比较研究具有打破“乔学”欧洲中心主义的重要意义。本文从乔依斯和鲁迅的思想、作品内容以及在各自国家受到的评价等方面进行比较 ,找出其共性 :即爱国主义和骂国主义 ,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 ,边缘和中心地位。本文分析了产生共性的原因 ,也分析了乔、鲁二人作品的美学差异 ,从而为乔依斯和鲁迅的比较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4.
个性主义是人道主义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作为资产阶级的学说,针对封建专制主义及其天命论、群体本位主义等思想意识,要求尊重自我,发展个性,发挥人的主体能动作用。这比人道主义的一般涵义,即关心人、爱人之类,更深刻地体现了人道主义关于人是世界的中心、人可以主宰世界的基本思想,显示了“把人当作人”的深层内涵。如果人道主义中没有个性主义的内容,而仅仅止于关心人、爱人的层面,它就会变质,成为封建统治者也可以接受的居高临下的“仁政”学说,或成为一些宗教教义也可以容纳的慈善主义。中国近代,随着封建阶级的统治开始动摇,封建势力对人们的束缚相对松弛,必然地产生了人道主义思想,而个性主义正是它的核心。鲁迅的人道主义也是如此,它主要就是在中国近代这样的社会背景  相似文献   

5.
杜春海 《天府新论》2006,3(6):142-144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爱情小说,写于1925年10月。在这部小说中,鲁迅先生以启蒙主义和人道主义作思想武器向封建婚姻和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个性主义的脆弱无力性则给予了一定的批评,提出了在当时超出一般论者认识的较为正确的爱情观。历来评述《伤逝》的文章,对于抨  相似文献   

6.
鲁迅拥有丰富复杂的文化心态,它既是社会历史复杂的心理积淀,也是作家深刻而丰富的生命体验和中西文化影响的结果。近现代社会历史的转型过渡与西方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鲁迅独特的启蒙者心态,传统文化的因袭重负与进化论的历史理性孕育了他的历史中间物意识,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张扬提升鲁迅的生命意志,现实秩序力量又把这种个性意志撕裂成孤独、绝望的话语碎片。西方基督教文化既为鲁迅的启蒙思想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反思之镜,也转化生成一种情感体验和行为方式:忏悔与救赎,牺牲与超越,同时,鲁迅又最终消解了宗教的终极关怀,回到了个体性与现实性的人文价值层面,完成了对基督教的批判和超越,实现了从思想启蒙到文学启蒙再进入到现实改造的话语转型和心理重构。  相似文献   

7.
运用义素分析方法对鲁迅《伤逝》中主人公涓生的名字进行分析,由此发现了涓生形象的四个方面:末人、超人、道德家、忏悔者.这四个方面体现了尼采的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思想,因此,涓生其实是鲁迅自己的精神写照,而鲁迅对自己的婚姻、家庭与爱情的思考和艰难选择是建构涓生形象的现实因素.  相似文献   

8.
鲁迅早期的个性主义思想,早为研究者所重视。日秋白曾这样断言:“鲁迅在‘五四’前的思想,进化论和个性主义还是他的基本。”①鲁迅也对这一结论表示认可:“我的意见原也一时不容了然,因为其中本会有许多矛盾,教我自己说,或者是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这两种思想的消长起伏罢。”②在留日期间,鲁迅就倡导“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③,呼吁争取人的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和启发“国人之自觉”。鲁迅预言,“人立而后凡事举”,“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④。五四时代,鲁迅察觉到早期“立人”主张的偏颇,…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鲁迅早期(指十八岁以前)的思想为大多数研究者所忽略。以“进化论”作为鲁迅思想发展之起端,似乎成了定论。这不能不影响到对鲁迅思想的全面、准确、科学的认识。本文不揣浅陋,试图对鲁迅前期思想形成,及影响作一初步探讨。不当之外,识者正之。一、鲁迅早期思想之形成鲁迅早期思想的产生和他的家庭,他青少年时特殊的遭遇以及他所受文化影响分不开。他出身于“绅士阶级”①的名门望族,然而又日趋败落。在鲁迅十三岁前后,家里“忽而遭到一场很大的变故”②。祖父下狱,父亲病重,他只好在身材不及典当衣物的“质铺,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尼采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尼采是十九世纪德国的反动思想家。但是,本世纪初,尼采思想风靡一时的时候,曾给世界观正在形成的青年鲁迅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到二十年代鲁迅成为共产主义者以后才彻底清除。资产阶级文人学者说鲁迅是中国的尼采,自然是恶意的诽谤;但尼采思想确曾给鲁迅以影响,这是历来鲁迅研究者一致公认的。但如何正确地理解思想史上这一复杂的现象,仍是鲁迅研究者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1.
鲁迅所倡导的国民性思想内容,是通过不同视角下国民性的含义、鲁迅"国民性"概念中的"国民"构成、鲁迅国民性思想类型概说和细说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国民形象加以改造、树立"诚"与"爱"之人等内容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正> 鲁迅在世的时候,欧美的文豪评论过鲁迅作品的,是罗曼·罗兰,而与鲁迅见过面、谈过话的则是萧伯纳。翻译的序跋除外,鲁迅为外国作家写专文最多的也是萧伯纳。本文不拟详细描绘二人的会面,而是对鲁迅与萧伯纳的思想与创作进行比较与反省,并探究萧伯纳对鲁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具有丰富的哲学思想.要了解鲁迅的哲学思想,首先就要了解他的唯物主义思想.鲁迅唯物主义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从事实出发,它象一根红线贯串在他思想的各个方面,融化在他的著作中.本文试图从鲁迅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说明鲁迅从事实出发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变化,抛砖引玉,望同志们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的历史上,鲁迅先生受人们崇敬。他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以及文学家,更是第一个倡导图书装帧并在自己的书籍中实践的作家。本文从鲁迅的书籍装帧艺术的时代背景、风格理念、视觉要素以及鲁迅对图书装帧设计思想的贡献等方面作了分析,旨在站在时代的历史背景下客观分析鲁迅图书装帧设计风格理念以及对民族性的继承和图书装帧设计思想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有关鲁迅与佛教、道教、基督教文化关系的课题业已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并出现了一批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然而,这只是从几个横截面入手进行“共时性”的研究,至于鲁迅整体的宗教文化观,鲁迅宗教思想的衍变(“历时性”的研究),鲁迅宗教文化思想在他的总体思想体系中的地位等等问题则付之间如。本文试图对上述学术问题进行探讨,与鲁迅研究界展开对话。鲁迅前期宗教文化观留学日本期间,鲁迅通过批判洋务派和改良派的救国方略,提出了“立人”的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对宗教文化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思索。鲁迅起初对洋务派和改良派…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为变革时代的巨人,他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明显的现代意识和现代特征。因此,存在主义对世界和人生的恐惧、绝望、忧郁、虚无的情绪,也同样在鲁迅的思想上和小说中留下印痕。但鲁迅对这种情绪表现出抗战的姿态,是“绝望的抗战”。  相似文献   

17.
研究鲁迅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既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按早期、前期、后期三个阶段论述了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主要内容、特点、由来及发展。过去一些研究者认为,鲁迅后期抛弃了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本文作者则认为,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贯穿了鲁迅的一生,具有历史的一贯性和连续性。鲁迅成为共产主义战士以后,也没有中辍对这一问题的探求。随着时代的前进和世界观的转变,鲁迅后期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与前期相比,在立场、观点、方法上存在着根本不同,有了重大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对鲁迅的精神世界进行存在主义观照的学术理路日益为众多学者所奉行.我们不可否认这种理论视野的诸多有效性,但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是:当我们以存在主义去洞开鲁迅精神世界之一角的时候,是否又遮蔽了鲁迅本身所固有的许多活生生的历史存在?可以肯定的是,鲁迅思想中的确有着相当多的存在主义质素,但鲁迅思想的复杂性提示我们不能由此断言鲁迅是一个存在主义者,鲁迅对存在的体验和思考与西方存在主义有着本质的差别.研究者要想走近真正的鲁迅,首先得把所有的"前判断""悬置"起来,从一个具体的、历史的鲁迅出发得出一切有关鲁迅精神世界的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众多的思想家当中,鲁迅与尼采的关系是最为密切和复杂的。尼采思想对鲁迅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鲁迅早期思想的性质和以后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对尼采及其学说政冶上的偏见和认识上的误解,影响了对鲁迅与尼采关系深入细致的探讨,得出了一些错误的结论。因此有必要重新考察鲁迅与尼采之间发生关系的前因后果、进一步探究二者的关系。一  相似文献   

20.
易竹贤同志的《鲁迅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84年8月出版,以下简称《研究》)是一部比较完整地论述鲁迅思想概观的著作,对于一些需要着重讨论的问题,作者设有专章论述,如:"鲁迅研究六十年历史慨略"、"五四时期鲁迅与胡适之比较研究",这对于开展鲁迅研究史的研究和鲁迅同时代历史人物的研究,无疑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鲁迅思想发展的分期和世界观的转变,是至今仍然聚讼纷纭的问题.历来对鲁迅的思想发展是以1927年大革命失败、进化论思路的"轰毁"为分界划分前期与后期的.由于过分强调鲁迅前后期思想是截然异质的两个范畴,就忽视了鲁迅思想中一以贯之的稳定因素和前后相承相续的联系性.与此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