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家庭科技》2009,(3):24-24
首先,是情绪和性格的改变.健康的孩子总是精神饱满,两眼有神,不哭不闹.若烦躁不安、面色发红、口唇干燥,多为发热征象;若目光呆滞、两眼直视、两手握拳,常是惊厥预兆;若两腿屈曲、阵发性哭闹、翻滚,则是腹痛的表现;如果出现嗜睡、呕吐、前囟饱满、脖子发硬,则应高度怀疑脑膜炎;而表情淡漠、精神不振、哭声无力或一声不哭,则往往提示病情严重.  相似文献   

2.
林华 《家庭科技》2006,(1):28-28
老百姓俗话说的“屁”,祖国 医学称为“矢气”。它既是人体内 气机通畅的生理表现,又是某些 疾病的预兆。从医学角度看,“屁” 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 人若每天能痛痛快快地放几 个屁,则脏腑调和,气血安宁,心 情舒畅,不易生病。若无屁可放, 或屁放不爽,则往往是腑气不通, 或气滞,或消化不良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健鼻六法     
豆子 《家庭科技》2009,(3):28-29
肺开窍于鼻.<黄帝内经>中说:"肺气通于鼻,肺气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鼻的通气和嗅觉功能,主要依靠肺气的作用.肺气和,呼吸利,鼻的嗅觉才能灵敏;若肺气不足,鼻功能减退,即见嗅觉不灵,清涕自出.  相似文献   

4.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度为立夏节气.立夏后气温渐升,人体心脏的工作强度日渐增大,因此饮食应以顺"心"为主.故宜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养阴清热作用的食物,宜吃性凉多汁的新鲜果蔬;长夏暑湿之气容易侵扰人体,使人出现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口无味、身嗜睡的"苦夏症",此时又宜吃具有芳香开胃、健脾化湿作用的食物.  相似文献   

5.
当你的皮肤不慎被异物划破或刺伤,很快会有一种黏稠而略带腥味的红色液体流出来,这就是人人皆知的血液.血液在血管网络中生生不息地循环流动,若将其流动轨迹连接起来,如同一条蜿蜒曲折的红线,贯穿人的一生,堪称为不折不扣的"生命线".现在,我们就沿着"生命线"去探索一番血液的奥秘.  相似文献   

6.
文论与心论     
心哉美矣。《文心雕龙·序志篇》的这句赞语,其言内之意是说;“心”这个词很适宜作书名;其言外之意则暗示:“心”这个器官在艺术创造中作用重大—言内言外,都有些艺术心理学的意味。中国古人视“心”为思维器官,故刘勰所云“文心”,虽特指“为文之用心”,若引伸开来,不妨将其视为“文艺心理”的简称或缩写。“文心”何在?她不仅跳动在诗词歌赋戏曲小说以及书画乐舞等各种体栽的古典艺术作品之中,而且绽放为文论画论书论诗话词话曲话以及小说评点等千姿百态的艺术理论之花。站在现代心理科学的高度,重新审视、评价中国古代文论,不难见出  相似文献   

7.
蔡杰 《船山学刊》2021,(2):105-112
对察识涵养工夫的考察,关系到对宋明理学工夫论的理解。胡宏确立"先察识后存养"的工夫进路,朱熹认为缺少一段未发涵养工夫。两派论争的原因可作四个方面分析:首先,湖湘学派视性为未发、心为已发,故只需在已发上做工夫;朱熹将心视为有未发和已发两段,故未发时也需做工夫。其次,胡宏认为仁体是心体,做工夫是针对仁体;朱熹认为仁体是性体,未发涵养不是针对仁体,而是作用在心道上。如此朱熹才能规避两个"心"的矛盾,因为涵养工夫没有对象,只在心道上清除仁性开显的障碍。再次,湖湘学派主张从已发到未发的工夫进路,朱熹主张从未发到已发的工夫进路。最后,湖湘学派与程颢的识仁理论较为接近,朱熹所承之道南学派则倾向于程颐的重视未发。  相似文献   

8.
眼皮肿胀是人体常见的症状,这有可能是生理性的,也有可能是病理性的. 生理性眼皮肿胀主要与睡眠有关.晚上睡觉时枕头过低,面部血液回流,造成眼皮肿胀,同时面部也有胀感.另外,晚上睡眠时间过短或过长也会造成眼皮肿胀.生理性眼皮肿胀一般在起床后1小时即可消失.  相似文献   

9.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变法运动参加者王照的见解,似亦可成立。他在《方家园杂咏二十首并记事》中写道:“戊戌之变,外人或误会为慈禧反对变法,其实慈禧但知权利,绝无政见,纯为家务之争。故以余人之见,若奉之以主张变法之名,使得公然出头,则皇上之志可由屈而得伸,久而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许多医家突破糖尿病以阴虚燥热为病机的"三消论治"观点,提出糖尿病发病与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调、脾虚胃热有关,可以用"辛开苦降法"调理脾胃治疗,半夏泻心汤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糖尿病病机为脾失健运、气机升降失调在水谷消化、吸收和输布过程中,脾气健运和脾气散精起主导作用,是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关键环节。血液中的葡萄糖属于"水谷精微"范畴,有赖于脾气散精转输营养至全身。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厚味、安逸少动、情志失调、忧思劳虑,均可直接或间接损伤脾胃功能。脾失健运,不能散精上输于肺,肺失津液则化  相似文献   

11.
《荀子·儒效》明言:"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作心),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可是,唐儒杨椋在其《荀子注》中却说:"以浅持博,谓见其浅,则可以执持博也.先王当为后王,以古持今当为以今持古,皆传写误也."清儒卢文绍对杨注没有怀疑,只是补充说:"'以一持万'元刻作'以一行万',《外传》同,本书《王制篇》亦同."清人刘台拱也赞同杨说"先王当为后王",并进一步补充说:"后王谓周也",但他却不赞成杨注"以古持今当为以今持古"之言,说:"以古持今亦谓以文、武、周公之德持今世,杨谓当为以今持古,  相似文献   

12.
罟罟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按罟罟、括罟又作顾姑、故姑、罟姑、故故、固姑、姑姑、罟冠、罟冠,写法不一,乃蒙古贵族妇女所戴之一种冠饰,南宋及元明人诗文中每每见之,如: 赵珙《蒙鞑备录》妇女:“凡诸酋之妻,则有顾姑冠,用铁丝结成,形如竹夫人,长三尺许,用红青锦绣或珠金饰之,其上又有杖一枝,用红青绒饰之”。 彭大雅《黑鞑事略》:“妇人顶故姑”。徐霆疏:“霆见其故姑之制,用画木为骨,包以红绢金帛,顶之上用四五尺长柳枝或铁打成枝,包以青毡,其向上人则用我朝翠花或五采  相似文献   

13.
潘勇 《理论界》2014,(3):162-165
唐君毅认为,荀子那里"心"可表述为"统类心",不仅具有认知功能,同时也是一意志行为的心。"道"是"统类之道",但首先是"心之道",循此心之"道"才能达至"统类之道",因此,不可视"道"在心外。然而,若就"统类之道"的核心——"礼义"来说,"道"与"心"的内外关系仍不明确。较合理的解说是区分"道"的双重意义,作为具体规范的"道"(礼)是外在于心的,有待心去认知;而作为"礼之理"的"道",则不可说在心外。但仍需指出的是,作为"礼之理"的"道",虽不可说在心外,可也完全不同于孟子意义下的"仁义内在"或"礼义内在"。  相似文献   

14.
"模仿"强调主体与外在世界的吻合,它奉行一种客观主义原则:而"再现"则注重主体对外在世界的选择,它奉行一种主观主义原则.在"模仿说"那里,主体性处于一种缺席状态;而在"再现说"那里,主体性则处于一种在场状态.若将"模仿"与"再现"视为一个总体性的美学原则,其存在有合理性,也有非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我国把蜂蜜当成药物,治疗疾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了。《本草纲目》记载,蜂蜜“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平和,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心、腹及肌肉疮疡之痛;和可  相似文献   

16.
元与仁二而一者也。善之初动曰元。故元从一。与人为善曰仁。故仁从二。易善之长也.复其见天地之心乎.程子谓元亨利贞.至诚无息.于动处见天地之心.元从一.从兀.兀有高意.元氣动于上也.仁(?)也.从人从二.春秋元命苞.立字二人为仁在天为元气在人为仁心。莫非生意之谓凡手足瘫疯曰不仁.生意伤也.果实曰仁.生意伏于内也.天之生意。于何徵之。试一举目。青青者其色耶。甤甤者其实耶。青东方色也.甤草木实甤甤也.二字皆从生.使尘世间无此苍翠者以点缀之。则宇宙亦黯(?)而无色矣。再徵之动物。人类曰姓畜类曰牲使无  相似文献   

17.
对屈原<九歌·东君>中"展诗兮会舞"句,学者们一般是将其中的"展"解释为"陈"、"展开",将"诗"指为后世通常意义上的诗篇,将"会舞"理解为"聚集在一起跳舞"或"歌配合着舞"等.本文不以之为然,通过考察古代礼乐制度以及相关故训材料,认为"展"意为"调整……而使齐一有序","诗"是据唱奏的歌乐而说;"会"与"展"义近,意为"使……齐同相合".若此,"展诗"意谓调整歌乐,使之齐均;"会舞"意谓协调舞者动作,使之一致,且合于音律节奏.  相似文献   

18.
孝与礼义廉耻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因为尽孝所表现出的对长辈尊敬的态度或言行即为礼,故而孝为礼之始,敬孝合"礼";孝而不愚孝,故孝与义相连,诤孝为"义";只有尽孝不让父母担忧的人,才有可能做到为官清廉,故而孝为廉之基,孝可促"廉";常怀孝德便有知耻之心,故而孝为德之本,孝则知"耻"。孝与礼义廉耻的内在统一性表明:尽孝合礼不逾节,则亲者安;守孝含义不自进,则上无过;以孝助廉不蔽恶,则行自正;孝则知耻不从枉,则祸不生。由此可知,孝文化蕴含礼之敬,包含义之诤,促进廉之行,抑止祸之生,这对现代社会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界对<庄子>"无以故灭命"之"故"主要释义为"造作"、"巧故"、"智巧"、"人为"、"分别之心"、"有心而为"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都体现了<庄子>的主旨,却遮蔽了"故"之深蕴奥义,失去了文本原句应有之义.从训诂方面、篇章结构方面及<庄子>的哲学思想来分析,"故"应当释为"困苦"、"苦难"、"变故"、"意外的事变"、"不幸的灾祸"等,指遭遇的偶然现象,与不可知的、不可抗拒的绝对必然性"命"相对应."无以故灭命"即不要以一切困苦、苦难、意外的事变或不幸的灾祸等纯属偶然的现象,来否认自然之命的必然性,进而丧失了与道或命同体的状态,这种释义既表现了<秋水>篇的相对论观点和<庄子>"齐"原理,同时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了<庄子>哲学的顺命观.  相似文献   

20.
陆九渊《荆州日录》有三个方面的哲学思想。一是"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其实质是冲破罗网,是人的解放。这种质疑批判的精神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二是"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这是对理学"天即理"思想的批判,从"心即理"走出来,是"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抽象化、哲理化的结果。"道"无所不包,落实在人的视听言动之中则是一事一物,无不理明义精;三是"艺即是道,道即是艺",陆九渊把"道"与"艺"完全划了等号,不仅"道"远远高于"艺",而且有取消"艺"的独立性、独特性之嫌。陆九渊强调了"艺"对人的精神提升、道德培养是有作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