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6 毫秒
1.
毒品在社会的存在常引发很多社会问题,毒品文化在中国已经不是新鲜产物,自毒品刚开始被作为高贵药物,到后来的鸦片战争,中国人民和毒品的抗争轰轰烈烈。毒品亚文化现今仍在一些社会角落发展着。  相似文献   

2.
尽管我国在打击吸食毒品方面不断加大投入,但迄今为止,形势依然相当严峻,这集中表现为:首先,我国已经从毒品过境国转变为毒品消费国;其次,吸毒人员总体数量居高不下,而且,青少年吸毒人员、女性吸毒人员、无业吸毒人员、低收入吸毒人员以及农村吸毒人员呈现出持续上升的势头;第三,新型毒品使用种类日益繁多;第四,吸毒行为与卖淫、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交叉叠加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相似文献   

3.
中国青少年“嗨K”:时尚还是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中的“嗨K”族将冰毒、摇头丸、K粉等新型毒品视为“娱乐消遣品”。他们大多因为猎奇和寻求刺激而吸食新型毒品,并认为这是一种时尚。本研究主要采用个案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在分析新型毒品的危害性以及青少年吸食新型毒品的违法性的基础上.阐释了青少年“嗨K”的原因链:冲动性人格-自我控制弱化-社会联系薄弱-犯罪机会-吸食新型毒品。  相似文献   

4.
从世界范围来看.让毒品使用者减少和摆脱毒品依赖的主要方法是刑罚改造和强制戒毒。但是经过刑罚和治疗的毒品依赖者回归主流社会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歧视.会刺激他们灰暗、脆弱和敏感的神经,使得作为微小个体的他们无法坚持不依赖毒品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疯狂的群体——群体心理学对新型毒品使用群体的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你无法了解,那就像一个有魔力的怪圈,吸引着你不停地靠近它,在那里面纠缠,怎么也跳不出来,就像安徒生童话里的“红舞鞋”。可能直到被摧毁的那一天,这种可怕的魔力才会消失。——一位新型毒品使用者的自述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娱乐会所行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而在娱乐场所迅猛发展的同时,新型毒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各种娱乐场所中。有关资料显示,60%以上的娱乐场所存在不同程度的吸、贩毒问题,娱乐场所逐渐成为新型毒品的"集中地""俱乐部",公安部禁毒局资料统计,仅2014年一年,我国查获的新型毒品很大一部分毒品均被各种"俱乐部"消化。但是由于娱乐场所的内部环境相对复杂,出入人员鱼龙混杂,流动性强,特别是科技的发展给一些娱乐场所、私人会所的保安均配备了无线传输设备,给我们的日常检查和侦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如何获取情报信息,有效地打击娱乐场所的毒品犯罪问题,是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沈康荣 《社会学》2007,(3):48-61
通过对苏州市戒毒所的新型毒品吸食人员的全面调查发现,新型毒品吸食者群体呈现如下特征:男性占据绝对多数,但女性吸食者增长趋势明显;低学历者多;青少年多;个体职业者多。戒毒是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应该净化社会环境、重燃家庭温馨;提高社工素质、强化社工作用;消除就业歧视、解决就业困难,帮助新型毒品吸食者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8.
在游人穿梭的南京路,有几人曾经驻足,仔细打量过和平饭店南楼前矗立着的“万国禁烟会会址”的铜牌?又有几人了解“万国禁烟会”这一开启国际合作禁毒先声的历史事件?罂粟花曾美丽绽放,被人们当作观赏和药用植物而喜爱,然而随着近代社会的到来,被财富欲望挟持的西方列强打开了潘多拉魔盒,释放了蕴藏其中的毒魔。从此,毒魔附着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四处蔓延,即使悲剧的肇事者也不能幸免。1909年2月1日-26日,就是在今日的上海和平饭店,世界主要国家的代表们第一次坐下来认真权衡:在商业利益、财政税收与鸦片烟所造成的危害间到底孰轻孰重?尽管,会议充斥丫浓浓的功利色彩和保守主义论调,但是最终结果显示,在道德良知和财富欲望的交锋中,前者占据厂上风,毒品作为发达国家侵略落后国家的武器被宣布是非正义的。然而,当时的人们大概都低估了毒品的非凡魔力。一百年的时间里,毒品完成了熬制鸦片、提取吗啡、提纯海洛因到化学手段合成新型毒品的升级换代;毒品与反毒品之间的对抗也演化为更加复杂的国际社会与跨国毒品集团、国家与个人行为的法律斗争,乃至在当今“娱乐致死”的社会中人性自我的艰难战争。2009年2月26日,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外交部、公安部共同发起的万国禁烟会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在上海召开。国内外禁毒人士重新站立在百年前的起跑线上,回眸历史,汲取力量。那一刻历史和现实交织在一起,震撼着众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9.
由于自身的身心特点和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中职生成为受毒品影响的一个特别群体。本文试图找到说服中职生远离毒品的有效途径——让他们充分了解毒品的危害,丰富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树立主动远离毒品的意识。  相似文献   

10.
从近3年我国查获的未成年人吸毒情况来看,未成年人吸毒现象出现了总体数量增长、地区分布集中、毒品种类变化等特点。这些变化特征表明:未成年人吸毒的总体风险上升、不同地区的吸毒风险不同,不同毒品类型的风险存在差异。从未成年人的寄存空间来看,未成年人的吸毒风险主要存在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并会随着条件的转变而发生变化。对未成年人吸毒的风险防控应当从未成年人自我控制和环境控制两个层面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1.
八十年代初,在欧美各国的青年问题研究中,开始注意研究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的问题,并把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的研究应用到解决当前的青年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去。在这基础上逐步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社会学。英国的迈克·布雷克是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社会学的首创者之一。他曾先后从事非技术与半技术性工作以及专业青年工作,从中调查和收集了大量资料。1980年布雷克博士根据多年的工作和研究,发表了在欧美很有影响的著作——《青年文化和青年亚文化群社会学》。  相似文献   

12.
“酷”文化是一种亚文化、边缘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应的,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以新新人类为主体,以求新、求异、追求个性为特征的亚文化形态。新新人类以自己的酷言行、酷工作、酷生活等等来显示自己的存在。新新人类的酷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潮,对成年人进行着文化的反哺。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青年亚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以当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为背景,从文化学的角度,考察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影响。首先,对后现代文化思潮和青年亚文化的概念、特征做出界定与辨析。其次.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后现代取向的形成动因和表现形态进行揭示。对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现象.分别从文化冲突论和文化生态学两个不同视域展开学理层面的分析。最后,对构建21世纪中国青年新文化做出思考。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网络行为具有明显的亚文化特征,具体表现为简约、形象、多样和随意的网络语言,从表面看是应对网络交流的技术性、娱乐化反应,实际上蕴含着一种对主流文化的挑战和逃避,对群体认同的追求和构建。大学生喜欢“宅”在网络、热衷“恶搞”经典、沉溺网络游戏,这既是回避主流社会规训、压力和责任的“仪式化解决”方式,也隐含着对新意义的探索和诠释。随着大学生对网络的日渐依赖,已然形成网络亚文化信息圈、交际圈、娱乐圈、舆论圈相互叠加的亚文化镜像。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与网络青年亚文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网络孕育了诸多的亚文化形式。最易接受也最喜欢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异常活跃,他们不仅是网络青年亚文化的被动接受者,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创制者。网络青年亚文化离不开大学生群体,而大学生群体在步入社会之后也将成为网络青年亚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其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亚文化也在网民中逐步形成。大学生是使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主力军,也是网络亚文化的积极创造者和享用者。网络亚文化既契合了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又使大学生获得了虚拟世界的独特心理体验,同时也弱化了校园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对校园文化功能建设产生了消极影响。深入研究网络亚文化对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提出弱化这些不利影响的有效措施,对于有效降低非主流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人们的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剧烈变化,由此产生的观念是把人的生命价值摆在贞操之上。根据近期的调查,我国婚前性行为的比例在初婚人群中已达六七成,说明传统的贞操观念正在渐渐被年轻一代抛弃。尽管婚前贞节有人看得比较重,有人看得比较轻,但是婚前性行为已经被认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罪恶,与道德无关,只不过是一种个人选择而已了。  相似文献   

18.
休闲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作为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形态始终传承着主流文化,并且以直接、亲切、自由、富于情趣,人性化的力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  相似文献   

19.
在法国1968年五月风暴事件中,亚文化作为美国当时的文化现象,通过媒介等介质传到法国,间接影响了法国的五月风暴事件。当以风格抵抗的亚文化在五月风暴中转换为切实的对抗行动的那一刻,意识形态的断裂处就缝合起来了,此时亚文化与五月风暴形成了独特的勾连,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法国青年学生群体的行动与抵抗。而两者勾连后的同一性又形成了这一代青年反抗群体独有的感觉结构,即嬉皮精神。嬉皮精神作为五月风暴中青年群体的感觉结构,内化为五月风暴参与者的抵抗行为,以及亚文化再生产的精神驱力。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消费: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及其发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少年娱乐亚文化的实质是后现代的消费文化,以“解构”传统和权威为目标。青少年娱乐亚文化反映了青少年崇尚公平、重视参与的行动取向,凸显了当代青少年强烈的主体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的困惑与迷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