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鹏连 《船山学刊》2014,(1):165-168
郭嵩焘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更是一位著述丰富的经学大师。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大量研究郭嵩焘经学学术的相关论著,对学界关于郭嵩焘经学文献成就的研究以及研究动向进行归纳与分析,并对学界有关郭氏经学研究之不足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2.
顾颉刚作为一位史学家可谓无人不晓,然其与经学、经学家的密切关系却似乎较少提及。顾颉刚对经学的关注与史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由"疑经辨伪"到"疑古辨伪",顾颉刚在经学研究中找到开辟历史研究新路的突破口;由"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到"层累地造成的传经系统"及其"变经为史"的史料学思想,经学俨然已成为史学的一部分;"经学结束者"的角色定位彰显了顾颉刚的学术责任感。本文以顾颉刚的经史关系论为切入点,旨在说明经学在中国现代史学史的嬗变。  相似文献   

3.
作为清学正统派之殿军,清末民初著名经史学家,章太炎著述颇丰且思想深邃。作为其学术奠基之今古文经学观可谓其治学志趣、援经论政之历史注脚。章太炎自始就是一位坚定的经古文学者,他坚守古文家法但不泥古之,批判今文经学而兼采之,认为公羊学牵强附会致使国史中斩,而研究《春秋》必以《左传》为本,对今文经学独尊《春秋公羊传》及孔子作六经的主张以及晚清今经文学的微言大义中之不遵史实、牵强附会等给予坚决批判,章太炎批驳今文经学,主要针对其学术基本立场和观念,这种学术态度已经走出了传统学术派别之争的藩篱。章太炎经学理念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倡导经世致用之学而切其时要,主张"六经皆史传统"而光大之。章太炎主张经学即史学,发扬国学,即从史学出发,以史学保持国性,以史学培养国民道德操守,用国学塑造国魂,力求用经史之文化以求拒侵抗敌,复兴文化,重塑道德。  相似文献   

4.
桑兵 《学术研究》2022,(1):111-118
厘清经、经学与经学史的联系及分别,是认识经学之于今日中国乃至人类未来命运的关键所在。而在王朝制度崩溃之后,如何承继道教的真精神和新儒家的旧途径,吸收输入外来学说与不忘本来民族地位相辅相成,借鉴韩愈到朱熹构建天竺为体、华夏为用的新儒学的取径做法,延续近代国人融合中外创建新学的努力,构建西学为体、中华为用,能够亘万古、横九垓而不变,凡时凡地均可用之的天理人事之学,作为中国长治久安和屹立世界巅峰保障的崭新文化,是研究的要旨和用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对立逐渐淡化的今天,经学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正面意义得以去蔽。在关键问题上,学术界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尤其是在经与儒学的关系上,没有认识到不是经而只是传才可为儒家所专;在经学的主题上,没有认识到是使人成为文明人基础上的王道理想与成人理想的统一;以往的经学研究往往注目于历史、训诂等方面,而对经学的哲学意义重视不足。这些模糊认识的清理,对经学与现代化的研究确实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以儒学为主体,儒学以经学为根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清理中国文化发展的过程,不能不研究经学。  相似文献   

7.
严正 《晋阳学刊》2013,(2):64-69
自20世纪初经学的神圣地位被取代,经学研究被西方所创立的学科系统所分割,传统儒学研究成为哲学史和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其结果导致一部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传统的儒学史呈现出支离破碎的景象。其实不论先秦子学形态的儒学,还是宋明理学,都可以解释为经学发展的不同时期和存在形态。今天我们将经学史与儒学史统一起来,作为现代儒学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方法,对于把握儒学的本质,探讨儒学复兴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庄金玉 《理论界》2012,(10):154-156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晚期资本主义"时期,此种社会语境下传媒与受众研究取向也从功能主义向文化研究转变。文化研究在内容与方法上注重当代文化;注重大众文化;注重边缘文化;注重文化政治实践;力图跨越学科边界。本文最后分析了文化研究面临的批评以及自身的学术反思。  相似文献   

9.
经孔子撰定的《五经》及其传记,即经学,乃中国古代文化之总汇;宗师孔子、祖述《五经》《四书》的儒学乃以人为本的"人学",它在构建和谐社会,避免人类生存危机方面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贽经学思想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贽的经学思想大抵归于自得,呈现出其独有的特征。他一方面主张"经史相为表里"、"六经皆史",力求还原儒家经典和孔子的本来面目,重新解读经典本义和领悟圣人本意;另一方面又重视《易经》和"四书";融合三教,以儒为宗,援引佛老以注儒经;主张"不求甚解"、"六经注我"的注经方式,借圣人经典以阐发己意。李贽的经学思想是一个对汉宋经学思想既有批判又有继承与发展的复杂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经学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阳明提出化繁就简,去好文之风;提倡和重视心学,强调"四书"、 "五经"不过是说这心体;认为看经书就是要致吾心之良知,由此主张复<大学>古本,以阐发自己的致良知说.形成与程朱理学不同的经学观,从心学的角度发展了中国经学.  相似文献   

12.
文化研究的合法化进程与学科化冲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批评,西方"文化研究"的当代性和批判性在其合法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作为学科,"文化研究"颠覆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学术版图;作为课程,"文化研究"倾向于"关键词"式学术建构.  相似文献   

13.
朱熹是中国近古文化巨子,闽学是以朱熹为代表的、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的一个重要学派.在今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朱熹和闽学,批判地继承闽学这份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对于团结海峡两岸炎黄子孙,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对于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促进福建开放和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福建既是闽学的发源地,又是受闽学影响最深的地区之一,为了推动闽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我刊决定从本期起开辟"闽学研究"专栏,为学术界研究朱熹和闽学提供一个理论园地.我们热诚希望海内外闽学研究者踊跃来稿,并提意见或建议,支持我们把这个栏目办好.  相似文献   

14.
孙桂平 《云梦学刊》2006,27(5):15-16
文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文艺如何经由一系列的文化实践活动而得以形成;文化研究的宗旨是研究作为意义主体的个人或群体,如何更有效地自我敞开以获得更多有意味的精神体验."文艺研究"和"文化研究"可以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5.
社会研究始于问题,然而社会科学对"什么是问题"和"从问题出发的社会研究"反而缺乏系统的反思。通常情况下,社会研究中的问题源自于已有知识积累对解释目标无法提供充分解释而产生的疑惑,完全不能解释的"新问题"是很少见的。问题具有时空延展性,可以附着在不同的现象中,社会研究需要从现象中分离出问题并进行解释,现象描述不等于解释问题。社会研究中的问题大致呈现为三种基本形态:(1)逻辑上的内在冲突;(2)认知上的"黑匣子";(3)实践上的不正常状态。那么,从"问题"出发的社会研究如何展开,不仅需要我们发现真正的"问题"作为研究起点,而且还要求把对"问题"的科学分析和认知上的推进作为研究的主线。概言之,一是对问题的解释应超越人类知识遗产已经提供的解释;二是对问题的理解和阐释需要情境性材料和分析性材料的系统支持;三是通过特定的机制分析呈现问题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6.
蔡方鹿教授研究中国哲学二十多年,在许多方面颇有建树。尤其对宋代理学用力甚勤,对朱子学颇有研究。自2000年赴台湾出席“朱子学的回顾与21世纪的展望”学术研讨会回来后,他潜心研究朱熹经学,历经四载,写就《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一书(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这是目前系统研究朱子经学的一本专著。这部书分两部分。前半部分系统介绍了中国经学的历史发展,可作为简明扼要的经学史来读。经学是中国文化的根柢,是中国传统精神价值的载体,蕴含中国文化的精华。历代儒者均尊经注经,在本书中,研究经学史的价值也是整理朱熹经学的理论理路。本…  相似文献   

17.
龚自珍经学的评价问题一直是龚自珍思想研究中存在较多分歧的方面.评价的可信性必须以其准确的定位为前提,而梁启超、章太炎、钱穆及令人对龚自珍经学的定位都不够准确.其绝不是人们"公认"的今文经学,应将龚自珍经学与其整个思想相区分,并将其经学分为思想与学问两大内容,才可以对龚自珍经学的特色与价值作出正确的评判.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7,(6):96-101
相对于我国网络文学发展的速度与规模,相关理论研究和学术批评明显滞后。其"当下困境"主要表现为:受传统观念和西方话语裹挟,致使网络文学创作与理论批评间不能很好地接榫;研究对象选取褊狭单一;论述内容空洞宽泛;对我国网络文学市场化和产业化现实的文化价值认识不够。实现网络文学研究理论突围的关键在于:在思想观念上,要厘清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之间的关系,认清商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泛娱乐化是我国网络文学的基本状况和主要现实;在研究重心上,要实现从个别热点作家作品向整个网络文学现实的转移;在理论资源上,要减少对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过度依赖,积极借鉴"文化研究"和"传播政治经济学"等理论资源,通过二者的"结合",实现网络文学研究的理论与批评创新。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批评经由了从"诗文评"到批评史的发展,郭绍虞、罗根泽、朱东润是这一现代"纵向"研究的奠基者;而朱自清、傅庚生、方孝岳所作的是"横向"的研究,<朱自清中国文学批评研究讲义>为学科的建设提供了理论范式,贡献尤大.因历史际遇不同,"横向"三家在文学批评研究上的学术影响不及"纵向"三家,但他们中国化、世界化的学术观念,比较文学批评学的思想与实践,已在半个多世纪后得到回应,新世纪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也将在纵、横双向演进中取得进步.  相似文献   

20.
孟子与经学     
<正> 赵岐说:“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孟子题辞》)可见孟子也是传经之儒。孟子于五经中,除了《易经》没有讲到以外,其余《诗》《书》《礼》《乐》《春秋》都有所论述。 (一)孟子论诗司马迁说:孟子与其徒公孙丑之属,“叙《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荀列传》)所以赵岐说他“尤长于《诗》《书》”。现在《孟子》中引《诗》论诗的,不下三四十则,可见司马迁、赵岐之说是有充分根据的。《孟子》中讲到诗的兴衰,他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孟子·离娄下》,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