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原因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社会科学》2014,(9):202-207
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作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有效预防和减少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遏制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上升,是城市管理中亟待破解的难题。通过对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群体与本地青少年犯罪群体的比较分析可知:社会生活环境的改变、家庭与学校教育的缺位、流入地城市社会管理的滞后等因素,是导致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主要原因。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入手,打破城乡户籍制度的樊篱,着力完善外来未成年人权益保障体系,消除青少年犯罪的成因,能够实现从源头上预防与减少城市流动青少年犯罪。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青少年群体日益呈现出数量大、流动性强、文化水平地区差异大、易受外界影响等特点,黑社会性质组织正是借于此逐渐向青少年渗透。该群体涉及黑社会性质的犯罪虽尚处于初级阶段,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从涉黑犯罪的后备军逐渐成为生力军,不得不引起社会的重视。本文结合上海、重庆两市近年来青少年涉黑犯罪的实证数据,从犯罪学和社会学视角分析其原因,并对该犯罪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制度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多 ,危害严重 ,新情况、新矛盾不断出现的现状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制度。借鉴国外防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法律制度系统化、非刑事化和保护性的发展趋势。我国应从尽快制定法律法规、建立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完善未成年人犯罪的实体法和程序法三个方面完整构建我国青少年犯罪特殊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它突出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点 :低龄化趋势 ,文化素质差 ,财产型犯罪 ,团伙性犯罪。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家庭教育的偏激 ,学校教育的偏颇 ,社会环境的污染及青少年的自身素质不足。有效地防止青少年犯罪要从家庭、社会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当前青少年犯罪具有犯罪年龄低龄化、方式团伙化、类型多样化等特点。犯罪原因由家庭及社会多种因素构成。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方面应从完善立法、净化社会环境、加强法制教育等多种渠道入手。  相似文献   

6.
黄生鹏  陈刚 《学术论坛》2002,3(6):162-165
青少年亚文化是主文化外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 ,由于其主体———青少年亚群体的不稳定、不成熟等特性 ,使其又具有很强的离心矢量。青少年亚文化如果不能在主文化的引导之下良性发展 ,就会同社会所提倡和要求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发生冲突。文章具体分析了青少年亚文化对青少年犯罪的人格塑造、犯罪行为诱发和犯罪特点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兵团)在青少年犯罪方面出现了青少年犯罪率增高,财产型犯罪增多,大案要案增多,犯罪低龄化、集团化、智能化等特点。这些特点都是全国青少年犯罪领域内共有的新情况,称不上兵团的特色。兵团是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产生的社会群体,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灼环境和条件。在这个特殊社会群体里产生的青少年犯罪,也具有不同于全国、全疆的特点。 首先,犯罪形态处于全国的低水平。从总体上看,兵团是青少年犯罪的低发地区。1993年,兵团万人发案率为8.67,低于全国和自治区平均水平。进入90年代后,在全国发案率持续上升的大趋势下,兵团的发案率却在下降。这是因为:(1)近十几年,青少年犯罪在兵团内部虽然有了较高的增长、但在全国青少年犯罪增长速度更快的背景下,兵团青少年犯罪增长相对较慢,在全国处于低水平。(2)犯罪质量与内地有较大差  相似文献   

8.
金小红  应辰 《兰州学刊》2010,(8):100-104
近几年来,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广受关注的问题;在对某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未成年犯深入访谈的基础上,文章从社会支持和社会网络的角度分析了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社会成因;外来青少年由于缺乏各种社会支持而受同龄群体的吸引,在同龄群体中建立起了封闭而又具有强力关系的社会网络,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的重要社会原因之一是:社会支持不足造成的封闭社会网络,封闭的社会网络导致城市外来青少年主动构建社会支持的能力不足。"互构"的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城市外来青少年犯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试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出发,对青少年犯罪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梳理,有针对性地探讨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各项措施。  相似文献   

10.
陈金波 《兰州学刊》2004,(5):203-205
预防、控制青少年犯罪 ,是一个国内外公认的极其困难、极其复杂的社会问题。积极分析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深入剖析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努力探索预防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有效举措 ,对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浅析媒介暴力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犯罪是目前困扰我国的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的分析 ,是青少年犯罪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常见的影响因素有 :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其中 ,大众传播媒介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争议很大 ,尚无定论。尤其表现在 :媒介里的不良信息特别是暴力信息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本文试图从媒介社会学的角度阐述媒介暴力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 ,并依此提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若干对策。一、媒介效果的三种模式与青少年犯罪媒介效果研究是媒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之一。要考查媒介暴力的影响 ,有必要从媒介效果模式这一般性的…  相似文献   

12.
对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与环境恶化、吸毒贩毒并列的世界三大公害。预防青少年犯罪,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找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对症下药,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首要问题。一、青少年心理弱点构成其犯罪自身原因未成年的青少年,生活阅历浅,心理处于极不成熟的状态,自我预防犯罪的能力差。  相似文献   

13.
近年中国的帮会团伙呈现出犯罪国际化、活动隐蔽化、纠合方式多样化、犯罪手段智能化特点。作为一股反社会的犯罪组织,帮会团伙犯罪成员主要以男性青少年为主,女性青少年犯罪近年呈现增长之势;从职业来看以无业失业和流动人员为主。帮会团伙犯罪是各种社会矛盾和诸多社会消极因素综合反映,流动人口、失业人口,贫富分化严重,价值观念失范,社会控制和管理存在漏洞等是帮会团伙犯罪的诱因。控制帮会团伙犯罪必须从治标与治本两方面着手,才能使社会发展协调有序。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犯罪日趋上升 ,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 ,既有自身方面的原因 ,更有社会外部环境的诱因。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15.
预防青少年犯罪与家庭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异质型社会,青少年犯罪现象也日益凸现。本文主要结合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其特征,简要论述家庭道德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完善途径,以便减少青少年犯罪现象。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流动人口近年来二次分层后形成了三大医疗保障需求群体:流动儿童和青少年、农民工群体、随迁流动老年人。由于群体自身特征、经济条件、生活环境以及所处医疗保障范围的不同,表现出了对医疗卫生需求的群体性差异。针对这一情况,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提升医疗保障统筹层次;关键是应建立全国性基金会,实现最主要的流动性农民工医疗保障,同时兼顾流动儿童及老人的医疗免疫服务和大病医疗保障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异质型社会,青少年犯罪现象也日益凸现.本文主要结合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其特征,简要论述家庭道德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完善途径,以便减少青少年犯罪现象.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我国青少年犯罪研究重点集中于青少年犯罪现状、犯罪特征、犯罪原因以及犯罪预防这四个方面。多数学者根据青少年犯罪的现状来概括犯罪特征,并从网络、社会环境、文化与社会排斥等方面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提出完善立法、净化社会环境、刑罚矫正与有效社区管理等预防和治理措施。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将给我们进一步研究青少年犯罪带来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现象。与成年人相比 ,青少年犯罪具有突发性、纠合性、隐蔽性、凶残性的特点 ,青少年犯罪的成因是各种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 :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 ,强化家庭教育 ,创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 ,依法打击青少年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未成年人犯罪率的急剧上升,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由于未成年人群体的特殊性,各国都非常重视对他们的特殊保护,联合国还专门出台了多部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性规则,我国也已初步建立起一套对未成年人进行保护的法律和相关司法解释。本文仅以未成年人已触犯刑法应接受刑罚处分为前提,拟建了接受刑罚处分前的保护,应当接受的刑罚及刑罚的程度,发展新的未成年人专属刑种,接受刑罚处分后的引导四个保护措施,对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未成年人进行保护,以贯彻我国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完善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