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中华民族是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它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对人类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已成为世界各国美学工作者感兴趣的研究课题。中华民族包括汉、满、蒙、回、藏等多种民族,中华民族的历史既是汉族自身融合的历史,也是汉族与其它民族融合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中,汉族的贡献最大,我在这里说的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主要指汉族的审美心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是伴随着中华民族整个心理结构的形成而形成的,它初步形成于夏商周时代,正式形成于秦汉之际。从夏商周时代起,中华民族以内向、深沉为主要特征的审美心理已初步形成,到秦汉之际正式形成,这种审美心理贯串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一直延续到现在。  相似文献   

2.
年号是纪年的名称 ,多为帝王所有。在世界历史上 ,只有亚洲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四个国家的帝王使用年号 ,而其他的国家则没有这种纪年方式。历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 ,中国、朝鲜、越南早已不再使用年号来纪年了 ,只有日本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的一个继续使用帝王年号纪年的国家。在现代化高度发达的日本 ,仍采用古老的方式来纪年 ,这种作法颇令世人感到有些疑惑不解。  其实 ,帝王的年号最早起源于中国。据史学专家顾颉刚先生考证1 ,这个重要制度是从汉武帝的封禅和求仙而来的 ,中国帝王最早年号的创始即是由于汉武帝的获麟之事。当武…  相似文献   

3.
《五帝本纪》是《史记》最为重要的篇目之一。它是司马迁站在汉代历史的制高点上,以高尚的人格情操、深广渊博的才识,对上古三千年历史的总结,也是史公为人类社会所构建的理想国。《五帝本纪》所包含的大一统、仁德与祥瑞、天下为公与禅让等观念是历史性、当下性、未来性的结合,对西汉文化的建构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宬 《日本研究》2015,(1):60-66
作为历史认识的集中体现,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也是学界关注的热点,其意义毋庸赘言。战后,日本历史教科书的审定和修订虽在阶段上呈现"改恶"与"改善"交替进行的状态,但在整体上呈现为全面右倾化的趋势。本文参考日本政府的审定意见,对比教科书修改前后的异同,用文本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分析其右倾化倾向的存在。  相似文献   

5.
历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历史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李桂海历史学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这在全世界的历史学界都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仍各有各的意见,并无定论。但是在中国历史学界,解放以后似乎已形成一致的看法,那就是认为它是一门严谨的科学,绝对不能与艺术沾边,否则就会影响它...  相似文献   

6.
笔者经过研究,发现一种不借助任何工具书便可迅速推算出任何公元纪年的纪年干支的新方法,暂命名为“公元干支速算法。”公元纪年与干支纪年之间存在着一种规律。干支纪年的天干与公元纪年的个位数有固定的对应关系;干支纪年的地支与以公元纪年除以12后的余数也有固定的对应关系。因此,干支纪年的天干可由其公元纪年的个位来确定,地支可由以公元纪年除以12后的余数来确定。本文简要介绍了“公元干支速算法”的具体推算方法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社科纵横》2019,(2):106-110
对人类历史进行假设性思考的本质是一种反事实思维,即个体对过往事实加以否定,并构建出一种可能性假设的思维活动。当前,反事实理论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一种常见的因果推论框架,历史学的反事实研究也在西方学界获得了长足发展。历史反事实研究对全面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解决现实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战略价值。然而,由于缺乏合理的研究手段,历史反事实成果一直饱受争议。其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提升历史学的科学化水平,制造出模拟人类社会发展的分析机器,进行真正科学严谨的历史假设实验。  相似文献   

8.
杜文玉 《唐都学刊》2009,25(2):125-126
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汉唐史的研究一直很热门,就全国历史学界来说是如此,对于西安地区来说则更是如此。这固然是因为汉唐两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两个历史时期,也因为汉唐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就在西安,西安人具有更多的汉唐情结也就不难理解了。  相似文献   

9.
《社科纵横》2018,(3):57-61
新生代农民工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他们的城市融入、市民化等问题一直受到学界关注,但是对他们的婚恋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较少。学界在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问题时,常常强调宏观的社会结构,忽视微观的个人策略。本文在实践理论的分析框架下,运用场域、资本、关系等概念工具,尝试从主客观因素双向建构的关系角度解释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择偶的行为机制。  相似文献   

10.
学困生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引起教育界及心理学界的关注。高中数学学困生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师所面临的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的问题。高中数学学困生的存在不仅使数学教育、教学受到影响,而且影响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5,(7):124-127
欧阳修作为北宋著名史学家,其历史学说包括历史发展学说和历史编撰理论两大部分,前者包括兴衰重人事、天人相分、不言人性善恶;后者包括劝诫示后世的目的论、以纪年的眼光看待正统论、辨伪考据等。  相似文献   

12.
后进生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引起教育界及心理学界的关注。初中数学后进生问题一直是数学教师所面临的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的问题。初中数学后进生的存在不仅使数学教育、教学受到影响,而且影响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13.
浙江文化与五四新文学卢敦基泰西纪年刚于本世纪为国人所熟悉沿用,又匆匆给国人带来了世纪之交的历史感。单说文学领域,已有不少认真的学界中人觉得百年将尽,正以如椽巨笔全面总结经验。讵料区域文化研究异军突起,提出一系列新颖而有趣的猜想与观点,开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4.
高利华 《浙江学刊》2002,(4):140-144
陆游诗歌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就陆游诗歌研究中几个敏感的问题,即陆诗自评与他评、艺术个性与艺术独创性以及陆游诗歌的再评价等问题,从影响和接受研究的角度作了充分论证。  相似文献   

15.
《学习与探索》2012,(5):139
编者按:晚明史是目前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晚明社会的转型与历史的变革于是也就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但晚明社会历史这种大变迁、大变革究竟起自何处,不同的学者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所强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张碧波 《学习与探索》2006,4(4):154-158
确立中华上古史的玉器时代,需要在文化多样性、区域性与不平衡性的思维统摄下,突破某些“约定俗成”的认识模式:首先,应突破历史阶段三段论的局限与束缚。其次,应突破文明三要素论的局限与束缚。这两论均不符合中华文化史与文明史的历史实际。第三,应突破对历史文献学怀疑论的局限——主要指对《史记·五帝本纪》的怀疑,正确认识司马氏的巫史家世、文史积累和对石室金匮——历代图书资料的搜集与占有,使其对五帝史的编纂,具有高度科学性、权威性。第四,认定五帝时代就是玉器时代,根据考古史料重新勾勒玉器时代的时空架构,指出在中华大地上玉器的普遍性与广泛性,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9000年左右)即已进入玉器时代,直到公元前2000年进入青铜时代,玉器时代纵贯五千年之久。最后,提出玉器为精神文明载体的命题,在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之间存在一个以玉器—精神文化生产为主体的时代,也是中华古文明的诞生时代。  相似文献   

17.
战后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臧佩红 《日本学刊》2005,1(5):135-150
战后初期日本对战前历史教科书中历史事实与神话故事相结合、历史教育为政治目的所左右的弊端有着较深刻的认识,并对历史教科书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但日本政界、财界及学界保守势力一直试图通过历史教科书来进行“爱国心”教育,从而引发了三次历史教科书事件,而日本现行的审定教科书制度为其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以“新历史教科书编纂会”为代表的日本保守势力在历史教科书上的动向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8.
日本古代历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大陆历史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日本古代史和东亚区域历史之间存在的诸多内在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学界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者们提出了将中国、日本和朝鲜历史进行整体把握的"东亚世界论"。在平成时代,日本社会在方方面面表现出与此前历史不同的阶段性及独特性特征,学界需要对应地从各方面进行专题性的回顾与总结。在平成时代,作为研究东亚区域史的重要理论和研究领域,"东亚世界论"继续得到学界的重视和研究,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时代性特征,有必要对此进行梳理、总结。这一工作除了对东亚区域史的深入研究具有推进作用之外,由此还能够了解到平成时代日本社会对华思潮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5,(4):160-16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颁行以来,相关比较研究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学者们从《标准》与过去教学大纲的比较、与初中课标的衔接、国内外课标的比较等方面展开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20.
对人类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神和实物,肉体和灵魂,物质和意识,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头脑中都萦绕着这个问题。迄今哲学家、科学家和学者一直分裂为两个基本阵营。马克思、恩格斯把辩证的分析方法应用于历史和社会的研究,并且创立了历史一辩证的唯物主义的方式。人类的精神、意识和意识活动问题,甚至无意识的活动,也一直是马克思主义主要关心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