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0 毫秒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的现实诉求,需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国家制度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保障。由此,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化内涵、制度化现实需要、实现制度化的机制与对策等问题,回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化是什么、为什么制度化、怎样实现制度化”三个基本问题,以期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效能,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化水平,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我国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的主旋律,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和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发挥和增强党的领导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优势,健全体制机制,把制度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是制度自信的基本依据,制度自信是对我国制度体系全面而整体的自信。制度自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皆属意识范畴。不同层次的制度各司其职,功能各异,从不同维度发挥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制度的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形成系统优势与整体合力共同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把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最大制度优势的认同和自信转化为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力,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所在。以宪法统合共同体意识,加强制度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创新和完善制度体系,加强制度整合,提升制度效能,充分发挥不同制度的耦合作用和体系优势,是进一步凝聚制度共识,增进制度自信,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9.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战略命题,这一命题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把民族团结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逻辑前提的总结和升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来说应具备两个基本态势: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共同实践和共同享有的复兴,亦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各族团结奋斗、凝聚合力的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这一历史进程既是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生活世界图景的展现,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张力释放,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构成的现实生活世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实践基础,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基础。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内涵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以政治共同性为核心的“国家-国民-法律”共同体,是以文化共同性为核心的“文明-文化-精神”共同体,是以利益共同性为核心的“经济-社会-安全”共...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石。各民族凝心聚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提;各民族能否凝心聚力,有赖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主要是由实体认知、价值认知和路径认知三部分构成。实体认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价值认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构建的关键点,路径认知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构建的核心。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我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推进中,全面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高校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且责无旁贷。"两个大局"的宏观时代背景让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一定的现实挑战,但也带来大的历史机遇。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其坚守意识形态前沿阵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战胜潜在风险的必然要求,更是围绕"立德树人"目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的社会需求,应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理论认同、价值认同、文化认同、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等方面,铸牢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是民族团结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一百年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历了“自在—自觉—自为”三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历了初步探索、制度建设、体系建设、深化创新四个时期,形成了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现实基础、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指引的宝贵经验。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必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根本遵循。二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蓬勃生命力,展现了中国政党制度的强凝聚力、超稳定性和治理柔韧性,具有理论、现实、历史三重维度上的内在逻辑及作用机理。共同富裕背景下西部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在于:一是以高质量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保证,奠定共享基础;二是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公正价值,凝聚认同共识;三是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补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生短板,拓展共治实践;最终构建西部地区“共享—共识—共治”的治理架构,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历程,是运用正确的理念、政策与制度团结凝聚中华各民族,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形成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历史过程。作为这条道路的重要内容与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在不同历史阶段受到西方民族国家理论和苏联民族政策的影响,但最终皆服务于中国的整体国家建设,并伴随着民族事务治理实践逐渐被赋予中国特色的制度内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回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程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理念到实践的探索、确立与发展过程,关注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不断完善的问题,有助于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显著优势,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6.
在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经萌芽与形成、探索与曲折、恢复与发展、创新与完善四个各具特点而又一脉相承的发展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年发展的基本经验就需要正确处理好“三个结合”的关系,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相结合,坚持中华民族所处的特定历史方位与不同历史时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任务相结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以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为立足点,以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为落脚点。  相似文献   

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诉求,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而以情感能量为核心的互动仪式链理论,能在沉浸式的互动仪式中有效聚集各民族成员“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圆中国梦”的情感能量。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尝试性地从互动仪式链视域下探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体认知之维、价值彰显之蕴、实践理路之策,拓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理论视域,期冀在实践中能够“有形、有感、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整体性。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推进民族解放、民族平等与民族自治,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打造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维护各民族安全和谐稳定,共建生态文明,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伟大实践与伟大成就启示我们,要进一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推进政治平等、经济依存、文化互鉴融通、社会和谐、生态文明,全方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论基础、深远的历史逻辑和广泛的实践基础。从文化底蕴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中华文化孕育的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坚守不渝的家国情怀之中,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从理论逻辑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联合的主张、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关于民族团结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论述;从历史逻辑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紧密相连;从实践逻辑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的发展绘就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有助于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话语体系的引领和创新,是推动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部署,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理论引领。  相似文献   

20.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重大原创性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指南与行动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建设是在“大思政”观引领下,以马克思主义整体论为哲学基础,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突破学段壁垒,通过特定的培育机制构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力体系的整体形态。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的内在理路分析,以理念碎片化、内容片面化、认知主体局限化与教学范式单一化等现实困境为逻辑起点,从建设理念、课程体系、主体保障、育人模式等维度,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