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中国女性文学的宏观视角对新疆多民族女作家的创作进行观照,可以看出民族女作家带着民族和性别的双重身份,显示出自己独特的书写方式和书写魅力,即女性视角下的文化叙事;民族文化身份、女性身份的双重认同;凸显女性主体意识,建构女性话语空间。她们的书写与中国女性主义文学构成了共鸣、共振、相互丰富的关系,为中国女性文学领域增添了新的分支、新的文本,为学术界从新的角度认识女性文学,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作为海派都市文学的代表作家,施蛰存在小说书写过程中充斥着大量以"身体"为核心的叙事情节。一方面,以审美对象方式存在的身体,通过小说的相关叙述,构成了作品美感形成的客观基础。另一方面,以审美主体方式存在的身体,集中表现为作家创作、读者阅读时对文本引发身体感受的偏好,由此完成对作品的审美欣赏过程。施蛰存小说中身体书写所引发的美感,背后指涉的是身体、性别、权力等文化因素间的复杂关联,为全景式展现20世纪30年代海派都市社会的现代文化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作为一个四字词语在现代汉语中是随着西方女性主义关键词gender在中国的翻译、使用而出现的,其概念界定与使用的众说纷纭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学研究界对这一问题理解上的差异性与驳杂性。从复原生理、心理层面上的传统性别差异到批判性别生成中的男权文化机制,从执着于提升被压抑的个人、身体价值到强调公共领域中的女性参与,从建构多重主体的性别维度到解构生理性别与文化性别的二元对立,从注重精英叙事中的女性话语到开始与大众文化结缘,社会性别研究在新时期文学中经历了繁富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这其中叙事形式的社会性别研究一直较为薄弱,形式研究关注叙事人、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修辞等形式要素体现的性别权力关系,能够丰富和发展尚嫌薄弱的新世纪文学叙事学研究,为私人化写作落潮后的女性文学开拓新的话语空间,增强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理性、专业性、国际性等。  相似文献   

4.
海洋科幻作为科幻小说的亚类别在目前的科幻研究中尚未有明确概念与定义。海洋科幻既是一种题材书写、主题书写,更是置于人类、海洋与大陆关系网络中的一种文化书写。中国海洋科幻书写与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同步,具体呈现为海岛叙事、海人叙事和海洋文化叙事三个面向。在海岛叙事中,海岛形象既表征为科技前沿隐喻,同时也是作为现实与想象的交汇点,象征乌托邦或恶托邦场域;在海人叙事中,海人形象表征了人类未来身体形态及其文明发展,表达了创作者对文明未来的忧思并提出其可能路径;在海洋文化叙事中,海洋文化被刻画为与陆地文化相生相伴、相辅相成的存在,创作者还以家园意识重审中国科幻可能的海洋文化发展。总体而言,中国海洋科幻以开放、多元、包容的心态探索未来人类文明与海洋文化,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家园建设,构建了中国海洋科幻文学的世界图景,拓展了中国海洋文学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5.
新的文学媒介研究应深入到文学文本领域.媒介选择是文学文本在书写过程中众多可选择的符号之一,并直接从文学文本内部直接参与意义生产;文学媒介在作品内部构筑一个各元素交叉与融合的信息情景,在作品与受众的交流中,则成为一个受众对信息进行解码的参照物;媒介形成的隐喻是构成戏剧冲突的重要元素.  相似文献   

6.
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学术领域,以台港澳文学作为“引桥”而逐渐拓展,也逐渐与国际上的移民文学、离散文学接轨,形成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文学“圈”。它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外移与外族文化相互影响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本期发表三篇文章:饶芃子的《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从跨学科的视角论述海外华文文学对相关学科的促进,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探讨对象和研究空间,为传统的国别、地域文学比较,特别是理论研究和学科“边界”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视点,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在开拓文学研究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上,均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新的阐释内容和角度,并由此而引起了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王润华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认同:诠释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模式》是从文化视角切入东南亚华文文化,作者从不同国家、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来谈中外文化交流的感受,并探讨诠释中国以外边缘地带华人建构的另一种“中华文化”的模式;蒲若茜的《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唐人街”叙事》是对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华裔美国作家笔下频繁出现的“唐人街”叙事的分析,在华裔美国文学书写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随着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作家笔下的“唐人街”再现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从早期“他者导向”的叙事、“亚裔感性”的追寻到华裔第二代逃离或固守“唐人街”的种种诉求,表现出美国强势文化俯视之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华裔要冲破“玻璃天花板”的艰难。  相似文献   

7.
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学术领域,以台港澳文学作为“引桥”而逐渐拓展,也逐渐与国际上的移民文学、离散文学接轨,形成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文学“圈”。它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外移与外族文化相互影响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本期发表三篇文章:饶芃子的《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从跨学科的视角论述海外华文文学对相关学科的促进,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探讨对象和研究空间,为传统的国别、地域文学比较,特别是理论研究和学科“边界”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视点,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在开拓文学研究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上,均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新的阐释内容和角度,并由此而引起了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王润华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认同:诠释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模式》是从文化视角切入东南亚华文文化,作者从不同国家、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来谈中外文化交流的感受,并探讨诠释中国以外边缘地带华人建构的另一种“中华文化”的模式;蒲若茜的《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唐人街”叙事》是对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华裔美国作家笔下频繁出现的“唐人街”叙事的分析,在华裔美国文学书写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随着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作家笔下的“唐人街”再现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从早期“他者导向”的叙事、“亚裔感性”的追寻到华裔第二代逃离或固守“唐人街”的种种诉求,表现出美国强势文化俯视之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华裔要冲破“玻璃天花板”的艰难。  相似文献   

8.
海外华文文学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学术领域,以台港澳文学作为“引桥”而逐渐拓展,也逐渐与国际上的移民文学、离散文学接轨,形成一个极具东方特色的文化、文学“圈”。它的兴起为中华文化外移与外族文化相互影响研究拓展了广阔的空间。本期发表三篇文章:饶芃子的《海外华文文学的比较文学意义》从跨学科的视角论述海外华文文学对相关学科的促进,为比较文学提供了崭新的探讨对象和研究空间,为传统的国别、地域文学比较,特别是理论研究和学科“边界”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视点,海外华文文学和比较文学在开拓文学研究新视野、新思路、新方法上,均起了积极的作用,为中国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新的阐释内容和角度,并由此而引起了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王润华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认同:诠释世界华文文学的新模式》是从文化视角切入东南亚华文文化,作者从不同国家、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来谈中外文化交流的感受,并探讨诠释中国以外边缘地带华人建构的另一种“中华文化”的模式;蒲若茜的《华裔美国小说中的“唐人街”叙事》是对不同历史时代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华裔美国作家笔下频繁出现的“唐人街”叙事的分析,在华裔美国文学书写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主导地位,随着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作家笔下的“唐人街”再现也表现出极大的差异:从早期“他者导向”的叙事、“亚裔感性”的追寻到华裔第二代逃离或固守“唐人街”的种种诉求,表现出美国强势文化俯视之下,作为弱势群体的华裔要冲破“玻璃天花板”的艰难。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新世纪文学婚恋叙事的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概观:一是对新世纪文化语境、研究方法的探究;二是从性别、身体与女性自觉的视角切入婚恋叙事研究,凸显新世纪婚恋叙事的政治意义;三是观照新世纪文学婚恋叙事的"欲望化"的研究及其伦理、道德考量。研究视角的进一步丰富、婚姻伦理的探究以及不同地域、空间文学的婚恋叙事研究,是当下新世纪文学婚恋叙事研究的进一步开拓和深化的有效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中的病人叙事视角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在纪实类疾病叙事作品中,病人视角是真实存在的。而在小说中,病人视角大都是虚拟和模拟的。就文学价值而言,价值较高的病人视角是小说中的虚拟病人视角。小说中的病人视角可分为精神病人视角和普通病人视角。精神病人叙述视角是文学价值较高的叙述视角。它对提高文本的诗性品格、增强文本的诗性含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文学中的病人叙事视角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在纪实类疾病叙事作品中,病人视角是真实存在的。而在小说中,病人视角大都是虚拟和模拟的。就文学价值而言,价值较高的病人视角是小说中的虚拟病人视角。小说中的病人视角可分为精神病人视角和普通病人视角。精神病人叙述视角是文学价值较高的叙述视角。它对提高文本的诗性品格、增强文本的诗性含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全国第二届区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底于重庆召开的全国第二届‘区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充分认识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从多个角度和方面探讨了区域文化与文学的研究视角和范围,拓展了研究的思路和视野,大力推动了区域文化与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建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犹太作家“见证文学”的圣经根源,首先与记忆密不可分,圣经中上帝吩咐以色列人“记住”“不可忘记”,为犹太作家的见证文学提供了记下事实、反抗遗忘的坚固基石。同时,作为被圣经所塑造的“记忆的民族”,犹太的记忆历史也使得犹太作家对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怀有责任,并将记忆一代代传承下去,这也成为他们不让悲剧重演的写作动因和勇气的来源。最后,圣经中人类叙事的视角与以色列民族叙事相结合的文本方式,同样成为犹太作家把民族悲剧叙事提升为人类悲剧叙事的圣经根源。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中国古代城市文学的文学史意义在于,从空间视角重新认识和研究古代文学,充分发掘和利用长期以来被忽略的城市文学资源。有助于建构起时空并置、更加完整和系统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此外,研究中国古代城市文学还可以为当代文学史研究提供一个广阔的历史视野与意蕴深厚的历史文本。  相似文献   

15.
明末徐鸿儒及白莲教活动作为重要历史事件,在文本中展现出差异性书写.《聊斋志异》借助民间素材,通过文学性笔法和叙事结构设计,在《小二》《白莲教》(卷四)《白莲教》(卷六)《邢子仪》篇中,塑造出徐鸿儒及相关人物的全新形象.并在民间评判基础上,构建新的历史立场,提出"左道正用"的独特叙事逻辑,以市井民众的丰富视角、多重叙事线索对该题材加以多层次书写.在构筑徐鸿儒事件的民间记忆基础上,反映出作家文学与民间文学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政治叙事与战争叙事是抗美援朝文学的表现主旨.但这场战争的域外性质,又为抗美援朝文学提供了异域想象的另一种空间,域外风情叙事是其显在特点--对朝鲜锦绣河山和人文之美的描摹状写,无处不渗透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象和审美情趣.中国情结尤其浓墨重彩于书写朝鲜妇女儿童,她们与中国军人构成"亲人"关系的想象认定,照见中国军人的亲情缺位、亲缘期待和角色定位.游子情结、游客心态的观察视角或明或暗地隐现于文本各处,无不牵扯着叙事者回望祖国的故土情绪,回旋着自我的情感诉求和中华文化的精神底蕴,是中国作家身处异乡而始终"乡音未改"的民族心理和故园情结的执着体现.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种再叙事,经典文学外译构成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叙事。以“再叙事”视角考察《西厢记》英译本,探讨译者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完成对《西厢记》的叙事重构。研究发现,译者通过对文本素材的选择性采用、标示性建构和人物事件的再定位,引导读者认识和理解中国经典戏剧《西厢记》的文学与艺术价值。研究旨在拓宽叙事视角的研究范围,为中国戏剧文学外译提供借鉴,把中国优秀的文化传播出去,助力推广我国戏剧文化。  相似文献   

18.
托尔斯泰的城市书写是他对19世纪俄国现代性问题思考的文学表达,有着清晰的叙事策略和固定的隐含结构。在现代性问题日益成为文学研究重要视角的当下,城市书写和现代性思辨应当成为俄罗斯文学和托尔斯泰研究的新视角。以托尔斯泰小说的城市书写策略、隐含结构和关键词为典型文学案例来看,以19世纪俄国思想界对自身现代性建构的思辨与展望,也兼以此“镜像”为中国现代性提供一个观照和借鉴的角度。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代文学创作中,敦煌题材一直倍受青睐,有关敦煌的文学书写成为永不消退的文学热点。敦煌是博大的,也是精深的,其间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质素,要对敦煌进行文学的把握是有难度的。敦煌的文学书写要求作家既是文学家,也是敦煌学者,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具有敦煌学者的修养才能真正书写出富有文学价值的敦煌文学作品。以当代敦煌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冯玉雷的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的难度、理解的难度以及小说的高度三个方面来分析其敦煌系列小说给读者造成阅读方面困难的原因,以打开一扇走近敦煌文学的窗户,对解读敦煌文学提供一种思路和视角,从而揭示出敦煌文学真正的文本意蕴和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身体书写是萨尔曼·拉什迪小说的重要创作策略。作为后殖民文学大师的拉什迪受困于身体的不断移位和身份的反复错位,其文学书写展现一幅广袤的身体图景:混杂的身体、罹患疾病的身体、创伤的身体、规训的身体。身体书写体现了拉什迪的文本创作理念,折射出编码于文本的政治文化意识。拉什迪的小说借助身体的多层次呈现,反思后殖民印度社会的生存状态、政治疾患、民族创伤和文化殖民等现实问题,产生广阔的文本政治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