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作为海-陆文化同构的泱泱大国,海洋文化的历史基础缘自远古形成的沿海人文地理的区域格局.广泛分布的贝丘文化遗址的存在,众多渔盐舟楫遗物的发现,夏商周以降沿海疆域统辖管理的格局,各"海王之国"的海洋发展及其与海外世界交通交流网络的形成,都为秦汉以来中国统一的陆-海疆域架构、统一的陆-海文化模式、统一的海内外华夷宗藩体制和"汉文化圈"的发展、繁盛.奠定了悠久、深厚的基础.中国海洋文化包括海外交通交流的历史遗产,即基源于此.  相似文献   

2.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边疆中心)成立于1983年,主要任务是:领导、组织、协调全国各地边疆史地研究,重点研究中国近代边界变迁史、中国古代王朝与边疆地区关系、中国疆域研究史,兼及击、海疆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边疆制度、实施边疆治理的国家。自有国家文明肇始,日渐形成中原华夏和边缘四夷的天下观。"天下""五服"是奠立先秦边疆观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从传统帝王的"家天下",逐渐走向民主共和以及独立完整的主权国家。在中国从王朝国家转变为主权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陆地边疆也相应地经历了历史嬗变过程。"天下"表达盈缩的思想观念,对中国陆地疆域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价值影响,需要对王朝国家"天下"与"中国"的价值理念进行合理的解读。"疆域"与"边疆"是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概念,陆地边疆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最基础性的边疆,近代中原王朝时期西南边疆的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边疆特色和显著的历史特点。清王朝统一历史疆域版图代表着中国领土的基本范围,主权国家边疆具有临界性、边缘性和交集性的本质特征。人们可以透过主权国家边疆的本质特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主权国家边疆所独有的特殊差异和内在规定性。边疆治理是巩固国家政治利益、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的中国古代边疆研究在疆域、边政、边患、边防、边疆地区与中原王朝的关系、边疆经营、海疆和边疆史地考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一时期的古代边疆研究开始由传统的史地学向近代转型,但在疆域、民族认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海洋文化就是海洋与文化的结合,其本质和内涵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界定。从明清海赋反映的明清海疆社会面貌、海洋生活和生产习俗、海洋信仰习俗等方面来探讨所折射出的明清时期海洋文化,既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海防危机、海军建设、海洋贸易发展状况与漕粮海运等方面情况,也反映了这一时期滨海民俗文化等方面情况,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清代台湾职官选任制度的创制与发展,是清朝统一疆域形成与海疆治理深化的表现。清廷收复台湾后,为解决“缺官”问题创制台湾例;清中期,海疆治理深化,台湾例逐渐与沿海缺融合形成海疆缺,并不断对海疆缺进行调整完善,更加注重治理成效。台湾例的不断发展,对沿海各省职官制度产生了影响,并最终融合成为适应海疆治理整体性的职官制度体系。清末,海疆危机突显,台湾海疆缺虽积极因应,但终因台湾的丧失而被撤销。有清一代,台湾职官选任制度针对其夐于远海的特殊自然环境与番民共处的复杂社会情形,确定了“人地相宜”的制度宗旨,通过“拣选题补”“俸满优升”的制度原则,在台湾建立起一套完备的职官治理体系,大大提升了清政府在台湾的治理能力,推动了国家治理一体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7.
当代世界的网络等新空间,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争取国家利益方面可以比拟16世纪以来的海洋领域。海洋领域奠定的自由原则自17世纪在国际法上被广泛接受之后,不断受到国际海洋立法与实践的限制。数百年间,海洋自由原则在地理范围上被限缩,在内容上被约束,"海洋自由"正在被日益精密的"海洋治理"所替代。基于对海洋法发展的历史分析,可以探索出国际法整体发展道路的一般规律:国际法观念与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其内容为国家利益所主导,其边界被人类的需求与能力所限定。由此,可以对网络等国际法新疆域的发展方向形成明确认识。对于中国而言,必须准确界定国家利益,瞄准国家需求,构建国际网络空间法的未来方案。  相似文献   

8.
在共同缔造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与辽阔疆域的过程中,中国疆域内各民族形成了紧密相联的民族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正是对这种民族关系的精炼概括。秦汉以来,中原王朝开始走出农耕区的自然界限,其疆域与周边民族地区逐渐相接且互有伸缩,促进了各民族因疆土之争产生的碰撞与交融的历史发展进程。在北部边疆,伴随着中原王朝与北方草原民族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边疆范围也出现反复波动,生活在这一区域的各民族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北部边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参与并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与辽阔疆域的形成与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9.
万历抗倭援朝战争时期,山东的海防得到了重建与增强。山东的海防建设作为一种面向海洋的活动,保护了山东海运的顺利开展,改善了山东海疆地区农业垦殖落后的局面,促进了山东地方吏治的整顿与优化。同时,山东沿海社会的发展,对山东的海防建设产生了一定影响,这种影响有利亦有弊。海防与沿海社会之间这种互为影响、紧密相连的关系,为我们今天"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建设提供了有益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0.
谭其骧先生是我国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是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他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倾注30余年心血主持编绘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以其内容之完备、考订之精审、绘制之准确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在处理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外关系和疆域边界等问题上,他始终坚持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他所确定的关于历史中国、中原王朝、边疆政权、非汉族政权、地方政权、自治地区之间关系的原则,对于中国史、民族史、中外关系史、中国历史政区地理等学科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西南古代区域史的特点以及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地区的历史发展,与其他地区相比有其共性,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西南地区位处中国历史疆域的西南部,地理气候环境特殊,少数民族的种类及人口众多,民族融合过程相异于北方,初级复合型经济占主导地位,各地区发展差异明显,交通等因素作用深远.作者以课题"古代治理西南边疆民族的理论与实践",以及从历史地理学、地缘政治关系的角度相应选题为例,阐述西南古代区域史研究的内容.并就系统分析法、历史时段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在西南区域史研究中的应用,举教例阐述,同时作了较细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正>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古代,我国人民的地理知识,与我国文明史的发展是相适应的。迄今发现的殷商甲骨文,已有大量具有地理价值的地名,是研究商王朝的政治地理结构、疆域、山川大城、周边方国以及对外军事活动诸问题的重要史料。在后来的几千年历史时期中,我国地理文献不仅内容宏富,体制斑烂多彩,更具有绵绵数千年的连续性。凡此种种,都是没有任何国家和民族所能匹敌的。我们发掘、研究和利用这些地理学遗产,结合实地考查,可以了解历史时期我国人民的地理视野所及,探索祖国地理学的前进踪迹及其今昔发展的规律,以至成为当前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着不同于西方历史和文化的独特性。秦汉时期在国家治理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模式及其历史特点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独特性的一个缩影。在中央层面,以皇权为中心,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立且相互制衡;在地方层面,以皇权和中央权力为中心,司法权和行政权合一且高度集中。这一历史时期的司法权与行政权之间的权力关系模式展现出了实践理性、私有特质、大一统社会状态和社会文化下权力关系模式的"同心圆"规律。这一权力关系模式及其特点不仅是中国古代国家政治权力关系模式的缩影,对秦汉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权力关系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优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权与行政权权力结构也产生了一定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4.
“重陆轻海”与“通洋裕国”之海洋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朝正处于世界性海洋历史发展的"千古变局"时代,但统治者沿袭传统模式,在立国思想上"重农抑商"、"重陆轻海",在国防战略上以"禁海"代替海防,禁海迁界、"守土防御",反映其海洋观念的淡薄;而东南沿海地方官员,尤其郑成功"通洋裕国"思想的提出和实践,显露出"以商立国",向海洋空间发展的意涵;传统时代"重陆轻海"与"通洋裕国"所反映的海洋观念,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忽略不计,但大航海时代,海洋作为人类的第二生存空间影响到世界历史走向和发展格局时,"重陆轻海"观念所带来的深层影响会因此而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以来,中国学界对辽金历史地理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与成就,取得丰硕成果,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人文地理方面如疆域、行政区划、地名考证、历史军事与交通地理、城市地理、人口史、移民史等问题;自然地理方面如气候变迁、地貌和植被以及水文等问题。随着学术积累日渐丰富,学界未来或将在诸如历史经济地理、历史人口地理、城市地理以及历史社会与文化地理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业正在进入新的“凯歌行进”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已经提到日程,需要进一步加快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进程。为此,必须认清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动力,认定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社会价值,进行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评价,做出陆域经济和海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创意,才能逐步实现从“经略海洋”设想到“海洋开发”战略的政策性安排。  相似文献   

17.
时际法与南海诸岛主权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时际法规则,需要从客观事实的角度出发,针对不同历史时期运用符合时代要求的判断标准考察南海诸岛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中国人最早发现南海诸岛,按照传统天下观,其已成为中国疆域的一部分。随着历史发展,中国与南海诸岛的关系逐渐紧密,并通过设治管理而纳入中国版图。在近代,随着西方领土主权思想的传入,中国政府顺应历史潮流采用符合近代国际法的治理方式,南海诸岛最终完成了从传统意义的疆域、版图向近代主权意义的领土转变。  相似文献   

18.
历史时期形成的旱作农业类型是一种以旱作种植业为主、以养畜业为辅的,种养结合且结构功能较为完整的农业类型;而所谓游牧农业类型是一种以游牧业为主,结构功能并不完整的农业类型。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来,伴随作为游牧农业因素的家养牛羊在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和渭河—黄河中下游流域的先后出现,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开始在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形成并逐步发展;至晚商时期开始,家马的出现与用于骑乘,使得上述非典型游牧农业类型或分化、或转型,在晚商西周春秋时期黄河上游—西辽河流域和渭河—黄河中下游流域之间基于农业类型的差异而形成的界限逐步明晰化,形成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农牧关系。农牧关系的形成导致晚商西周王朝的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变动,中原王朝与蛮夷戎狄的界限开始萌发并逐渐明晰,彼此之间的冲突融合促成了中华文明的早期发展;同时,西周王朝关于“中国”的地理边界得以明确,“中国”概念的形成标志着早期国家突破了“华夏”血缘族群认同的唯一纽带,地缘政治认同开始形成,广域王权国家在西周王朝时期获得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中展开的。国家占据或控制的地理空间范围,就是国家的疆域。纵观人类历史,国家不仅将占有一定的疆域作为自身存在的基础条件,而且总是努力地维护自己的疆域,甚至不断地去拓展自己的疆域。在人类活动的范围不断拓展和国家自身不断发展变化的双重作用下,国家的疆域也处于变化之中,并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呈现不同的形态。在民族国家时代,主权成为国家这种政治形式的本质规定。从国家主权的角度来看,国家的疆域也可划分为主权性疆域和非主权性疆域两种基本的类型。国家为了巩固和维护自己的疆域,并充分发挥疆域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就必须对疆域进行管控和治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对疆域的管控和治理,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重大主题。  相似文献   

20.
民族分布格局同地理生态结构的一致性,加之历史上"华夷之辨"的疆域治理范式,形成了中国异质性和碎片化的传统边疆。近代以来,随着中华民族构建的开启和推进,原本隶属于不同族体的各边疆版块始渐为整个中华民族所共同拥有,内外分际的疆域格局被解构和重组,并通过"人"的维度实现了"地"的整合。这既是边疆属性从"民族性"到"中华民族化"的转变过程,也是边疆格局从碎片化到整体性的转变过程。但就目前境况来看,中华民族"多元"的结构性特征不断固化,而"一体"的国族属性相对虚化,使得这种疆域整合机制开始松动,因此需要重新调整中华民族建设和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