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语料库语言学与批判话语分析相结合,以英国主流纸媒在奥运后涉华报道为对象,建立约379万字的语料库,对高频词指向及议程设置、关键词指向报道事件及S+V+O(China)+C类联接进行剖析,批判性探讨英媒针对中国国家形象报道时的特征、立场及议程设置。研究显示:英媒涉华报道主要集中在经济及政治领域,涉及文化方面较少;英媒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报道稍带负面性;相较于早期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中国在国际范围内的国际形象已经得到相应提升,但从国家层面直接进行形象宣传的方式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欧美媒体涉华疫情报道错综复杂。作者自建欧美媒体涉华疫情报道语料库,并基于Fairclough三维分析框架,用James Martin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梳理语料库文本,分析其中态度词汇的评价意义分布特征,研判欧美媒体涉华疫情报道的态度趋势。研究发现:欧美媒体涉华疫情报道态度褒贬不一,其中消极评价话语偏多。这种他塑的中国形象建构与欧美国家的意识形态、利益关注,以及新闻传播者的价值观念、话语角色认知密切相关。因此,中国官媒及自媒体有必要提升对外传播效能,关注新闻受众的阅读态度,从而有效展示中国的积极形象。  相似文献   

3.
资讯     
>观点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报道发生变化全世界重大新闻80%源自西方几家主要媒体,国际社会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受众,大多是通过西方媒体的报道了解中国。因此,我们要在国际社会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关键是在国际传播中,如何使西方主流媒体体现出真实的中国形象。以3家西方主流报纸2005年涉华报道的内容和倾向为例,在总共243篇涉华文字报道中,客观报道64篇,占报道总数的26%,偏见报道83篇,占34%,平衡报道96篇,占40%。可见在倾向性方面,中性占多数,负面略多于正面。这3家报纸关于中国形象的描述大致为:经济形象是高速增长,前景广阔,并积极参与世…  相似文献   

4.
国家形象的语言定型是认知主体对该国的主观认知在语言层面的投射与表征,会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产生重要影响。借助语言定型理论,以俄罗斯国家语料库中的涉华文本为语料,考察“中国形象”的语言定型,能够进一步精确俄塑“中国形象”,挖掘影响形象建构的精神文化因素,以期有的放矢提升国家形象,增进中俄相互理解,深化两国交流合作。  相似文献   

5.
通过自建涉华新冠肺炎疫情报道语料库,对主题词、问讯词搭配网络和索引行细致梳理和挖掘,研究发现,《经济学人》涉华疫情报道主要聚焦于外交、媒体宣传、领导官员等领域来进行议程设置,构建中国国家形象。其将中国歪曲为对内“噤声”、通过舆论宣传“美化”抗疫成果,对外(尤指美国)“强势对立”、积极地在国际舆论场发声以提升自身国际形象、试图在疫情期间“占领全球领导力之高地”的形象。《经济学人》大多数报道叙述都呈现出明显的消极语义韵特征和带有偏见的态度立场,并一再强调中西政治意识形态之别,将疫情政治化。我国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话语策略和表达方式来重塑国家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西方主流媒体“恐中”报道对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同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其报道镜像囊括了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表现于微缩层面的“中国防疫”“中国倡议”“中共党史”“国家形象”等。“恐中”报道的底层逻辑建立在丑化、贬损中国形象的基础之上,具体表现为黏附时代议题的新闻炮制、冠以“正名”的意识形态内容嵌套、扩大“恐中”传播的措辞加工、强化“恐中”传播的“媒体联盟”等。审视西方主流媒体“恐中”报道的镜像表现和内在逻辑,目的在于从聚焦并澄明西方主流媒体“恐中”报道的具体内容出发,揭破西方主流媒体“恐中”报道的存续逻辑,“有的放矢”推进内生性新闻报道和充实国际话语传播场域,形成内外双向一体化格局的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同建设进路,共促新形势下国际认同建设取得实质化成果。  相似文献   

7.
左婷婷  赵云梅 《国际公关》2023,(18):133-136
国家形象的塑造分为自塑和他塑,既包括自我认知、宣传的形象,也包含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折射出的他者形象。在中国不断提升自身综合实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和提升他者视角下国家形象的建构。新闻话语可通过公众的认知建构他国的国家形象。从他者角度,可以分析和判断国家形象建构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有利于国家和社会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本文采用语料库研究方法,以泰国主流英文报刊《曼谷邮报》2020—2021年的300篇新闻报道为例,自建新闻话语语料库,分析泰国主流英文媒体视角下构建的国家形象,同时也发现一些不利因素,并找出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加强国际话语权建设、改变报道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等建议,旨在促进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8.
王羿欢 《国际公关》2022,(1):145-149
本文使用LexisNexis学术数据库收集美国、印度、南非三个代表性国家的以英语为工作语言的主流媒体有关疫情的涉华报道并建立语料库,利用Wordsmith8.0软件进行语料库处理和批评话语理论分析,勾勒出疫情期间我国外部舆论环境的基本特征.研究发现,各国在疫情本身之外所关注的要点不同,勾勒出我国的外部舆论环境"南北分野,东西异象"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9.
如今中国已基本控制疫情,社会恢复正常运行.但自疫情爆发以来,法国媒体的涉华报道就多有偏颇.本文选取《费加罗报》官网2020年1月至3月的涉华报道,整理其数量、主题及报道倾向,采用共时性框架和历时性框架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法国媒体构建的中国国家形象,并进一步探讨其成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探究国外媒体对中国公共政策议题的策略解读与建构过程,有利于构建良好的施政国际环境。以国外媒体对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报道为研究样本,结合内容分析法与话语分析法,从体裁类型、议题属性、话语方式、情感倾向四个层面出发,探究误读发生的诱因及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报道,国外媒体倾向采用通讯及述评的方式,集中报道与人权相关的政治议题,并通过"对立"与"多声"的话语策略,设置"议题政治化"的框架,进而建构负面的中国形象。因此,为建构与传播良好的中国形象,应基于国家政治安全视角构建国家战略传播体系,完善国家战略传播的危机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国家对外传播语系。  相似文献   

11.
对《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研究早已超越了文本形式上的传统视角,文本内容即主旨的分析成为当今研究的主流方向。论文以《纽约时报》涉华新闻报道为语料,从名物化视角对其分布特征及作用进行分析,结合报道事件的中国背景探讨语篇中意识形态倾向性。研究发现:通过频繁使用名物化现象,起到了人际关系隐形化,时间标准神秘化,焦点信息改变化和语用效果预设化的交际效果,进而对中国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2.
[提要]在日本,主流报纸是促成和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力量,也是塑造日本民众的中国形象认知最有影响力的渠道。《朝日新闻》因其对日本右翼政治势力所持的批判立场,一直被认为是一家对华态度较为温和,坚守新闻专业主义且有担当的主流媒体。然而,面对迅速崛起的中国,《朝日新闻》的涉华社论在国家利益逻辑和意识形态逻辑的作用下,对中国的外交尤其是领土争端问题给予了极大关注且态度坚决,其着力建构的是一个带有强权色彩和力量威胁的异质性他者形象。  相似文献   

13.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西方媒体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涉华报道数量激增,其视角及态度也呈现广泛、多元的特点。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场,做好对国际舆情的监测和分析是精准、有效推进我国对外宣传工作、提高议题设置能力的基础。本研究基于自建的《纽约时报》语料库,利用语料库索引软件Wordsmith,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关键主题词和联想词、词块4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纽约时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客观报道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但受意识形态和“刻板印象”的影响,仍然存在歪曲事实、富含偏见的报道。这就要求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积极构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叙事话语体系,反击国外媒体自相矛盾的叙事逻辑和价值评判标准,消除海外媒体对中国的他者化建构。  相似文献   

14.
2022年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国内外媒体均有所关注。本文选取了韩国主流媒体《中央日报》和韩联社从2月4日至2月20日的共620篇新闻报道为样本,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两家媒体关于北京冬奥会的报道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报道集中在质疑“韩服”问题;裁判判罚申诉不公;比赛赛程;对外文化交流;开闭幕式等相关问题方面,从而提出韩国两家主流媒体对于北京冬奥会的侧重点和报道特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经济、政治、军事实力的逐步增强,中国国家形象变的越来越重要.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的传播、塑造与国际主流媒体(主要指西方媒体)的关系日益密切.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西方媒体如何报道.国内专家对国家形象的概念有诸多阐释,其核心是国家形象的三个层次内涵:一是国家客观形象,即一个以国家综合国力为内在支撑的实然状态;二是国家虚拟形象,即国际新闻媒体报道中的国家形象;三是公众认知形象,即国家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通过媒介传播所获得的对国家各种活动及其成果的看法和认定.西方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中国报道视角的变换,从长期轻视、俯视、粗略、宏观的视角转变为平视和微观的视角.西方主流媒体的具体案例展现了对中国国家形象报道视角变化的过程,其根本缘由是中国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西方媒体对中国形象塑造的启示是多方面的:首先,我们要学会用立体多维的传媒手段构建中国形象,尤其要重视网络对于中国形象塑造的作用;其次,我们要尝试建立全球性媒体,建构自身的话语权;第三,我们必须与西方国家的传媒人士、学者等意见领袖加强交流;第四,我们要学会用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西方媒体对中国的不公不实报道.  相似文献   

16.
城市媒介形象是多元化的,也是动态存在的.依托扎根理论和大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人民日报》70年来头版涉渝报道,认为主流媒体建构了三个不同维度的重庆城市媒介形象,即革命激情之城、工业建设之城、新兴腾飞之城,加上当前主流媒体正在构建的充满期待的希望之城,这四个城市媒介形象代表了重庆城市品牌形象,揭示了其演变历程及规律.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入手,分析央视等国家媒体的四川震灾报道为何能为中国形象增色,指出尊重普世价值、突出真实性和提高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建构良好国家形象的三个重要因素。论文认为只有深入了解媒体与国家形象间的关系,才能使媒体在建构中国的国际形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话语与权力及意识形态三者之间有着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话语是权力与意识形态维持其霸权的载体,但话语也并非完全被动地受制于主流意识形态与权力,它可以成为弱势一方争取更大权力与平等话语权的场所。西方主流媒体在涉华新闻中经常歪曲、贬低甚至诋毁中国的形象,有形无形地操纵着西方受众对中国形象的认识。文章将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就分类、预影蕴含和情态等方面对西方主流媒体的涉华新闻进行分析,解构其话语霸权,提高人们的话语批判意识。  相似文献   

19.
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就是指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近年来,西方媒体在涉华报道中设置了一个个符合其国家利益的议题,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涉华议题越来越多地成为国际报道热点的背景下,国内媒体如何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提高分析、判断西方媒体新闻的能力,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就是指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近年来.西方媒体在涉华报道中设置了一个个符合其国家利益的议题,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涉华议题越来越多地成为国际报道热点的背景下,国内媒体如何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提高分析、判断西方媒体新闻的能力,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