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人善于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获取智慧和力量。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根植于安徽这片红色沃土、改革热土而形成的红色文化,蕴藏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党员“四史”教育具有同向共生、相互形塑、共同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入挖掘安徽红色文化在党员“四史”教育中提供自信源泉、教育内容、创新动力、实践支撑等价值,推动“四史”教育和红色基因传承有机结合,能够进一步提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筑牢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修养。  相似文献   

2.
江苏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领导地方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物质载体,与大学生“四史”教育目标一致、内容契合,是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在学界现有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利用江苏红色文化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的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为提高大学生“四史”教育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借鉴。  相似文献   

3.
4.
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价值优势。通过构建红色教育共享空间,创新红色文化资源传递样态,着力红色文化资源形象化,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空间,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渗透力,实现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解西方错误价值观侵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力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5.
高校大力开展大学生“四史”教育,既是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任务;又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落实高质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求和必要手段。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有效途径,是持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培养勇担时代重任的“四有”新人、“六有”大学生的有力武器。高校应在正确认识大学生“四史”教育意义的基础上,树牢政治导向、坚持辩证思维、把握学科属性、突出时代特性,真正做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机遇、新挑战,高校必须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历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增强“四个自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是大学生历史教育的重要抓手。当前,高校“四史”教育存在教育主体的全员性彰显不充分、教育过程的全程性体现不均衡、教育资源的全方位整合不到位的问题。教育是灵魂工程,要抓好“四史”教育就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三全育人”视角出发,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四史”教育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7.
8.
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领导干部理想信念的教育,认为理想信念坚定是好干部的第一位标准。红色文化资源是优质的理想信念教育资源,综合利用体验式、展示式、参与式、模拟式等教学方式,可提升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效果:在情感态度上,加深干部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在理论认知上,提升干部政治素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在行为规范上,提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四史”教育融入“中国当代文学”课程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中国当代文学”课程与课程教学目标,中国当代文学本身包含“四史”内容和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有关。在融入的实际过程中,存在着对“四史”内在逻辑关系认识不清、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四史”内容挖掘不深和学生对“四史”学习的兴趣不高等困境。要解决这些困境,须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战场功能,遵循课前、课中和课后三阶段的教学路径,即课前准备好“四史”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内容,课中守正创新讲好“四史”内容,课后巩固“四史”教育融入课程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四史”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要重点剖析“四史”教育要素,深刻领悟“四史”教育思想,把“四史”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有机联系。无论是“四史”教育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所以,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作为教育主线,同时,侧重为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便于升华学生思想,保证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1.
“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把握一些基本的教育教学原则,即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坚守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整体性原则,把握“四史”之间的内部联系;坚持相关性原则,实现“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在准确把握“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构建“四史”教育共同体;坚持系统思维并树立大历史观,培养“四史”教育工作者的视野情怀;运用大数据思维并树立整体观,建立“四史”教育的评价体系;运用辩证思维并树立联系观,构建“四史”教育新内容和新方法;运用历史思维并树立大历史观,培养大学生“论从史出”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2.
“红色资源”概念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界定“红色资源”的概念,是构建红色资源学科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客观需要。纵观学术界现有对“红色资源”概念界定的理论成果,主要存在对“红色资源”的内涵主体认识不统一,对“红色资源”的时间外延有争议,对“红色资源”的核心词把握不科学以及没有突出“转化”在“红色资源”概念界定中应有的地位等问题。通过分析,可以对“红色资源”的概念作这样的界定:“红色资源”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改革开放前创造和形成的,可以为我们今天开发利用,且必须经过转化才能够彰显出其当代价值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  相似文献   

13.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归纳分析的方法,从辽宁省实际情况出发,分析辽宁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可能性,找准辽宁省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切入点,构建具有科学性、实效性的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相似文献   

14.
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优质的教育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育人效果显著,但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困境。在新时代,要遵循大学生心理特点,通过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提高实践育人效果、营造沉浸式校园文化环境、利用互联网与新媒体优势、加强制度保障体系建设等路径,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相似文献   

15.
如何不断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议题.本文阐述了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的原因和意义,以及如何运用红色文化资源推进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对于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四史”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要通过内容的整体性构建,实现“四史”教育提质增效。教育内容的整体性构建要以价值导向原则保证政治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以问题导向原则保证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以目标导向原则保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由此重整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和价值体系,构建“三维一体”内容结构体系。从实现路径来看,以史论结合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专题式问题链突出内容结构体系的重点,以史、理、情相统一突出构建内容结构体系的现实力量,实现“四史”教育内容整体性构建。  相似文献   

17.
18.
高校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场域,四史”教育在高校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育人价值。“四史”教育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剖析其价值意蕴,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探索其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实理路。高校应在此基础上,立足于“四史”教育以助力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聚集理论武装,切实提升融入的政治性;坚持守正创新,切实提升融入的科学性;推进成果转化,切实提升融入的有效性。以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高校推进“四史”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务需求,是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破解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困境的理想思路。 “四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很强的内 在契合性,是新时代高校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力抓手。 高校要切实推进“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注重 “四史”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价值转化,开拓“四史”教育在高校多元育人环境中的创新渠道,抢占“四史”教育在网 络学习和宣传阵地的制高点,持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巨大变化。这得益于全党上下始终高度重视对历史的学习,强调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当代青年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大任。在建党百年这一新的历史时期,这一重要群体更应该加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教育。通过“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具体实践,围绕大学生“四史”教育诸多侧面的展开,力求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