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柳宗元《江雪》一诗的意境,由雪境、画境、处境、语境、悟境组织构造,形成其结构特征.五重意境是一个流程,在流程中显现渐行渐深的意境层次:雪境是材料,画境是方法,处境是背景,语境是表达,悟境是发现.万千自然、无穷时空、人间逆旅、世事宦途,都被雪境化、画境化、处境化、语境化、悟境化,构筑起《江雪》大美单一、大美简白、大美谐和、大美无迹、大美寂静的审美想象的意境空间,使《江雪》成为一座中古唐诗五言绝句的华丽大厦.  相似文献   

2.
化现实生活中之丑为艺术之美,是就丑何以能具有审美意义而言。没有纯粹的美,也没有纯粹的丑,二者在现实生活中从来相互渗透。但美是人生积极的、正的方面,丑是其消极的、负的方面,丑是对人生正常类型的歪曲,人性总是倾于高扬美而隐避丑。化丑为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化丑为喜"、"化丑为崇高","化丑为悲"是化丑为美的几种主要形式。各种化丑为美的目的都在达到自由之境。有多少形态的丑,就相应地有多少种化丑为美之后的审美形态,更进而相应地有多少种不同形态的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3.
美与感性存在相联系,美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着直接关系。马克思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美学家们所说的美是自由的形式,实际上是对马克思这一思想的体现。真与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美的本质和根源。社会美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现,是理解所有自然美的基础是“自然的人化”。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中的美学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作为审美主体的人,只有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中,才能真切地体验到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谐之美。“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思想是马克思对美看法的根本。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的人化”和“人的对象化”是人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结果,人通过劳动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在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的同时,还会产生出一种精神上的愉悦。马克思的思想中,深刻蕴涵了“劳动创造了美”,通过劳动实现人类从必然到自由、实现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美的境界,从深层次上揭示了美与社会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从日美安全保障体制演变过程看日本的大国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刚雁 《阴山学刊》2005,18(4):28-31
日美安保体制是冷战时代的产物,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从50年代确立、60年代调整、90年代再度确认,到今年2月,美日在华盛顿举行美日安全磋商会议,日本利用日美这一战略同盟关系,从一个被控制的国家变成了一个在亚太地区谋求主导权,妄图控制亚太事务的政治大国。从日美关系发展变化的过程,可以看到日本的大国战略。  相似文献   

6.
冷战时期 ,在日美同盟体制的保障下 ,日本形成了以和平宪法为制约 ,“专守防卫”方针为基础的安全防卫战略 ,并建立起了和平时期最佳的军事力量。在冷战结束后的新形势下 ,日美同盟体制发生质变 ,“专守防卫”方针被逐渐侵蚀 ,和平宪法的制约功能岌岌可危 ,日本加速向独立军事大国方向迈进。鉴于日本尚未深刻反省其侵略历史 ,其军事大国化动向必将引起亚洲各国的关注和忧虑。  相似文献   

7.
为了适应冷战后国际形势及中日美三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冷战后的中日美三角关系有过多次调整,其中最重要的是1996年4月以日美发表有关安保关系新定义的共同宣言为标志的日美关系的调整,和1997年10月以江泽民主席访美时中美宣布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为标志的的中美关系的调整。冷战时期的日美关系是以美苏争霸为背景的双边关系,美国为了遏制苏联的扩张,在东亚建立起一条新月形防堵圈,日美军事同盟关系是这条防堵圈中最重要的环节。1951年签订、1960年修改的《日美安保条约》,构成了冷战时期日美军事同盟关系的条约基础。为了维持日美…  相似文献   

8.
《江西社会科学》2018,(9):31-37
道教是一种非常美学化的宗教,道教信仰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道教审美的独特内涵。随着"道"的宗教化过程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中国道教的基本信仰与宗教关怀表现出"终极关怀"和"现实关怀"的双重进路,道教的美学思想也相应地兼具超验与经验两个维度。以形上本源之"道美"、澹然无极之"真美"、境智双绝之"玄美"为代表的超验之美和以自由逍遥之"仙美"、长生久视之"寿美"、享乐太平之"生美"为代表的经验之美,是道教美学思想发展与演进的两大宗趣,绝对的精神超越与此岸的生命体验是道教审美活动难以割舍的两种旨归。  相似文献   

9.
一、亚太经济合作由多极化向多结化的转变战后,亚太经济一度处于“多极化”状态,以美日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体系为一极,中国、鲜鲜以及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为另一极。各极是由具有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某些力量实体组成。随着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亚太经济合作“多极化”的局面正向“多结化”态势转化。“多结化”指的是互相依存的国际经济合作机制,“结”  相似文献   

10.
随国际形势的变化,战后初期日美所建立的日美安保体制逐步发生了嬗变,至冷战格局瓦解后,质变为以日美军事联盟为核心的新日美安保体制,昔日的日美同盟得以重新定义。此文拟从亚太地区安全与发展的视角,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做以进一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新修订的《军队基层文化建设规定》,把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强军目标作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全面体现到基层文化建设的原则中,贯彻落实到基层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积极顺应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形势,对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原则要求、主要内容等进行充实完善,从各级职责、文化活动、骨干队伍、文化设施装备、野战文化工作等方面,对基层文化建设作出全面系统规范。吸纳经验成果丰富拓展的新内容,适应信息化发展步伐提出的新要求,着眼破解矛盾问题出台的新举措,突出体现了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弥补保举将才制度的不足,打破世袭制对武官铨选的限制,明朝开设武举。明代武举不是开始于天顺八年。武举制度在不同的时期对武官的铨选影响不同,弘治正德年间,武举影响甚微;嘉靖中期以后,武举的作用逐渐彰显;万历以后,武举的作用变得更为重要;天启崇祯年间,武举的作用达到巅峰。虽然武举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打破武官世袭制对管事武官铨选的消极影响,但是,由于武举制度自身的局限和官僚集团的腐败,武举制度的推行未能对整肃武官队伍带来积极作用。因而,我们不能对武举评价过高。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中国古代体育的形成及发展,指出军事体育是古代体育的主要组成部分,论述了中国古代体育的军事特征,指出古代体育理论的实践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代艳丽  张力 《学术探索》2014,(9):129-132
中国近代军工文化在军工思想文化上,经历了由"泥古"向"中体西用"再向"古为今用"的变化;在军工器械文化方面,经历了从"轻器、贱武"到"重器、尚武"的变化;在军工战争文化方面,经历了从"屈辱媾和"到"以战止战""以武止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内战前,美国南部军校不仅在数量远远超过北方,而且其社会价值更值得关注。毫无疑问,南部军校发展兴盛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边疆环境、军事传统理念有着密切的联系。更为重要的是,南部奴隶主需要借助军事力量对抗北方废奴主义运动和维护奴隶制经济,南部新兴的中产阶级对于子女职业教育的特殊需求以及南部军事教育的特殊优势,助推了这一时期美国南部军校发展的兴盛。  相似文献   

16.
军队建设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建设大局,并在服从大局中加强自身建设,是邓小平军队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一思想是邓小平洞察国际国内发展局势作出的科学决策,是国家建设大局变化的必然要求。在国家建设大局中,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富国与强军的关系,做到两个建设相协调、两个进程相一致、两种资源相匹配,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与赵国军事相关的成语典故进行了搜集整理。在此基础上,又对其所体现的赵国军事文化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18.
唐河北藩镇时期人口问题试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藩镇军额、散见诸文献中各府州实际户与口数及相关材料、本区经济发展状况三个方面对河北藩镇时期的人口进行考察,可知藩镇时期的实际民户未必大减于天宝盛时。由于唐后期户籍自身的重要性减弱,藩镇向中央申报的户籍并非实际征税的户籍,藩镇隐匿户口尤甚等方面的原因,实有民户不能在户籍上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9.
民国军邮史研究,就其内容而言,大致可以分为宏观研究、区域研究以及根据地研究三大部分.其中宏观研究,体现在著作与论文两个层面;区域军邮史研究,以云南、湖南等地为最突出,其它地区略有涉及;根据地军邮研究较为系统,是一大亮点.至于存在的问题,研究内容方面,就宏观而言还没有出版一部贯通式的民国军邮史专著,就区域而言各地军邮史研究亟待强化,就根据地而言亦存在大量空白.资料方面,除了口述史资料、实寄封等实物资料等之外,大量的资料存在民国报刊里.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有助于军邮史研究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国防生军政素质培养的方法与途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防生是军队后备干部,高素质的国防生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保障。全面提升国防生的军政素质,必须从建立健全国防生培养制度、科学进行课程设置、加大"兵味"塑造三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