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前言一.日本的汉字音,是和汉语有关系的音读。因此,日本的吴音、汉音的区别,必须联系汉语语音史去解释;反过来说,研究汉语语音史,日本的汉字音也是重要的参考材料。同样道理,万叶仮名的“音仮名”是借用汉字的字形和字音的,所以万叶仮名的读音,也必须联系汉语语音史去解释,而研究汉语语音史,万叶仮名仍然是重要的参考材料。当然,为了参考,一番整理是有必要的:第一是区别“音仮名”和“训仮名”,第二是拿音仮名和“广韵系统”对照。这份材料就是这样整理的。为了便于查检,材料分两部分安排:第一部分从万叶仮名出发,和广韵系统对照;第二部分从  相似文献   

2.
汉语特殊语音研究可以丰富汉语史和中国语言学史的研究,对语文教育、广播电视播音、古籍整理和出版,特别是对汉语语音规范具有重要参考作用。汉语特殊读音是汉语汉字发展的见证,蕴涵着丰富的语言现象和规律,特殊读音的处理应该在三个前提下进行:一是研究古今语音演变规律;二是调查实际语音情况;三是要根据不同特殊读音形成的情况予以分别处理。  相似文献   

3.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是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声符不仅标记汉字的读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探求语源的重要依据。本文以《说文解字》中的19个"肖"声符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考释,通过分析从"肖"得声的字,探究其核心义和词义发展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韩国汉字音声母系统的几个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国从公元前开始借用汉字,虽然韩国语和汉语类型不同,但韩汉音和汉语声韵有密切的联系,这是因为韩国汉字音源于古代中国汉语音。同时,韩国汉字音为韩国语固有语音体系所制约,经过了与汉语不同的发展道路。它形成自己的体系之后,稳固地维护自己的读音规范。到了现代,韩国汉字音和中国普通话语音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了解韩国汉字音声母系统的特征,可以更好地研究汉语语音史以及中韩语言文学关系史。  相似文献   

5.
入声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方言中是重要的语言现象之一。对入声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汉语史和汉语方言研究成果的价值。入声的研究是汉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广韵》处于汉语语音史“上推古音、下启今音”的重要地位,所以《广韵》入声的研究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对《广韵》入声的认识,语言学界还不够一致,其中一个重要分歧就是《广韵》的入声是不足一个独立的声调这一问题。有的人认为《广韵》入声不但在韵尾上有一套清口塞音的韵尾,而且在声调上也有自己独立的调值,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声调;有的人认  相似文献   

6.
<正> 汉字有三病:字数繁多、笔画繁杂、读音繁琐,是世界上最难掌握的文字之一。由于汉字不是表音文字,在字形上不具备语音的痕迹,具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的声符又表音不准,这已助长了汉字读音的分岐,加上共同语的标准音不普及,方言普通话并用,古今音变,文白异读等原因,使汉字的一字多音现象十分严重。据专家统计,汉字中有十分之一是多音字,由于几种读音并存,人们常常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误读现象屡见不鲜。建国以来,为统一汉字的读音,党和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普通话  相似文献   

7.
反切注音法是我国长时期使用的一种传统注音方法,它的特点是用两个汉字去拼切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用它表声;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用它表韵和调。《广韵》中的每个小韵都注有表示读音的反切,共3872个。清代陈澧创造“反切系联法”,将《广韵》中这些反切的上字进行系联,得出了当时的声母系统,将其中的下字进行系联,得出了韵母系统。所以从陈澧以降,凡研究《广韵》  相似文献   

8.
喉牙音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声音。汉语中喉牙音产生最早 ,其后有唇音 ,其后有舌音 ,其后有齿音。舌音、齿音、唇音中不少字的读音是从喉牙音分化、音转而来的 ,其中以舌、齿音字居多。发生音变的时代 ,早的在春秋 ,迟的到宋金 ,甚至明清 ,一般发生在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探讨这一重要的课题 ,不仅对研究汉语语音史、汉字史有着直接的意义 ,而且有助于我们解释许许多多疑难问题和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9.
按照王力先生的观点,汉语史共分四个时期,公元四世纪至十二世纪为中古时期。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由陈彭年等人重修的《广韵》,则基本上代表了这一时期的语音系统。梁代自公元502年武帝始,至557年敬帝止,其间56年自在中古期内。因此其诗歌用韵与《广韵》音系基本一致;但因《广韵》反映的是历时800年的语音现象,短短几十年的梁代在时间上只占这一历史时期的十四分之一,故其诗歌用韵与《广韵》音系又稍有出入。本文试图通过以下两种比较,对梁诗用韵与《广韵》音系具体有何出入,作些探讨:一、《广韵》韵部的同用、独用与梁诗用韵的比较:二、《广韵》中部分多音字与以其为韵脚的梁诗韵字的比较。所据材料即丁福保辑录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中的“全梁诗”。  相似文献   

10.
对宋本《广韵·锺韵》锺小韵下18个字的观察和研究,发现其中有不符合音变规律的读音存在,经过验证传世文献中关于"蚣"、"衳"、"忪"、"彸"、"伀"等字读音的记载,利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判定它们是受到同义换读和语流音变的影响,使得这几个字读音产生变化,同时解决这几个字读音的来源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上古汉语无复辅音:1.汉字谐声的特殊现象是汉字时空音变或俗读误读造成的,不可作为复辅音的根据;2.汉藏语系的诸多语言有复辅音不能类推上古汉语有复辅音;3.古今汉语与方言中特殊的语音现象如切语的使用、重叠词变双声、叠育或衍音词,是汉语语音在使用上的特点、,与复辅音的性质特声、不相符合。  相似文献   

12.
多音字常读音的研究是汉语语音史中单字音研究的新课题。通过对反切用字使用情况的分析,可以得出反切用字具有"表音不表义"的特性。据此也可以证明反切用字中的多音字是用其常读音作切的。前人对多音字作切的改订实例以及我们对《玄应音义》的个案考察,证明对反切用字中多音字常读音的考察具有可行性。多音字常读音研究可以丰富汉语语音史研究,推动不同音系间的比较,有助于古代音韵文献的校勘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摘要]东巴文藏语音字是中国西南多民族聚居区语言接触产生的特殊语言现象。本文对东巴文藏语音字的范围、类型、语音特征等作了分析研究,认为藏语音字主要用来表属相、记数字、东巴教专用词读音标注、藏语音读文献标音字、形声字声符等;类型可分为有标志藏语音字和无标志藏语音字两类,读音基本保留康方言香格里拉藏语土语读音特征,声调已纳西语化。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中的东巴文藏语音字是东巴教长期受到藏族本教、佛教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反切来研究汉语语音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然而古代典籍中随文而注的反切除一般的注音外,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特殊音切。笔者在整理初唐李善《文选》注的反切时,即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李善给《文选》中某些联绵字所作的音切,往往是悖离其整个语音系统,而加以改易其读的,因此,李善为这类字所作的音切,显然不宜作为系联李善音系统的材料。然而这类改易其读的音切,却为我们研究联绵字读音与用字的变换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这类联绵字的特殊音切,大致可概括为三种情况:(1)上古本双声送韵者,而初唐语音演变,已不再双声…  相似文献   

15.
战国文字在原有形体的基础上增加声符,孳乳产生新的形体的现象时有发生。从出土文献看,战国文字注音形声字所加注的声符与原字之间的语音关系比较密切,而且有明显的规律性。战国文字大量注音形声字的产生应该是由于原字语音发生了变化,从而对原字加注声符以利于更好地标示读音。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中的省声字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省声”指的是形声字构形时由于一些原因担任声旁的形体被省略掉一部分的一种现象。对声符字的形体进行省减的办法主要有:(1)合并声符与意符相同的部分:(2)省去声符字的重复部分:(3)省去声符字的一个部分,将形符补于同一位置,构成省声字。汉字中确实是存在省声字的,但《说文》中有些省声字讲得不对,不对得大致有六种情况。  相似文献   

17.
0.引言 0·1 东方一些国家曾经把汉字当做自己语言的书写工具。这些汉字的读音,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虽然遵循所用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规律发展变化着,但总是跟汉语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某些方面,汉语本身的变化甚多,丧失本来的面貌,但在借用国家和民族的语言中却保留着汉语的本来面貌。这种现象,在朝鲜语汉字读音中也能看到。我们从汉语舌尖元音汉字的朝鲜语读音中,也可以看到这种历史联系。了解它,将有助于研究两种语言的变化,也有助于对两种语言现代读音的对比和学习。  相似文献   

18.
汉语的"八"来自高棉语的brat"别,分"、泰语brat"分";因为藏语的"数词八"brɡjad→brad与之"同音",因此,古羌人乃借用古越(夏)人、夷(华)人本表"分、别"之"八"来表"数词八"。当这些语言混合之初,brɡjad→brad与brat可能都存在,但当他们融合为汉语时,藏语的"八"纳入汉语底层语言越、夷语只有清塞音尾的语音结构系统,于是就成了-d→-t;-n,藏语的brɡjad"八"就成了《广韵·月部》"房越切"的"八"和《广韵·弥韵》"其辇切"的"件"、《广韵·弥韵》"符蹇切"的"辧"。这就是中国音韵学所谓的"月元对转"。各种语言混合过程中,数词"八"不同时地的读音又接近藏语表示分别的揿bjed(pa)、phjed(pa),人们又用""、"匹"等与藏语音义对应的字表示分别以示与"八"字意义的区别。藏语揿bjed(pa)"分别"、phjed(pa)"分别、匹",融入汉语后,同样纳入底层语言越、夷语只有清塞音尾的语音系统发生-d→-t;-n的变化,于是成了《广韵·薛韵》"皮列切"的"、别"、《广韵·质韵》"譬吉切"的"匹"和《广韵·文韵》"府文切"的"分",这就是中国音韵学的"质文(谆)旁对转"。  相似文献   

19.
武则天、上官昭容作为唐代政坛的风云人物而受到普遍熟悉,但两人作为诗人的一面很少为人所关注。本文对两人诗歌用韵情况进行分析,运用与《广韵》和王力考证的隋-中唐音系进行比较的方法,得出两人用韵的一些特点。武诗中支脂之与微韵同用、庚耕清韵与青韵同用,上官诗中庚耕清韵与青韵同用,这种现象与《广韵》的独用同用不一样,与王力先生《汉语语音史》中隋-初唐音系韵部归并也不相同。为研究初唐语音的变化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20.
《十三经注疏》中“见”字的读音和意义有关。表尊卑相见的朝见、谒见、拜见、接见义和客观事物显现义的念胡甸切,但也有念“如字,又贤遍反(胡甸切)”的,还有个别念本音古电切的。“见”字读音出现这些交叉现象,是符合汉字语音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