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分析了美国传媒中暴力宣传的现状 ,综述了美国关于暴力宣传与现实社会暴力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暴力宣传与暴力行为虽然不是一对一的因果关系 ,但对社会来说 ,存在“小即是大的效应”。这对我国社会现实的思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网络暴力”在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含义,法律上的网络暴力是指发生在网络公共空间的针对特定个人的人身侵权行为。在现行法律下,信息发布平台既不对网络暴力的发生和传播负有事先审查义务,也不负有向受害人披露侵权者身份信息的义务,而是按照“通知—删除”规则消极应对,这是网络暴力背后的主要原因。同时,公司法规范缺乏系统性、法律责任过轻等也不利于网络暴力问题的有效治理。因此,立法应该从以下维度进行优化:适应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客观规律,贯彻“事先预防+事后救济相结合”的理念;让信息发布平台承担事先审查义务和侵权行为人身份信息披露义务;协调公私法的有关规范;加大网络暴力行为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3.
“有界”与“无界”是语言学概念中的哲学意义上的二律背反,是认知主体对其在时间、空间、性状和心理上的投射。通过分析梳理可以解释语言符号形式或多或少地映射事物本身的特点,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主体的认知方式,并且与数量词起制约作用有关的一系列句法现象。但对于两者概念的确立与区分,必须适应一定的“认知域”和对其作主观上的“识解”。在“有界”和“无界”范围之间存在着无限的“准有界,,的认知体,一有界”认知体是认知原型,具有容易学习、记忆、使用等完形特征。“无界”的认知体因为可以被看作为属于另一认知结构,因此可成为新的认知原型。  相似文献   

4.
认知科学的发展使自然认知得到充分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工认知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两种认知形式是何种关系,如何关联,如何进行推理,科学上存在着“探索黑箱”,哲学上存在着“解释鸿沟”。鉴于认知发生机制的复杂性和解释上的困难,这里将适应性表征作为认知发生的内在机制和解释框架,据此来探讨人工认知与自然认知的统一认知架构、认知推理的形式表征、概念与语境模型。研究试图表明,认知系统,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均是适应性表征系统,具有自适应、自复制、自组织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认知主体,无论是碳基生物,还是硅基装置,都是适应性实体,其行为都是适应性认知。因此,认知或智能是适应性和表征性的统一,适应性表征可合理地说明或解决认知或智能生成问题。这意味着,在适应性表征框架下,人工认知通过模拟自然认知的结构、功能和行为,生成像人类认知具有的通用智能,这可能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具体而言,这里使用基于语境的适应性表征方法论来修正通用认知架构与认知推理模型,将人工主体分为逻辑主体、搜索主体、决策主体、学习主体和问题-解决主体,建构了一个形式化的语境模型,力图解释或解决科学和哲学普遍关注的智能生成问题...  相似文献   

5.
日语惯用语中,包含“虫”字或者与“虫”相关的惯用语占据着一定的数量,这种现象主要受日本历史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日本人的认知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和转喻入手,探究“虫”类惯用语使用较多现象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日本人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6.
大众媒体与家庭、学校和同龄群体的影响一样,已经成为影响个体成长的重要因素。电影、电视和网络中的暴力节目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暴力行为、敌意的认知和负性情绪情感等。本文通过媒体暴力对行为影响的现状和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研究,探讨了媒体暴力对行为影响的心理成因和特点,并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表色汉字将中国人的色彩观念凝定为书面符号,分析表色汉字义符类别及“颜”“色”语义演变。可以了解古人对色彩的认知,与他们对自身的认识以及他们的劳作环境和对象密切相关。“草”“木”归类:采集、农耕方式与色彩认知关联;“纟”部归类;染织是中国人色彩认知的激活点;“颜”“色”:人自身是色彩认知的参照。  相似文献   

8.
网络暴力行为因具有群体性、煽动性、欺凌性等特征而与传统暴力行为有着根本的不同,且会带来相对更大的人身财产危害。为了有效遏制网络暴力现象,净化网络生态环境,国家网信办在2019年12月颁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中,强调对网络暴力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虽然刑法中有侮辱诽谤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寻衅滋事罪等规定,但是这些规定因是以传统暴力行为方式为规制对象而与网络暴力的行为特征并不兼容,在实践中难以用来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刑事责任追究。为有效治理网络暴力现象和实现对网络犯罪治理的"科学立法",应将网络暴力现象纳入相关法律治理体系中予以立体化的现代化治理,包括在刑法上将那些难以归入现有犯罪规定中的网络暴力行为,增设为网络暴力罪,以解决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刑事责任追究的刑事违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衰老是许多病理、生理和心理过程的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中出现的“父母变老测试”的情节设计提供了幼儿对父母衰老认知的个案,通过对个案的分析发现,幼儿对“衰老”具有恐惧心理、对“衰老”概念无法正确认知、对“衰老”与“死亡”概念容易混淆。面对此问题,幼儿家长和教师应珍视幼儿的生命哲学,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帮助幼儿正确认知生命概念,正确对待“衰老”现象。  相似文献   

10.
“软暴力”的司法适用在扫黑除恶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软暴力依然是一个内涵和外延不够清晰的概念,加之杂糅了刑事政策、网络犯罪解释的扩张性等因素,扩大化风险较为明显。其根源在于司法解释粗疏,列举式规制引发机械司法。欲化解扩大化风险,必须对软暴力的内涵进行解构,即以心理强制为核心,将其分解为“行为人实施非(硬)暴力行为→被害人产生恐惧心理→被害人利弊抉择→产生危害后果”的行为结构,通过这种“四步认定法”取代现行“估堆”式认定法,可以实现过程控制,并保证认定结果不枉不纵。  相似文献   

11.
重构翻译研究的认知图景 开创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概述认知语言学在翻译研究的作用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翻译研究正在发生“认知转向”。通过探讨翻译中“认知转向”的基本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作者从“格式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认知的隐喻与翻译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认知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的作用。这给提倡重视“过程”,而不是“产品”的当代翻译研究提供了资源和拓展自身空间的契机。通过重构翻译的认知图景,作者认为,国内翻译研究正在发生“认知转向”。  相似文献   

12.
“虚拟现实技术”正日益成为一个改变人类生活的新技术。其最大特征是给使用者带来一个混合现实的认知环境,以沉浸式感知体验突破了传统社会中现实环境的单一维度,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人类认知实践方法。与此同时,这种虚拟认知某种程度上模糊了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必然产生认知者在虚实之间转换的二元分裂问题,从而造成用户的认知困境。就如同“缸中之脑”,由于这种“代码”性的信息输入,在主体认知中形成一种碎片化重组的观念,而正是这种观念的存在,才会导致主体对虚实处境的混淆,给自身带来困惑。若将这种虚实倒置观念带入到现实生活中,则会对自身和他人带来危险。因此从认识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及规范探讨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取向的概念出发,论述了认知取向的基本属性及应用意义,定义了唯象认知与唯机认知,比较了这两种认知取向的特性及其在科学发展进程中的表现。还运用认知取向的概念阐述了灵感、“发散思维”和中医思维的实质,论证了东西方文化在认知取向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文化认知具有鲜明的主体性特征,认知主体已有的文化认知及其结构即“认知图式”在认知中起着决定作用。社区治理作为人类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文化活动,同样受到文化认知及其认知图式的影响。文化认知构成了社区治理价值选择、工具选择和主体态度指向的依据。当前我国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中存在着明显的文化认知困境,即基层政府的“全能政府”认知偏误、社区组织的“行政导向”认知偏误和社区居民的“搭便车”认知偏误。破解这种文化认知困境的出路在于更新社区治理文化认知的知识基础、优化社区治理文化认知的经验基础和重建社区治理文化认知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日本神户市南京町进行实地调查,并对游客问卷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日本人对“唐人街”的传统建筑表现形态、设施经营特色及中国传统民俗生活方式的了解、认识程度,均影响着对“南京町”这一异文化环境的认知状态,且随特征要素分布密度的不同,对南京町具体范围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并通过对认知程度的统计分析,得出“在以区域作为范围判断标准的日本,南京町却是以‘街道’的概念为人们所认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学习日语的中国人有一种过多使用“の上”的倾向,反之学习汉语的日本人刚开始无法理解“天花板上”一类的词语。汉语的方位词“上”与日语相比,用法更灵活丰富,二者表现出了一种不对称性。文章从空间认知角度,分析了汉语、日语关于方位词“上”的认知特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从中日对译语料库中抽取的例句进行分析,得出汉日语“上”的异同之处,揭示了汉语日语“上”的各用法与不对称表现中隐含的认知规律,以期为两国关于该词的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网络暴力现象内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暴力”到底指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并有效地控制网络暴力行为?本文从网络暴力行为人的动机和产生的后果入手分析网络暴力现象,找出网络暴力的三大主要诱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解决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问题,必须强化“网络把关人”意识,建立完善的网络立法及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倡导绿色上网。  相似文献   

18.
Identity心理学与“自我认知”相关联,据其含义可知人的自我认知与人际关系中的定位有很大关联。基于Identity心理学的含义日本人的自我认知呈现“自他协调”的模式。即:自我认知要在人际关系中进行;自我位置的确认离不开他人意识。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不完整样例学习效果不确定的问题,提出关键步骤是制约样例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这一假设,并运用“补写法”与PAAS认知负荷量表鉴别数学运算样例中的关键与非关键步骤,在此基础上对不完整样例的学习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异分母分数加减运算样例学习中存在关键与非关键步骤;完整与不完整样例在近迁移学习成绩上没有差异,在远迁移学习成绩上有差异;完整与不完整样例学习的心理努力没有差异,任务难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国内对于国家形象的研究缘起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前人研究多是从对外宣传和媒体战略的角度进行政治意义上的诠释,或是运用定量、定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外主流媒体上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定位。然而,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国家形象认知的差异进行解读的尚未见到,从形象认知的角度,运用传播学、社会心理学、国际关系学等理论,解读国内外民众对于中国形象认知的差异,以厘清转型期中国社会现状下形象传播的困境,为形象传播的更深入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