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鲁迅笔名研究是鲁迅作品研究和鲁迅思想研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本文研究了鲁迅笔名的修辞艺术的特点、规律及其杂文式的语言风格;并从修辞学的角度,结合语义学的方法和鲁迅作品的内容、时代背景,将鲁迅作品全部笔名(共129个)中的126个的涵义作了诠释,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部分鲁迅笔名的涵义作了更深入的探讨和更确切的考证  相似文献   

2.
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各国的文化交流以及各民族间的文学影响是必要的工作。上千年前,中国文学早已对越南文学产生过深刻的影响,越南人在不同的阶段一步一步地接受了中国文学的精华,从此丰富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国现代文学作家当中,鲁迅是被传播到越南的第一位作家,与此同时,他也是越南普通高校选择作品授课的唯一的现代文学作家。通过对《呐喊》与《彷徨》等小说为主,研究鲁迅作品在越南的翻译情况,从而进一步肯定鲁迅作品在越南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2006年是鲁迅先生逝世七十周年,对于该年度中国鲁迅研究的论文进行系统的梳理与归纳有着特别的意义.本综述共分四大部分:关于鲁迅的综合研究;关于鲁迅作品的研究;鲁迅创作内容与艺术形式的专题研究;关于鲁迅与其它文学家的比较研究.在总体上显现出2006年度中国鲁迅研究的特点,并启示着未来中国鲁迅研究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
鲁迅作品在海外的翻译和传播研究是鲁迅研究的重要内容。在近百年的历史中,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取得了较大成就,相应的研究也涌现出丰富的成果。纵观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研究现状,不难看出中外学界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将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与传播作为鲁迅海外翻译传播研究的构成部分,从整体上对之加以甄别和梳理;对鲁迅作品的英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其中的语言和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从文学翻译活动的角度观照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翻译和传播情况,分析其中的得失与价值;专门分析鲁迅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揭示出文化语境对鲁迅作品海外传播的影响。相较于鲁迅作品在国内的出版和研究而言,鲁迅作品的海外翻译和传播研究仍是一项有待拓展和深入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文本法之于鲁迅作品教学与研究——以《秋夜》教学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作品教学与研究的方法正面临着时代性转移。传统的“还原法”一般适用于作品产生的当时或稍后。时代距鲁迅已越来越远 ,从文本角度来研究鲁迅更有意义 ,也更符合文学规律。  相似文献   

6.
伤痛与爱抚     
研究鲁迅作品,论者多从宏观入手,本文取相反视角,以生命个体经历为参照系数,追寻兄弟失和与鲁迅创作之潜隐关系,透视鲁迅在这一时期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灵世界,为解读鲁迅作品提供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7.
对于杨译鲁迅作品的研究旨在探讨译作选择、翻译策略、译作推介对于译作域外传播的影响。使用数据统计的方法,对杨译鲁迅作品的选择及国内外出版给予客观呈现;通过文本对比,分析杨译鲁迅作品的翻译策略;通过馆藏统计和文学评论分析,阐释杨译鲁迅作品在域外的影响。最终得出结论:杨译灵活的翻译策略为杨译鲁迅作品的域外接受铺平了道路。但其译作在国内的出版高潮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国外的重印高潮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文学接受上出现了明显的滞后。这主要是因为意识形态因素在50年代对于杨译鲁迅作品的域外接受产生了消极影响。到了70年代,意识形态对立相对缓和,通过出版人和文学评论家的共同努力,杨译鲁迅作品迎来了域外文学接受的高潮。  相似文献   

8.
研究鲁迅作品,论者多从宏观入手,本文取相反视角,以生命个体经历为参照系数,追寻兄弟失和与鲁迅创作之潜隐关系,透视鲁迅在这一时期充满矛盾挣扎的心灵世界,为解读鲁迅作品提供新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从平行研究角度具体分析属于同一文类的两部散文诗集:纪伯伦的《暴风雨》(以下简称《暴》)和鲁迅的《野草》(以下简称《野》)。对它们在民族情怀、创作特色和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深入探讨不同文学视野下的作家在情感表达和理性批判上所采取的相似或迥异的手法,并藉此来阐释诗人,艺术家这样一种身分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从鲁迅的文化背景出发,揭示《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中受尼采影响的部分,及其在英译中的空缺,提出英译时应特别注意鲁迅作品中的隐含意义,用加注及参考尼采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英文版的方法完全传达鲁迅的本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课文的教学取向的角度,对建国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所选鲁迅作品加以梳理,探讨在不同时期的主要取向及其变迁.从注重情感体验和文学教育两个层面揭示新课标教材鲁迅作品教学取向的进步意义,并由此对鲁迅作品在教材中的编制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鲁迅研究现状,指出为了使鲁迅研究能够深入发展,应该把整个鲁迅创作看成是一个系统,从整体上进行把握。为从整体上把握鲁迅艺术创造系统,应该建立一个新的理论逻辑起点,这便是:鲁迅是以他经由先进思想洗礼的全部艺术感知—心理系统来构思,来创造他的艺术作品的。只有从这个视角出发,才能真正把握鲁迅作品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以《说文解字系传》为主要对象,共分成三部分进行研究。介绍了《说文解字系传》作者、成书过程和版本;分时期、分角度对历代学者的研究情况做出评述;最后,对徐锴所撰的《说文解字系传》做了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14.
笔者针对“鲁迅与仙台”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鲁迅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中记述的幻灯事件是否虚构情节,藤野先生的教学方法使鲁迅反感而离去等,提出在解读中应坚持“温情和善意”的原则。通过考察文章的写作背景,认为鲁迅写作的基调是温情和善意。即便有虚构情节,也不足以影响这个基调。以往的“鲁迅与仙台”研究也符合这个基调,亦即符合鲁迅本意。笔者批评了当前文学研究中的“解构”主义倾向,即妄议历史人物,无根据地怀疑一切。这种倾向在“鲁迅与仙台”研究中虽然比较轻微,但也应该警惕。我们应该提倡对历史人物的温情和善意,而不以臆测或以时事政治需要来衡量人物。  相似文献   

15.
对《故事新编》研究历史及发展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新编》研究在整个鲁迅研究中始终滞后 ,因此 ,对其研究历史及发展的梳理十分必要。本文分析了这一过程 ,充分肯定了 90年代着眼于《故事新编》的独创性而形成的前景可观的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的研究 ,意在揭示 ,《故事新编》研究从游离于鲁迅创作研究体系之外到进入而得到发展 ,再从这一研究体系中剥离出来 ,确立切合自身特点的研究基础与框架而获得深化的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6.
鲁迅前期的翻译思想与严复多有相似,如翻译的启蒙与救亡目的、译法上的归化倾向、对读者的政治性误读以及译文语体的文言特质等。步入后期,鲁迅关于汉语文法、语义乃至文学的观念急剧转变,并几乎颠覆了其包括待译文本选择、翻译绩效、策略与语体以及翻译目的在内的全部翻译思想。鲁迅对于严复的评价前后虽较暧昧,但时间考证及鲁迅晚年的回忆表明,《论翻译》中的那番评述与其说是对于严复的“大加赞赏”,倒不如说是冷嘲热讽。  相似文献   

17.
丰子恺关于漫画的定义及其论述可以用来透视鲁迅作品的漫画性、表现性。鲁迅作品与漫画大师歌雅、杜米埃、勃拉特来、格罗兹等的作品存在着极大的相通(似)性。鲁迅作品的漫画性写实与表现特征兼具,其艺术创造更在后者。鲁迅作品漫画讽刺笔触的犀利和深刻,在其杂文中达到了高峰。  相似文献   

18.
"沉默鲁迅"是指1909年至1917年的鲁迅.笔者以鲁迅日记、《呐喊》、《彷徨》为主要对象集中探讨了"沉默鲁迅"遭遇虚无、沉潜虚无的精神危机.笔者认为归国之后鲁迅面临着私人生活的困境和社会化价值危机的双重压力,实际人生中的虚无境遇导致了鲁迅精神生命中的虚无体验,也带来了鲁迅一生中最消极的精神状态-但求沉潜虚无,不妨自我沉沦、直至自弃自戕.笔者也提示人们关注鲁迅遭遇虚无、沉潜虚无的特定时间性,关注"未来"鲁迅(1918年后)直面虚无、超越虚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丰子恺关于漫画的定义及其论述可以用来透视鲁迅作品的漫画感。鲁迅作品与漫画大师歌雅、杜米埃、勃拉特来、格罗兹等的作品存在着极大的相通 (似) 性。鲁迅作品的漫画感写实与表现特征兼具,其艺术创造更在后者。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鲁迅小说《示众》的研究,说明该小说以三为结构支点,通过三次叫卖声串联起整篇小说的框架,用三组人物构建起立体艺术空间,并分别用三组细节塑造简洁、精确的人物形象。尚三性是鲁迅创作小说《示众》时的一种潜意识,而这种独特的描写艺术也是鲁迅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叙事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