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在语言中划出一条界限:凡是可说的东西,都可以明白地说,凡是不可说的东西,则必须对之沉默。可说的东西是世界和全部自然科学,语言和世界具有逻辑同构性,并指出传统形而上学的多数问题和命题都是对语言逻辑的误解。但不可说的东西才是他的全部心意所在。不可说的东西是世界之外的神秘的东西,包括唯我论、形而上学主体、意志、善恶、幸福、伦理、人生意义、世界意义、价值、上帝、世界存在和对世界之为一有限界的整体的感觉,这些不可说的东西以形而上学主体为核心形成了他的超验形而上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反基础主义(anti-foundationism)是当代西方颇有影响的一股哲学思潮。其波及面很广,用有的西方学者的话说,广义的反基础主义“已超越了英美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两大阵营的分野”。后期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利奥塔、伽达默尔、德里达、富科、瓦提莫、罗蒂、费耶阿本德、皮尔斯和巴什勒等都可称得上是这一思潮中的前卫人物。此外,从当今西方各种涉及相对主义问题(历史的、文化的、伦理的、美学的)的讨论到关于人类科学的地位的争论中,我们都可以明显地看到反基础主义的影子。篇幅所  相似文献   

3.
逻辑与怀疑--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存之 《求是学刊》2004,31(5):46-51
“可说的东西”和“不可说的东西”是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为思想的表达划的界限 ,逻辑与怀疑同构其中。实在论、遵从逻辑语法的语言记号、记号的指谓前提是构造《逻辑哲学论》的脚手架 ,但它们因对哲学与日常生活的非现实性而表达着《逻辑哲学论》的怀疑 ,《逻辑哲学论》所内涵的怀疑及对不可说的东西的承诺决定了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的主题 ,从而成为维特根斯坦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有着数千年的积淀,但由于我们长期以来未能建立起一套全新而完整的美学体系,只是翻译或照搬西方理论,所以目前的中西美学比较实际上还谈不上真正意义的“比较”。本文认为,以大文化为背景,用中国古典美学中极富活力的命题与西方近现代美学理论,以及对中西美学中“意”与“真”的含义、用语、价值判断等异同点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的儒道佛不仅可与现代美学对话,而且其理性主义、强调自由本质、当下直了等又对精神分析学、维特根斯坦的美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等有所补益。对此作更深层的开掘和全面的译介,则中西互补,将使人类的思维系统变得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占据维特根斯坦思想核心地带的,是其艺术气质而不是科学精神。对维特根斯坦而言,音乐是最重要的艺术形式,是衡量精神事物的尺度;作为深层的精神背景,音乐深刻影响了维特根斯坦哲学著作的结构形式,其还有以音乐阐述哲学思想的偏好。新的思想方式必然伴随新的述学文体。维特根斯坦是出色的文体家,“语言批判”贯穿其思想脉络的始终,并赋予其哲学著作以长久的文学价值。维特根斯坦将哲学视作一种语言行动,即一场与语言的搏斗,由此而展开了以思其非思、以言其不可言的“诗化哲学”;后期维特根斯坦修正了“唯名论”思想,把语言从形而上学返回到日常生活的使用当中,使哲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基于语言“构成性”“生成性”双重结构的认识,维特根斯坦以“描述性”语言克服了“语言的空转”,立体呈现超因果思想的生成过程。维特根斯坦思想的强度使自己成了未来知识界的智慧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6.
否定主义美学的可说性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炫 《求是学刊》2000,(3):86-94
本文在分析西方现代美学“美不可说”的局限性基础上,提出“美学必须说”,“美学只能进行批判性言说”,“美学批判只具有发现对象局限的功能”等观点。并提出“不美”和“丑”这两个传统美学所忽略区分的范畴,对其内涵做了否定主义美学意义上的阐释。  相似文献   

7.
这一新著对分析哲学的批判给人启发;其主要针对四个代表人物——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和奎因。在王氏看来,“超越”分析哲学,便是抛弃关于我们如何认识的经验论者观点及能够认识什么这一问题上的认识论局限。分析的经验论把科学基础作为“合理”哲学的中心,却遮阻了重要的全球性视野,(比如)可在欧陆和东方哲学中发现这一视野。王氏提出了康德式的先验辩证法:如果我们要公正看待知识的诸多领域,既包括科学知识(数学和物理知识),也包括艺术、诗歌、情感和伦理的知识,那么要求怎样的解释?其观点是,“直觉”  相似文献   

8.
王元骧 《浙江学刊》2006,4(1):79-86
康德认为审美可以沟通经验世界和超验世界,把人引向“最高的善”。这思想脱胎于基督教,是经由舍夫兹博里和哈奇生的美德伦理被康德吸取到他美学之中的;而另一方面,康德又通过对“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的深入阐发,把审美引向美德伦理和新教伦理,以求在这个神圣的东西遍遭亵渎、日趋消解的时代,使个人的精神生活保持一种神圣的感觉,以维持自己生活的圣洁和人格的尊严。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不是被誉为康德以来最伟大的哲学家,就被蔑视为哲学的破坏者。普林斯顿大学考夫曼教授写道,“每一个伟大的哲学家都给哲学指出新的方向,但唯有维特根斯坦是两次做到了这一点”:作为逻辑学家和作为语言哲学家。美国哲学教授巴特莱第三(William Warren Bartley Ⅲ)在他发表他的维特根斯坦传记(德文版书名《维特根斯坦的一生》)后,引起了维特根斯坦门徒们的公愤。因为巴特莱将他们的老师的形象描写得有“失人的尊严”。因为巴特莱虽认为除了波佩尔之外,维特根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但也说他“不是一个很有独到见解的思想家”,说维特根斯坦是个同性恋爱者,“他喜欢放荡不羁的几乎无法控制的乱交”。1911年秋天,维特根斯坦认识了罗素  相似文献   

10.
论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影响力--语言哲学与日常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观点发生了重大转变,他对哲学的重新理解可以说是哲学史上和哲学观点上的一次重大转折。其核心思想就是“语言游戏”。语言在使用中才有意义,词语的意义就是它的用法。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分析,从语言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来加以论述,对语言哲学,尤其是日常语言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日常语言哲学,而且对语言学也有很深的影响。他后期的语言观直接导致了日常语言学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希腊古典古代思想家色诺芬,是最早使用“经济”一词的人,他的著述《经济论——关于财产管理的讨论》中蕴藏着富有学术价值的经营管理美学思想。本文作者用哲学、经济学、美学相结合的方法,论述了色诺芬的经营管理美学思想的理论基础,认为其主要特点是:把美学观点和经济学观点融合在一起,并用经营管理的方式阐述了经济思想对“美”的解释以及财富观和美学观的统一性。作者概述了色诺芬经营管理美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对其中积极意义较大的四个方面的内容作了详细的评论,在分析的基础上,肯定了色诺芬经营管理美学思想中的科学成分,以及对建立经营管理美学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最负盛名、最具创造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生涯关注的主题和重心是语言问题.他的元伦理学思想可明显地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逻辑哲学论》为标志,关注的主要是道德语言的逻辑分析,认为伦理学是超验的,不是一门科学,无法进行“正确的逻辑分析”,无法用语言加以表达.前期思想主要影响了维也纳学派、艾耶尔、史蒂文森等人,促使他们全面反思伦理学与科学的关系,从而否定伦理学的科学地位,视伦理概念为假概念,伦理判断为既不真也不假的伪判断,并将其作为“没有意义”的东西排除出去.后期则以《哲学研究》为标志,提倡日常语言分析,主要影响了日常语言学派,特别是图尔敏、赫尔、麦凯等元伦理学家,促使他们从描述主义的指称论意义观转向非描述主义的使用论语义观,重新关注日常道德语言,从其具体的历史的实际用法出发,对道德语言的意义和功能进行逻辑分析.  相似文献   

13.
手势与艺术     
按照成熟的维特根斯坦的观点,语言总是同使用者活生生的身体的存在相关联的。它不能以抽象的演算方式使人理解。毋宁说,语言常常不是别的,而是“一种原始行为的延伸”。这一观点在维特根斯坦晚期的一段话中表述得很清楚:“我想在此把人当成一种动物;当成一种只赋予了直觉而不是推  相似文献   

14.
审美的俗变与世俗的雅化戴生岐在改革开放伊始的80年代初的美学文献中,“审美”通常被理解为纯粹思辩与创造美和艺术的活动,属于“玄之又玄”的绝对之探求,它与世俗毫无干系。在这种观点看来,一株青松,设若让商人揣摩,满眼看到的是黄灿灿的,徒具卖钱的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5.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是研究美学史、文艺理论发展史所不能忽略的章节。中外许多美学史著作都给予柏拉图的文艺思想以极大的关注,并且都或多或少地提到了时代这一大背景对柏拉图文艺观的影响。但令人遗憾的是,它们都有二个缺漏:在论及时代背景这一外在背景时,没有突出这一背景与柏拉图文艺观——伦理型文艺观的关系;对于柏拉图的哲学主张、美学观点、心理分析等内在背景与柏拉图伦理型文艺观之间的深层联系,更是避而不谈,以至封冻了柏拉图文艺观的内在根源和活水。我们认为,柏拉图文艺观是伦理型文艺观。正是外在背景和内在背景这两重背…  相似文献   

16.
美学的前途如何,这是目前美学工作者和美学爱好者都很关心的问题。几千年来,人类对审美问题绞尽了脑汁,创立了五花八门的学说,造成了一个学派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从古至今,大家各说一通,没有一种观点无懈可击,也没有一个美学家能被不同学派说服。称为“美学原理”的东西不断出现,但除了作者本人及其学徒之外,谁也不把它们当原理看,因为它们实际上也不过是某种假说。同时,尽管在美学领域不断重复“理论联系实际”的口号,却至今收效甚微,美学基本上仍停留在纯理论上。在许多人看来,它不仅对国计民生毫无意义,就是对艺术创作也没有什么大关系。每当它要指导艺术创作或其他审美实践时,便立即显示出无用、可笑和讨厌。于是,很多人发生了疑问:美学是一门科学吗?它能继续存在下去吗?未来的社会需要美学吗?美学将是什么样子?它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为了摆脱困境,现在应当怎么办?这些问题尖锐地摆在美学工作者面前,必须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7.
语义学美学     
语义学美学系20世纪资产阶级美学思想中的一个流派,在美、英、法、意等国曾广为流传。就其理论与世界观的来源说,语义学美学跟语义学哲学有密切联系,其代表人物卡尔纳普、石里克、维特根斯坦等人曾宣布跟古典的哲学传统决裂,把精力集中于研究科学语言的方法。就美学而言,这些思想在新实证主义中得到最充分的表现。把语义学美学的理论家们联结在一起的是对符号、意义与语言分析的兴趣。语义学美学代表人物研究的主要美学问题是:艺术与象征、艺术与语言、艺术与符号学。在这个流派的范围里,美学被看作“研究审美客体的方法体系”。从这里也就产生出语义学美学所特有的一种意向——用局部科学方法来暗中替换哲学分析,用现代语言学、符号学、信息论的科学工具来论证美  相似文献   

18.
晚期威廉斯用“内在的语境主义”来对作为“生活形式”的实践作出批判性解读,该解读内在地关联于威廉斯对“我思”结构的阐释。威廉斯将“我思”结构中的第一人称作复数理解,依此区分两类“我们”。他又将“思”作“批判性反思”理解,强调实践同时是批判之实践。因而他将“对比性的我们”作“左翼维特根斯坦式”的理解,并在靠拢社会批判理论的基础上用“批判理论检测”来思考规范性问题。该批判自带对于制度环境的敏感性(历史感)。威廉斯的这种“超级反思立场”赋予我们对于生活以合理信心,同时也使其理论面临着各种真实的“两难”与“不安”。  相似文献   

19.
中西审美差异溯源赵连元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从根本上说,是两种不同思想文化体系的美学,它们备有其不同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环境,不同的独立的发展史,不同的民族特色。以孔子和老子为代表的中国传统美学是经验美学、伦理美学和社会美学。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  相似文献   

20.
“美学到底研究什么”,即美学科学的对象问题,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讨论很久了。归结起来,主要是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美学是研究艺术的科学,是“关于艺术的一般理论”,其基本问题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第二种意见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即“关于美的科学”,基本问题是美与美感,或审美对象与审美意识的关系问题。这是美学对象问题讨论中两种基本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