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回指现象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家研究的热点。Quirk et a·l(1985)把回指现象分为直接回指和间接回指,间接回指的研究主要涉及的是间接回指的分类及其阐释模式,包括隐喻理论、场景理论和已知-新知理论等等。但人们却鲜少能找到一篇用ECM理论来阐释间接回指现象的文章。文章主要利用这一理论做了新的尝试,揭示了间接回指的内部机制,发现其对回指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从而为释义这一语言现象提供一种新的阐释模式。  相似文献   

2.
间接回指是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较新的研究课题之一.对其全面、系统的分类应该根据先行项、回指项以及先行项和回指项的关系三个标准来进行.认知语言学的概念转喻理论为间接回指的阐释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参照点转喻模式可以同时解释先行词为转喻的回指问题和间接回指问题,这两种情况都以转喻为基础,都需要运用转喻思维进行推理.  相似文献   

3.
间接回指是语言学中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其中名词性间接回指属于典型间接回指.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语义关系以及制约因素,并从语篇受话者处理语篇的策略及其心理表征角度对其推理机制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4.
回指现象普遍见于各语言的口语与书面语,是语言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研究的热门话题。回指可分为直接回指与间接回指,本文选取英汉语报刊的新闻稿为语料,详细分析英汉语间接回指的基本成份,对其形式进行研究,并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分析间接回指的认知框架和语篇语境,探索其释义基础。本文通过对新闻语料的认知分析,揭示了间接回指的内部机制,解释了这一语言现象的释义方式。  相似文献   

5.
在言语交际过程中,人的大脑通过交际活动话语中的某个明说内容或结构对其非明说的指称对象进行推理的一系列非显性思维活动构成了间接回指现象。由有定名词短语建立的间接回指的成因和理据有Grice的“适量准则”和Levinson的“信息原则”。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关联理论对于间接回指语现象有着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回指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然而对双先行成分回指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有必要根据回指项与先行项两个角度对双先行成分回指进行分类,掌握双先行成分回指的结构特征,并从优势关联度和心理表征两个方面针对双先行成分回指进行认知释义。  相似文献   

7.
回指变元是指回指语在指代先行项时其意义包含某种变化的元素。无论是同形的还是异形的回指语,在特定语境里表达的情感色彩或蕴意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不同于先行项。会话者或写作者在通过使用回指语进行交谈或书面表达时,往往是采用某种语用策略,来顺利地达到自己言语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在日常会话还是在写作文章中,回指都无处不在.在发话者、受话者、先行语和回指语等条件均具备的情况下,还受到语篇长短、语境、语用、可及性、认知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发话者表意不清或受话者的理解偏差都会造成回指释义结果的不同.这一语义输出的过程不仅基于语言运用之间的这种表层关系,更是深入到言语心理学、功能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等层面.本文将从认知及语用的角度出发,以间接回指为主线探究日汉指示代词的回指现象,以及在翻译的过程中间接回指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根据兰盖克的认知语法,英语中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语义本质是基体—侧重有机结合体。名词性间接回指含有两个基本构成元素,即先行项和名词性回指项,但二者不共指。回指项的语义预设了先行项的意义,先行项的语义就成为名词性间接回指的基体。分析不同类型的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语义特征,并指出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语义是存在于认知主体大脑中的心理实体,它必然受到认知主体的认知域的限制,所以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解读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兰盖克的认知语法,英语中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语义本质是基体一侧重有机结合体。名词性间接回指含有两个基本构成元素,即先行项和名词性回指项.但二者不共指。回指项的语义预设了先行项的意义,先行项的语义就成为名词性间接回指的基体。分析不同类型的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语义特征,并指出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语义是存在于认知主体大脑中的心理实体,它必然受到认知主体的认知域的限制,所以名词性间接回指的解读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11.
"这"、"那"指代词本身没有固定的含义,它们的意义随所指对象的变化而变化."这"、"那"隐性回指最主要的特征在于指示代词的所指不是明显地出现,而是隐含(implicit)在语句的隐性所指对象中,是一种语义上的衔接.回指项替换先行项以后,意义也会随之改变,这给语言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本文通过对一百万字语言资料的考察,主要探讨"这"、"那"类包括型、联想型和总括型三类隐性回指的所指规律或倾向性规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来研究汉语短篇小说中间接回指的释义问题。通过结合认知语法的概念参照点模型和关联理论,提出了一套可以综合处理各种间接回指的释义原则。  相似文献   

13.
深层回指不同于表层回指,其回指项由语境和语用因素控制,在句法范围内无法解决,需要结合认知语境进行语用推理才能确认深层回指式中回指词的所指.对三种深层回指分别进行了解释,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回指时的偏重,并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指出关联对于深层回指的释义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英语照应关系诸多形式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特征进行了探讨, 阐述了英语语篇照应关系之间存在的条件与约束,认为英语照应关系能够存在并使交际双方顺利进行信息传递,不仅需要以语法的一致性和语义上的重复性和限定性为基础,在某些语境条件下还需要人们忽略传统的语法一致性原则,转而借助世界知识等语用方面的线索进行语义和语境联想,进而完成整个语义链的衔接,实现概念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
在介绍Parikh言语交际博弈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Clark & Parikh(2007)对话语回指博弈分析和回指研究的其它成果,利用博弈树的分析方法,探讨了汉语语料中零回指的博弈分析,分析了汉语零回指形式化分析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探讨将构式语法研究范围扩大至语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将stman(2005年)的语篇构式理论应用于诗歌语篇的回指确认。诗歌也是一种语篇构式类型,诗歌构式的主要功能范畴是韵律和节奏,它们虽是诗歌语篇的形式成分,却对应着与其匹配的稳定的意义。这种配对的形式-意义关系形成了诗歌的构式义,它作为心理构体储存于认知主体的深层记忆中。在解读诗歌语篇时,可激活诗歌构式的赋义机制,启用构式义,从而促进诗句之间的语义关联,支持语篇中零形回指语的有效确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