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论明清传奇中画中人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画中人”是一种在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中普遍采用的艺术手法。尤以明清传奇《牡丹亭记》、《梦花酣》、《画中人》和《桃花影》中“画中人”意象刻画最为成功。作家借助画像这个特殊载体,或附身画中,或化为人形,在现实与虚幻,阳世与阴间,传达自己的人生观和爱情观,使“画中人”这一母题具有深刻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
谜语角     
1.画中人。(打一字)2.一白遮三丑。(打一字)3.七过空山没绕东。(打一字)4.有水可种莲,有土变成田,有马跑天下,有人非你我。(打一字)5.一户五口人,各有各的门,谁要进错门,就会笑死人。(打一生活用品)6.远看像座亭,近看没窗棂,上边直流水,下边有人行。(打一生活用品)7.早上开门,夜晚关门,开门细看,里边有人。(打一生活用品)  相似文献   

3.
养生十字歌     
一贯知足 二目远看 三餐有节 四季不懒 五谷皆食团困固圆圈六欲不张 七分忍让 八方交往 九(酒)薄烟断 十分坦荡养生十字歌@李国才!内蒙古赤峰  相似文献   

4.
"画中人"是我国古代民间故事中一个有趣的故事类型,讲述被绘在画中的女子竟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走出画像,与凡间的男子喜结连理,表达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探讨《牡丹亭》里的画中人,以及汉族和壮族的故事异文,可以看出,该故事类型的形成受到佛教的影响,还与古人的灵魂观念和巫术思维有关。  相似文献   

5.
纳博科夫在<绝望>中,通过对两个"相像性"的书写,表现了自己对于现实的批判,展示了自己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理解.第一个"相像性"存在于赫尔曼与菲利克斯之间,小说由此批判了人类社会对于"同一性"的追求造成了个体的扼杀,对于生命的践踏;第二个"相像性"即艺术和生活之间的"相像性",纳博科夫彻底地解构了艺术的神圣光环,掐断了艺术本身对于人类社会现实的反映、批判和拯救之路.由此,纳博科夫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双层"绝望".  相似文献   

6.
《绝望》把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发挥到极致,虚构的故事之中还有四个虚构的故事,让这四个虚构的故事围绕着"相像性"展开,从而从不同的角度来描绘、戏拟和讨论"相像性"这一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7.
农历七月初七,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在浩瀚的联海中,有的对联与七夕相关,七夕节赏七夕对联,别有几分情趣。明末清初著名戏曲理论家李笠翁有一好友,名为宋建三。宋建三生于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所居之地名为"百花巷"。有一次,正值宋建三寿辰,李笠翁触景生情撰就一寿联,联云:"七夕是生辰,喜事业功名从心,处处带来天上巧;百花来寿域,羡玉树芝兰绕膝,人人占却眼前春。"联语道出了宋建三事业有成,家庭美满,都因占天时(出生七夕节)、地利(居住百花巷),可谓立意见巧,想象奇特,匠心独运。  相似文献   

8.
詹丽冬 《今日南国》2009,(20):37-37
三分货,七分卖 俗话说,三分货,七分卖。刚开店这个时期,记住不选自己爱的,只选容易甩的。有的人以为,有了好的货源,生意就有了保证,其实并不然。举个例子,我拿20元一件的小衫,10件。1件卖了145元,1件80元,剩下的,每天要求自己无论如何卖一件,务必高于80元。  相似文献   

9.
“文字王国”里有些部首长得很相像,常常叫人混淆。就说“释”字吧,就因为这个原因有一次站错了队。  相似文献   

10.
自古及今,在岁寒三友(松、竹、梅)中,梅的高洁形象恐是最常见诸诗词的了。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中,就已经出现了以梅的高洁喻少女之贞信的诗篇。如《摽有梅》就是一首既托梅起兴、又借梅设喻的诗篇,其诗为: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分!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倾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此诗既是托梅起兴,引出所咏唱的男女婚娶之事;又是借梅已开花结实,喻少女已长大成人,可以婚嫁;且暗寓着以梅子的朴实无华比拟少女的贤淑贞信。这当是见于文字的最早的一首以梅入题的诗篇了。  相似文献   

11.
轻松一刻     
《社区》2004,(16):64-64
小姐分蛋酒菜满席,领导跚跚而来。满座起身相迎,一片寒喧之声。旁边侍宴的小姐甚美,新来,经验不丰,颇有些紧张。众人落座,有人招呼:“小姐,茶!”小姐忙近前用手指点:“1、2、3、4、5、6、7,共七位!”众人哂笑,领导补充曰:“倒茶!”小姐忙又“倒查”了一遍:“7、6、5、4、3、2、  相似文献   

12.
<正>有七个人住在一起,他们每天都要分一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  相似文献   

13.
在哥哥唐轩的婚礼上,唐可第一次见到沈泽。沈泽是新娘沈薇的堂弟,眉眼和沈薇倒有几分相像,透出一股子清秀和明朗。只是男孩子个头要高出许多,唐可目测,沈泽应该有180厘米的样子。整场婚礼,沈泽极好地完成了“保护”堂姐的任务,没有容那帮喝到微醺的年轻人胡闹。适当关口,唐可也及时帮了沈泽一把,将嫂子护在身后,毕竟,如今沈薇已和唐可成为一家,之前,唐可已数次接受了不可以“天敌”的身份和嫂子作对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共分七部分:一、人的时空观念是从那里来的?二、关于时间空间的抽象。三、时间空间是不是客观实在的?四、宇宙在时间上有没有始终?五、宇宙在的空间上有没有边际?六、时间空间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七、时间空间的间断性与连续性。本期刊载的是第一、二部分。  相似文献   

15.
刘梦琳 《21世纪》2010,(5):40-42
1519年5月2日,列奥纳多·达·芬奇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他和他的画中人一起,静默于画像上,任由后世打量和猜测。  相似文献   

16.
橄榄青青     
“懒虫,起床!懒虫,起床!”七点未到,昨晚调好的手机准时把我唤醒。草草吃过早餐,拎上特意从福州带回来的一大包橄榄,我便匆匆赶往学校。出差前我跟学生有个约定:趁这次外出听课之便,我带回一些青橄榄让他们尝尝鲜;而他们也“信誓旦旦”地向我保证,一定要在这次学校组织的“质量抽测”中大展身手,用优异的成绩迎接我的归来。走进班级,七点三十分还未到,孩子们已经差不多到齐了。毕业班了,重重压力之下,孩子们也懂得该“拼命”了,哎!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孩子们见到我,并没有往日小别后重逢的欣喜。面对我探询的目光,这些小家伙有的装做埋头看书,…  相似文献   

17.
《新少年》2007,(5)
七岁那年,我读小学一年级。忽然有一天,我看到爸爸那浓密的黑发中有了几根白发,我提出帮爸爸拔白发。他就给我规定:每拔一根白头发加1分,错拔黑头发减2分。积满10分,他就给我买一本连环画。  相似文献   

18.
王伯祥先生《史记选》第509页《滑稽列传》里有一句为“鹄,毛物,多相类者。”注说:“黄鹄本是生羽毛的东西,相像的很多。”此句句读和注解似觉不妥。从注解推敲,上下两句应有因果联系,但生羽毛的东西就一定相像吗?这显然于事理不通。此句的关键是对“物”字的理解,“物”古义本作杂色旗帜。《周礼·春官·司常》:“通帛为旃,杂帛为物。”其中“物”即用本义。古代旗帜除画有本氏族所敬的  相似文献   

19.
【终于泣不成声】没想到,13年后,我会和他的儿子在那样的境况下"狭路相逢"。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和他有着紧密血缘关系的男子。他叫陈源,二十七八岁的样子,眉眼和他有几分相像,气质和神韵却完全不同。那么多年,在我的记忆里,他是温暖的和煦的儒雅的。而眼前的男子,却是骄纵的蛮横的充满愤怒的。他带着几个人,毫不留情地将我赶出了病房。  相似文献   

20.
考试后     
试卷发下来后,我一看,91分!怎么向爸妈交代呢!我心里越来越害怕。想了再想,还是下定了决心:“坦白从宽,抗拒从严”,说就说,大不了吃一次苦。回到家,爸爸问我:“今天考得怎样啊?”“优。”“多少分?”“91分。”“什么?91分!今天不许你看《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