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枫 《新天地》2012,(5):30-31
人人都有老的一天。今天的儿女,就是明天的老人。如果天下做儿女的都懂得这个简单的道理,还会有这样的悲剧上演吗?——编者一孙文欣的脸上再也没有了笑容,她的心似乎已经随着刘润浩的死而死了。她总是不停擦拭着他的遗照,一擦几个小时,边擦边说着  相似文献   

2.
美的诠释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子女必须尽到赡养父母的责任和义务,“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老瘁”,可怜天下父母心,天下儿女应有情。所有做儿女的人,都要对父母有感恩之心,孝敬之  相似文献   

3.
陈永江 《社区》2014,(12):53-53
随着子女一个个离开身边,老年人心灵上的孤寂感和失落感与日俱增,老人最希望的是儿女陪他们说说话。现实生活中,儿女能陪父母好好唠嗑的很少。有的儿女忙于生让变得不愿与父母沟通,在年老的父母面前无话可说,缺乏感情交流。即使同父母交流也是三言两语,连回家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相似文献   

4.
别样的行孝     
清波  安波 《老友》2008,(10):29-29
孔子门生子夏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能随时和颜悦色是最难得的!有事时,由儿女出劳力为父母去做;有酒饭时,让父母享用,难道这样做就是孝顺吗?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关怀和敬意,才能随时面带温婉和悦的脸色。真正的孝,不只是表面的、物质的奉养而已,当子女满足于自己所尽的孝道时,其实却远远做得不够。试问:孝行何有疆?  相似文献   

5.
孝亲如爱子     
关光琪 《老友》2008,(10):28-28
孔子门生子夏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能随时和颜悦色是最难得的!有事时,由儿女出劳力为父母去做;有酒饭时,让父母享用,难道这样做就是孝顺吗?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关怀和敬意,才能随时面带温婉和悦的脸色。真正的孝,不只是表面的、物质的奉养而已,当子女满足于自己所尽的孝道时,其实却远远做得不够。试问:孝行何有疆?  相似文献   

6.
刘阿芳 《老友》2008,(10):26-26
孔子门生子夏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能随时和颜悦色是最难得的!有事时,由儿女出劳力为父母去做;有酒饭时,让父母享用,难道这样做就是孝顺吗?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关怀和敬意,才能随时面带温婉和悦的脸色。真正的孝,不只是表面的、物质的奉养而已,当子女满足于自己所尽的孝道时,其实却远远做得不够。试问:孝行何有疆?  相似文献   

7.
陶绍教 《老友》2008,(10):27-27
孔子门生子夏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能随时和颜悦色是最难得的!有事时,由儿女出劳力为父母去做;有酒饭时,让父母享用,难道这样做就是孝顺吗?只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关怀和敬意,才能随时面带温婉和悦的脸色。真正的孝,不只是表面的、物质的奉养而已,当子女满足于自己所尽的孝道时,其实却远远做得不够。试问:孝行何有疆?  相似文献   

8.
护生护心     
《社区》2012,(17):30-31
释文 汝欲延生听我语,凡事惺惺须求己。如欲延生须放生,此是循环真道理。他若死时你救他,汝若死时人救你。  相似文献   

9.
正重阳节前两周,我无意中在电脑里看到了一句温馨的话——带着爸妈去旅行,背景图是一对老人幸福的笑脸,这让我想起了三个有关带爸妈旅行的故事。第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对父母生了6个儿女,父母年轻时为了儿女殚精竭虑。儿女渐渐长大了,日子却都过得一般。那个在父母眼里最有出息的小儿子总是说,等我有钱了,等我这个生意忙完了,我就带你们去旅行,带你们去坐飞机、坐火车。父母听了这话,总是满含期  相似文献   

10.
凡人智语     
是凤凰,未必出名山,是雄鹰,终将翱翔于蓝天。上海市行知职业高级中学谢建国人们总抱怨今天的时间太少,总认为今天是灰色的,殊不知,今天是明天的准备,明天只是今天的延伸。  相似文献   

11.
王大庆 《老友》2010,(8):44-44
今年是父母结婚50周年,在外地工作的大姐、小妹早就打来电话,让我在老家最好的酒楼预订10桌酒席,大家商量着好好为父母庆贺一下。是啊,父母用50载相濡以沫的风雨历程,演绎了一段激荡心灵的恋曲;为了儿女的健康成长,老两口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现在我们都已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孩子,父母却满头白发,日渐衰老。如今父母携手走进了灿烂的金婚,我们做儿女的理应为父母好好庆贺。  相似文献   

12.
胡少春 《老友》2015,(2):15
母亲生前常说:"娘爷肚子里有崽女,崽女肚子里没爷娘。"意思是说,父母亲的心中总是装着儿女,总是对儿女牵肠挂肚的,"儿行千里母担忧";而儿女是不是那样心心念念地牵挂父母呢?怕是未必。确实如此。父母辛苦了一辈子,为生计奔波了一辈子,为儿女操劳了一辈子,儿女本应感恩戴德,尽忠尽孝,拳拳服膺。可细细想来,父母亲在我的心目中究竟占有多少分量呢?我又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呢?参加工作  相似文献   

13.
王馨娜 《社区》2010,(24):8-9
在有些时候,儿女虽未“远游”,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在不经意间就和原来在父母身边的生活拉开了距离,事实上“常回家看看父母”是对做儿女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儿女十六七岁时,常常跟父母争“人”的权利,让父母平等地把他当“人”看待。“人权”,实际上是独立权,特别是犯错权。反过来,父母跟儿女说,你们也要把我们当“人”看,儿女会有怎样的反应?他们会不解、会愕然、会完全不接受父母的请求,以为父母得了痴呆症。  相似文献   

15.
今天是星期四,又该大扫除了。班级安排的打扫学生是第二组。黑板上写着:今天第二组的同学A、B、C留下来扫地。 A:真是的,烦死了,昨天刚做了值日生,今天又要大扫除,倒霉死了,我一会儿还想和朋友们去逛街呢。这样一来,又泡汤了。  相似文献   

16.
分宜一小黄梅生校长常对在职老师说:"老教师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看到老同志的健康,就是我们的幸福!"为了这个朴实的理由,黄校长高度重视离退休干部工作,以一颗儿女之心坚持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感情上贴近老教师,认真落实"两个待遇",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在全校师生中形成了尊老、敬老、爱老的氛围。  相似文献   

17.
左右 《山西老年》2009,(10):44-45
时下有一种普遍现象,一些做儿女的,整天忙工作、忙学习、忙小家庭,为生活奔波……这倒是实情。所以,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儿女们向父母许诺:"爸爸妈妈,儿子现在没时间孝敬你们,等我将来赚了钱,我把你们接到城里,  相似文献   

18.
《伊川击壤集》是北宋大儒邵雍的诗歌总集。诗集"第一现场"式地保留了邵雍大量的日常生活体验,呈现了在生、老、病、死等生存境遇下丰富多彩的身体样态,展现了易学大家邵雍鲜明的身体意识,以及面对生、老、病、死等人生问题时的真知灼见和旷达情怀。诗歌所描述,既有康泰身体的舒展自在,也有衰老身体的乐天顺化、病疼身体的超然达观。而面对死亡问题,邵雍继承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的言说策略,借吟咏欢乐之生,表达了纵身大化、"真生""善死"的乐天态度。《击壤集》中多姿的身体样态是邵雍与世界"相照面"时的具身化表现,体现了浓厚的身体意识和鲜明的生死观念,这对理解邵雍整个思想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天地》2007,(9)
儿女替父母理财,既让父母晚年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又不让他们感觉到受了儿女的恩惠,使他们心安理得,还让他们免除了对理财的误识,应该算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下面提供两个小方案,为天下的儿女们替父母理财时,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20.
知识就是一切——彼得·德鲁克论下一个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天比你所想象的离我们更近。92岁高龄的美国著名学者彼得·德鲁克向我们说明,明天将如何不同于今天,我们必须做些什么来为明天作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