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与“乐”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设了旨在让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在“礼乐”的约束下和谐共处的社会理想,并使古老的“礼乐”观念逐步升华为全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和认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儒家礼乐文化的本质是等级秩序与和谐的对立统一。“贵和”是礼乐文化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和”既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实现大同理想社会。这种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直至今日,儒家礼乐文化这种“贵和”的价值取向对我国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高等教育课程价值取向是多元的课程价值并驾齐驱的展现,各种课程价值彼此保持一定的张力并试图走向融合,这种融合的突出特点是为了摆脱并超越个人和社会本位从而回归到人类活动中去.现代高等教育课程这种应然的价值取向为高等教育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儒家传统与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作为一个文化转型时期的作家,他的精神世界是复杂的,这表现在他一方面主张“拿来主义”和坚决批判传统,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在一些方面信奉着文化传统,他的精神至上观与儒家文化之间的本质联系就体现出民族传统在他的文化心理上的深刻积淀。“心学”是儒家传统的灵魂之一,它的核心意义就在于把“人心”视为人格实现和历史秩序的主宰功能,鲁迅的“弃医从文”,提倡个性,张扬科学精神,以及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思想启蒙事业,共同体现着一个思想模式,即人的精神世界的转变是社会历史变革的根本,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鲁迅的精神至上观  相似文献   

4.
在对亚洲一些国家的金融危机的反思中 ,有学者对儒家学说能否适应市场经济提出了疑问。理由是儒家学说只注重生命伦理 ,不重视自然 ;只重视仁 ,不重视智 ;只重视守成 ,不重视变革。这种疑问缺乏真正的依据。儒家学说包含着丰富的自然观、知识观和变革精神。它不仅不会阻碍新世纪经济的发展 ,而且还会对其发展继续地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自由精神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本文通过对庄子心物观分析,旨在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庄子自由精神的内涵和实质,进而探求庄子自由观的思想价值和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6.
民生问题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归根结底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先秦时期儒家光辉灿烂的思想文化中饱含了丰富的民生思想,主要表现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的政治民生思想;养民富民惠民的经济民生思想;大同的社会民生思想,这些民生思想对当前中国共产党改善和保障民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论儒家道德价值至上性及其对传统价值取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认为,道德是人所固有的内在价值,具有至上性,主要表现为:人优越于其他物类在于有道德、道德价值高于生命价值、道德价值高于物质价值、道德价值高于力的价值等。儒家道德价值至上性对传统价值取向的影响:义利关系,重义轻利;著书立说,文以载道;立身行事,重名轻身;治国方略,重德轻法;研究路向,重道轻器。  相似文献   

8.
儒家德育思想十分丰富。面对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大学德育工作者应充分借鉴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进一步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儒家德治思想不仅适应中国古代国情 ,而且具有一套近乎完善的运行机制 ,主要表现为 :教化、修养与自觉的内在机制 ;礼、法与规范的保障机制以及表率、举贤与劝善的激励机制。正是这一运行机制的作用 ,使得儒家德治思想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与操作性。考察儒家德治思想的运行机制 ,对我们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友善是青少年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素养和个人品质,对友善观的接受与践行状况直接关乎青少年个人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前景。儒家"仁爱"思想中"仁者爱人"的道德情感以及"为仁由己""忠恕之道""重信之道""义利之道"等推己及人的"行仁之方"可以为青少年友善观的培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以"仁者爱人"培养青少年的道德情感,以"为仁由己"培养青少年坚定的信念和积极践行的行为,以"忠恕之道"引导青少年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以"重信之道"构建青少年的诚信品质,以"义利之道"提升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1.
论课程实施基本取向与教学设计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课程创生取向--实际上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价值现与课程价值观.因此,在不同的课程实施取向的视野中,教学设计具有迥然不同的旨趣与方略.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设计转型,试图以课程理念发展为背景参照,以促进学习者发展为宗旨,凝聚和整合教学设计理论相关知识,解决传统教学设计范型与促进学习者发展之间的冲突,寻求对传统教学设计范型的某种超越和制衡,是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自觉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走势嬗变的一种尝试,我们需要关注教学设计转变.  相似文献   

12.
大学课程的价值取向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大学课程价值取向具有多面性,既有因人类长期共同利益需要保持相对恒定追求的一面,也有因各种功利性目的而采取的多元化选择。在多元价值取向中,知识本位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在社会本位和人本位价值取向的拉动下发生一定程度的摇摆,三者共同构成了大学课程价值取向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张元凯 《南都学坛》2009,29(3):133-135
在先秦儒家的政治学说中,“仁政”是其核心部分,而“仁政”的重要特征是以仁义道德作为为政之基和立国之本,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我们当前的道德建设和为政理念仍然具有可资借鉴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企业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企业激励有利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在建构企业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特别是儒家立言、立德、立功的三不朽思想。儒家三不朽思想需要进行现代转化,包括对德、功、言的内容的转化,对三者次序的转化,以及与制度建设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世界范围的课程发展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课程研究运动的蓬勃发展、20世纪50年代课程改革运动的失败及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领域的反思之后,课程领域的变革随之呈现出日渐加剧之势,从"化人"的课程向"人化"的课程的演绎构成了这一时期课程变革的主线,同时也昭示着今后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通过对20世纪课程价值取向演变过程的考察、分析和借鉴,结合我国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有利局面,在"人化"的价值取向主导下,把握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对我国正在展开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自由教育视域下的蒙台梭利课程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台梭利课程是当前幼儿教育中的热点问题,自由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核心价值追求.笔者首先对自由的概念进行哲学上的思考,对自由教育的历史发展进行基本的梳理,从而理解蒙台梭利自由教育的基本内涵;然后在自由教育观念下窥探蒙台梭利课程的实施;最后探讨蒙台梭利自由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实践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中央最新提出的社会发展目标。面对这个新课题,笔者认为可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汲取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和谐观”,包括“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观、“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和谐执政观、“遵礼崇仁”的和谐人际观、“和而不同”的和谐外交观等,不仅与我们的和谐社会的构想非常接近,而且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特征表现为:重视"双基"训练,忽视个性化学习;重视逻辑思维培养,忽视感性素质开发;重视传统伦理道德教育,忽视现实生存能力培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价值取向在文化自闭与文化迷失中曾出现了偏颇与失衡,又在文化开放与文化自觉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建构、发展与超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立在对民族课程文化认同与认知的基础上,在面对时代与社会剧烈变革的反思中,对世界其他民族优秀课程文化比较与借鉴中进行的主动探索、自主适应与不断超越。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儒家“修身”思想强调个人提升道德上的自我修养和人格上的自我完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旨不谋而合。借鉴儒家“修身”思想,有助于拓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破解核心价值观建设面临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困境。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受启蒙运动中“自由”思想影响较大。其中,苏格兰启蒙运动中的“经济自由”思想为马克思早期的人性自由研究奠定了基础,法国启蒙运动中的“政治自由”思想为马克思从政治解放过渡到人类解放的思想奠定了基础,德国启蒙运动中的“理性自由”思想为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因此,考察启蒙运动“自由”思想给予青年马克思的影响对于理解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脉络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