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对明代画家陈洪绶晚期插图作品《博古叶子》的基本背景、版式与图式表现作了客观分析与研究,认为该作品的创作与其当时的生存状态紧密关联,插图既注重了故事情节和场面刻画,又凸显了文人特质与高古格调,线性表现散逸、随性,《博古叶子》是陈洪绶晚期插图创作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2.
基于对马克思美学思想和人口思想的认识,文艺学与人口学可交叉整合为一门新兴学科——"文艺人口学".主要研究一定时期内社会环境和艺术生产方式中的社会人口、创作人口、读者人口与作品数量和质量相互关系及发展规律,将"人口"与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结合,建构以"文艺人口研究"为中心、四要素双向同构的新图式,展开文艺人口与经济、社会、文化、城乡等相互关系的"环境研究",着力创作、接受、传播、人口迁移等"主体研究",强化作品思想内涵与人口审美素质、人口综合质量之间的"质量研究".以文艺人口学视野观察特定时期作者地域分布、空间变化,分析创作资源多寡与"审美贫富差异"问题,以期通过调整文化政策,优化国家文化艺术版图.  相似文献   

3.
《方氏墨谱》是徽州版画的典范之一,从《方氏墨谱》的艺术特征来看徽州版画的视觉表达,是一个以经典窥要点的概括手段。在分析徽州版画视觉表达的同时,把徽州版画发展轨迹里的徽商、徽文化、徽州本土画家、徽州刻书业中的代表等影响因素引入其中,与《方氏墨谱》的诞生背景一起融入到整个徽州版画发展的脉络当中,分析其视觉表达和总结视觉因素,为当代视觉艺术创作者寻找迷失的视觉表达经典理论寻求支撑和图式审美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伴随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画从思维方式到审美趋向,从形式结构到内容表现都在悄然地发生着一系列变化,经典与流行的碰撞。中西文化的融合,现代对传统的传承与活化等命题不可避免地存在于中国画的创作与研究之中,如何从艺术观念、表现风格、视觉形式以及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上去把握。寻找探索中国画的现代灵魂和现代结构,从而确立中国画在当代绘画艺术中的地位,就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艺术预成图式是艺术家创造艺术品的前提条件。它在生成阶段,被称为艺术经验图式,它是艺术家艺术实践的产物,其内容由民族艺术形式经验和个体艺术家的艺术经验构成。在创作过程中,艺术预成图式具有同化和顺化两种功能:当它与有待于成为艺术意象的艺术信息相契合时,它便发生同化作用,将艺术信息纳入艺术预成图式,创造出新的艺术意象;反之,艺术预成图式则发生顺化作用,艺术信息促使它进行调整,形成新艺术预成图式,在此基础上,对艺术信息进行把握。艺术预成图式是艺术创造的起点,对艺术创作的指向具有预期规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与写意花鸟画创作风格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篆刻艺术的金石气对其写意花鸟画的形式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一,篆刻在其写意花鸟画的章法中是不可或缺的形式美元素之一,画、印相结合使中国写意画的经典形式更趋完美;其二,齐白石篆刻的刀法、章法与其花鸟画笔法、图式构成之间具有一种内在的趋同化与规律性。纵向考察齐白石的篆刻、花鸟画作品,在艺术风格上,是由平正冲和渐渐走向险绝跌宕,由墨守成法到无法之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是民族精神和气格的象征,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在传统理念与创新意识、形式的多样性与情感的诸多矛盾中发展。而提高创作主体的修养关乎作品格调的高低,以现代意识和民族精神为契机,把握时代给于中国画的要求,真诚的面对自然,面对心灵,努力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的艺术作品,为中国画在21世纪的艺术之林争得有话语权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存在数量庞大、风格多样的旧体文学作品,学界早前对此缺乏足够关注。文言碑志是民国时期旧体文学重要板块之一。该时期的文言碑志在社会剧变刺激下,题材出现了显著的扩容。文言碑志非常注重宣扬革命和国族观念,并增加了“新民”和惩警等新功能,开辟了碑志发展的“新境界”。民国时期文言碑志是中国文学史、碑志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作上与时俱进,非常注重古典形式与现代精神的融合,为当代碑志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参照与借鉴,对民国时期文言碑志的研究还具有方法论上的启示意义,反映了中国传统文类不断改变以适应新的时代、新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以表现服装设计意图和时尚信息等为主旨的服装画在民国时期已经出现且为数不少。文章描述了发表于民国时期上海各种期刊的服装画与服装漫画的概况,并按照其内容与形式作了分类和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杰出的艺术大师齐白石晚年提出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绘画理论,并以自己"衰年变法"的勇气进行实践,把写意花鸟画推向了极致。在他的中国画中,写意精神的自由与具象形态的约束成为对立又统一完美的集合体。齐白石在他的写意花鸟作品中对于形和意关系的处理进行了完美的阐释。无论是在造型上,或是在笔墨、色彩、构图及创意上都独具风格,把中国画的意象审美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作品艺术语言摆脱了古人的程式,创作图式更摆脱了对自然的依赖和复制,从而创立了既有传统核心精髓又赋予传统新内容的鲜明绘画风格。笔者试图通过对齐白石晚年变法对当代中国画的现实意义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能借鉴齐白石艺术的发展成就,从而使得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和建构获得有益的启示和推进。  相似文献   

11.
喷画艺术具有逼真、生动的艺术效果,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广告、动画设计和建筑等领域.喷画能够具有惟妙惟肖的写真效果,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在教学中,该绘画手法应充分考虑不同的创作目的、材料等因素,更好地发挥其独特而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喷画的充分了解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应用能力,发挥其在艺术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艺术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画一直以来具有重要位置.然而,随着当今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包容性和发展性共享着整个人类文明的成果,传统的中国画也面临着变革与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本文将对中国国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进行探讨,展现国画的本质和生命力,以此推动国画创作的深入研究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与谢芜村是近世俳句史上的著名诗人。在创作俳句之余,与谢芜村也进行着绘画的创作,被认为是日本文人画(南画)的集大成者。在创作俳句和绘画的同时,与谢芜村也渐渐地达到了俳画如一的境界。俳句和绘画原本是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从俳句的用词、构图、构思等角度分析,探讨了与谢芜村将俳句和绘画之间的巧妙与运用联系。  相似文献   

14.
诗歌与绘画,属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在我国,它们的成熟发展阶段出现了表现形式、情感内容、风格意境等方面的互相融会吸收、交叉与综合表现的特异艺术现象;这一现象大致萌生于隋唐之际,成熟于唐,大发展于宋元明清。在这个过程中,王维的诗与画创作形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妙艺术境界,使艺术史上出现了风貌独特的艺术品,对后来中国诗、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直至今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  相似文献   

15.
绘画是由材料体现物质媒介的创作过程。文章从哲学、美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阐述绘画媒介对东西方艺术异同的影响,探讨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现状和发展。认为当下艺术家应当在绘画介质上大胆探索创新,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推动中国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以民国时期的月份牌广告画为研究对象,对月份牌广告画的发展史进行梳理,并从其内容嬗变、画中人物与商品的关系和推销理念等角度进行探讨,发现民国时期月份牌广告画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明,展现了前资本主义时期中国社会东西方文化冲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互渗及多种价值观并行的状貌.它不仅推销了一种现代消费主义理念,而且比较清晰地勾勒出了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关于中国现代性想象的图景.  相似文献   

17.
近日,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环境艺术专业副教授朱明健创作的大型油画《百年沧桑》获得了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银奖)。该奖是文化部设立的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推动社会文化健康发展为宗旨的全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百年沧桑》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住作,它把中华民族百年来从受屈辱、受侵略到独立自主、振兴腾飞的历史,用几十幅画面巧妙地浓缩在几平方米的画布之中,显示了历史的厚重。该画的作者朱明健先生从事环境艺术教学与研究数十年,创作出了大量的美术作品,其作品多次获奖,是湖北省部属院校中唯一的省部级环境艺术跨世纪学科的带头人。  相似文献   

18.
在艺术发展多元化的今天,实验水墨从根本上改变了文人画家多画山林隐逸而较少切入现实生活的传统习惯,开创了水墨创作的全新格局。一方面利用时代的发展,为水墨画的发展开辟全新的艺术主题与艺术符号,另一方面有效吸纳传统与西方艺术,创造适合表现现代都市或乡村的新水墨语言。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80年代后,艺术家展示才华的社会环境日益宽松,我国艺术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不是画什么,而是怎么画”的绘画理念已深深扎根于艺术家创作思维之中。其实,“怎么画”的问题,也就是探讨绘画形式美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晚明画家陈洪绶插图创作三个时期的划分,试图建立一个独立的陈洪绶插图创作研究体系和一个完整的文人画家参与插图创作的个案研究。客观分析、评价老莲早、中、晚三个不同时期的插图创作背景、人文思想、审美情趣以及创作状态,归纳、提炼其插图版式、图式、造型和线性表现的艺术特色,避免不分时期地盲目评价,一分为二地探究与解析画家的插图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