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世纪50、60年代至今,中国发生了三次美学论争,其中后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是第三次美学论争.这次美学论争不同于前两次论争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聚焦于美学本体论问题,即如何证明美的本质的问题.同时,这次论争也提出了美学研究方法论问题,即如何发现美的本质的问题.所谓美学方法论,就是发现美的本质的途径;所谓美学本体论...  相似文献   

2.
美的本质是多方面的,从认识论角度来探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便是关于美的本质的中心问题。美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抑或是主客观统一的……各种对美的本质的观点、看法,都围绕着这个中心而展开论争。但是,美又不同于在自然界中本身有质的规定性的事物。我们尽可以说花是红的、草是绿的,并无人反对,我们却不能期望说花草是美的也一定无人反对。因此,对美的本质问题的讨论的方法又不同干一般认识论的讨论方法。我们如果把两者等同起来,就有导致对美的本质、审美现象、审美的历史发展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简单化、机械化的结果。正确的方…  相似文献   

3.
周义澄同志在《复旦学报》(社科版)一九八一年第三期上发表的《论科学美》一文,提出了一个与自然美、艺术美并列的“科学美”的概念。文章的开头说:“尽管在美的本质以及美学研究对象上始终存在着不同学派的论争,但是,有一点似乎还比较一致,即人们大多认为自然美和艺术美是美的基本内容,是两种基本的美。本文想说的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  相似文献   

4.
2 0世纪 90年代美学界令人瞩目的景观是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论争 ,以及修辞论美学、否定主义美学的异军突起。这场批评与反批评、超越与双重超越的论争展示了世纪之交美学界多元化的理论景观 ,集中体现了中国美学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发展的趋势 ,显示出中国美学蓄势待发的生机活力和前途。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人们去进一步思考 :后实践美学自身存在的诸多局限 ;美学理论与争鸣和现实的脱节 ;美学界匮乏原创冲动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对美学的讨论是有意义、有成绩的。我认为在讨论中,许多同志着重研究了美的客观性问题,而忽视了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美的客观性问题,不等于美的本质问题,而解决了美的本质问题,美的客观性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从美的本质的角度来考察,我认为朱光潜同志的看法是接触到了美  相似文献   

6.
由南京大学凌继尧同志撰写的《苏联当代美学》一书最近出版了。作者在书中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当代苏联美学界在美学研究方法论方面的成果和进展,这对我国美学界了解、研究苏联当代美学的研究状况,促进我国美学研究都将起到积极作用。《苏联当代美学》一书着重介绍了历时十年之久的关于审美本质问题的讨论,苏联美学研究中有关方法论方面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及主要观点以及这些观点的产生和影响。当时引起激烈争论的是布罗夫的《艺术审美本质》一书中的观点。布罗夫主张美学的研究兴趣应转向人,转向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研究。他的这种“社会派”观点,实破了苏联美学研究中传统的方法论基础,遭到崇尚审美对象自然属性的“自然派”的反对。结果,“社会派”美学家的观点获得了大部分人的赞同。Л·Н·斯托洛维奇教授的《审美价值的本质》一书,对审美价值等问题提出了新颖、独特的看法,成为苏联美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如何中国化——兼评"新实践美学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有过一次全国范围的美学大讨论.在那次讨论中,形成了大家所熟知的美学四大派,即客观派、主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实践派.  相似文献   

8.
我国美学界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曾经对美学上的一些基本问题——美学的哲学基础、美学的研究对象、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本质、美感和美的关系、社会美和自然美的区别与联系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笔者也参加了当时的讨论。对于我当时的浅见,有的同志表示同意,有的同志(如李泽厚)则提出了质疑。这里仅就自然美问题做一答辩,以求共同提高。 1962年李泽厚同志在《美学三题议》①一文中对我在《自然事物的美学意义》②中所提出的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的看法提  相似文献   

9.
一、美学界对美的实践本质的错误解释美的本质问题在美学史上争论两千年之久而无定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诞生为美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生机。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观从此产生。美根源于实践,美的本质应该在人类实践中去寻求,这是实践美学观的根本思想。但当年的马克思在有关美的本质问题上,既没有作过系统的论证和完整和概括,更没有下过一个确切的定义,这就给后人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于是,假借马克思,便出现许多关于美的实践本质的概括。且不说这些概括是否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单只是它们本身造成的逻辑矛盾,就足以证明其错误。仅以我国美学界为例:  相似文献   

10.
超越实践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美学思潮的最显著变化就是实践派成为主流。而走向下—个世纪美学的趋势是超越实践美学,建立现代美学体系。五十年代后期展开的美学大讨论初步构筑了中国当代美学的格局,形成了四个美学流派,这就是以李泽厚为代表的客观——社会派(主张美是客观的社会属性);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  相似文献   

11.
艺术的本质问题是一个论争了几个乃至十几个世纪的话题,也是一个曾经被“反本质主义”要放弃和搁置讨论的形而上问题。从历史上看,研究者曾从“模仿”“形式”“表现”来界定艺术的本质。可以说,艺术既是对现实的“模仿”,又不完全是,因为“模仿”的目的是要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感受。艺术既是要创造一种美的“形式”,又不完全是,因为通过美的“形式”也还是要表达作者的艺术追求和主观感受。因此,无论“模仿说”还是“形式说”,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表达或表现作者的主观感觉。“表现”才是艺术中最主要和最核心的元素,“表现说”也更充分地体现着艺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我国美学研究的重点和国外美学研究有一个共同的趋势,这就是由美的研究转向了审美的研究,也即由对审美客体的本质研究转向了对主体审美经验的研究。美学走向了“过程性”美学,即以审美活动为出发点的美学。与此同时,关于美的本质的探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现了从探究客观本体到关注主客体审美活动和审美关系的转变。可以说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正处在转折迂回中的艰难选择。在这方面出现一大批美学论文和专著。其中叶朗主编的《现  相似文献   

13.
当代美学四派理论视角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美学中的客观派、主客统一派、客观社会派、主观派由于选择了不同的理论视角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立足点,从而造成了相互间的对立,而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心理以及学术本身等方面的原因,几乎使每派在坚持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展开分析推理,评判取舍的同时,都不得不作出某种让步,由此又造成了各派体系内部的矛盾性。而对造成外部对立和內部矛盾的逻辑根源的缺乏自觉,曾导致了大量激烈而无谓的商讨,并极大地限制着当代美学争鸣学术水平的提高。文章认为对当代美学四派理论视角的考察对建立新的美学体系也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作者认为现代美学的基本问题是审美幻觉问题,它是比较中西方美学的重要尺度。从中西美学的基本思路的比较后得出结论:古希腊美学是包含着自我解构的可能性,而中国古典美学在理论上是浑然一体的;古希腊美学从自然哲学的角度思考美学问题,而中国美学是一种影像美学:西方美学与艺术较少对话.而中国古典美学与艺术有一种天然内在的联系。从中西艺术实践机制的比较中得出结论;艺术的文化载体有神话与寓言之别:艺术传递方式上有再现和表现之别;审美接受方面有移情和体验之别。这三方面影响和支配着中西艺术实践的一系列差别,构成了风格迥异的两个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5.
美是什么,即美的本质问题至今未获解决。在这个美学基本问题上,美学研究陷于困境。从根本上说,这种困境是由传统哲学的局限造成的。摆脱美学研究的困境,必须对美学的哲学基础作批判性的反思,并且寻找新的哲学基点,从而在更高水平上解决美的本质问题,重建美学理论体系。美学在本质上属于哲学学科,而不属于一般的社会科学。美的本质问题首先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一个科学问题。因此探讨美是什么,必须先确定某种哲学框架,也就是说,必须先确定比美更抽象,更一般的哲学范畴。传统哲学确立了一个最抽象、最一般的范畴——实体。所谓实体,是独立于主体的客观实在,康德称之为物自体,也称为本体,它是构成世界的本源、基质。在实体范畴的基础上,建立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实体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就庄子美学和柏拉图美学关于美的本质、审美观照以及艺术美的范畴等问题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东西方两大浪漫精神渊源的共同本质和共同追求;也提出了东西方艺术美差异的根本美学原因,从而主张张扬中华固有美学之精神,采撷西方美学之精华,以发展中国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7.
当代美学的批判理性姚文放(扬州大学师范学院)一个时期以来,美学似乎总是在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这两种文化冲动之间左右摇摆,进退失据,找不到自己的感觉.按说美学作为一门哲学意味很浓、思辨倾向很强的理论学科,它的本质地位在纯粹理性的领域之中,美学以美和艺术为...  相似文献   

18.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论争标志着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型。经过这场论争,美学的研究方向发生了由实践本体论转向生存本体论,由主体转向主体间性,由世俗现代性转向反思—超越的现代性的变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实践哲学的本体论范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美学领域的主体性问题争论而引发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论争 ,在当代哲学发展的史页上泼抹了浓重的一笔。世纪之交 ,回望其行进的轨迹 ,盘点理论的得失 ,对于我们适时总结理论经验 ,继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体认有着至为深刻的意义。而且将为未来中国哲学的发展和重新定位 ,寻找和实现哲学范式的时代转换 ,提供积极的助益。寻踪实践哲学论争的轨迹 ,不难发现 ,在讨论中 ,牵及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归属问题。就总体而言 ,这一问题较为突出 ,表现出来的分歧也最大、最为鲜明。此问题具体地落脚于两个层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无自…  相似文献   

20.
中国自近代以来,始终存在着一个试图向社会独立发言的自由主义文化群体,它对美学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认为,虽然20世纪中国美学体现出多元发展、不断调整的态势,但由于美与自由问题的本质联系,自由主义美学精神就必然构成了这一进程的主干。以康德美学为理论起点,以价值中立原则介入审美实践,以理想主义重建审美乌托邦,是自由主义美学在本世纪表现出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