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明福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0,(2)
北宋庆历(1040—1048)年间,由于封建统治进一步腐败,接连爆发了几十次士兵哗变,从而构成了当时社会的一个突出特点。兵变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存在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历代王朝之中。但历代的兵变大部分为军队高级将领或皇室贵族所发动,其目的也主要是为了夺取政权,其性质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庆历年间的兵变,则是由军队中的下级军官与士兵发动的反压迫的斗争,是当时社会阶级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兵变的出现,沉重的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这一历史现象,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庆历新政”、“熙宁新法”的背景和意义,对于了解北宋中期对外战争一再失利的原因,也有帮助。本文试图对这一时期兵变的原因及其所起的历史作用加以探讨,望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2.
赵继颜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1)
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参知政事范仲淹主持了一次政治改革,史称“庆历新政”。这次改革虽然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个方面,但其影响较大的,还是对官僚制度的改革,故本文拟就这方面作一些论述。我们认为,范仲淹对官僚制度的改革,是企图通过限制官僚特权、裁汰冗滥官吏、改进选官方法等,以提高官员素质、改进政府工作、减少政费开支、缓和社会矛盾,从而挽救北宋政治的危机。这次改革,虽然前后只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但却充满了矛盾和斗争,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今天,我们分析、总结一下这一历史事件,还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周清泉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1982,(1)
《成都大学学报》一九八一年第一期所载黄灵万同志:《试论对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以下简称:《试论》)一文,读后颇有触发,爱就己见,与作者商榷。 一,《试论》篇首提出:“什么是对象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呢?”可谓开门见山,直接揭橥出该文论叙主题。但是答案却是:“我认为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事物的不甚深刻的本质和更深刻的本质之间的差异、转化、流动;一是事物的一种特定本质在内外诸因素的作用下向另一种本质的转化,流动, 相似文献
4.
5.
谭文兴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1)
《宁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三期发表的韩培基、江汗青二同志合写的《郭沫若与杜甫》一文,对郭老的《李白与杜甫》一书进行了多方面的批评。毫无疑问,《李白与杜甫》一书是应当进行批评的,韩、江二同志的许多观点也是正确的。但是我觉得,这篇文章也有不足之处。在这里,我把自己的意见淡出来,与韩、江二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6.
杨荆楚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
彭英明、唐奇甜二同志在《民族研究》1981年第1期上发表了《民族问题及其实质浅论》一文,就当前大家共同关心的民族问题的概念、实质、分期、民族同化、民族融合等理论问题作了探讨,读完之后,颇受启发。这里就文章中的某些观点,谈谈自己的不同看法。由于研究不深,难免有不当之处,请作者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崔山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6):36-38
对李广锋、李淑霞两位先生<论汉语动词重叠的演变轨迹>一文中的一些说法进行了商榷和补充,这些商榷和补充能使该文的结论更为可信,更为充实. 相似文献
8.
陶胜先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7,(1)
在真理问题的讨论中,读了《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三期刊载的吴开胜同志《真理包含错误的观点不能成立》一文(以下简称吴文),觉得有些观点还需要进一步开展讨论。一、相互包含是不是同一性的普遍形式?吴文提出:“相互包含……确实存在,但不是普遍形式。”理由是:相互渗透的原本含义是互相贯 相似文献
9.
于省吾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78,(5)
商承祚同志以本年第二期《中山大学学报》见寄。其中有《关于利簋铭文的释读》一文,副题为“与唐兰、于省吾同志商榷”。其与我商榷之处,我提出六条意见于下: 一,商文说:“利簋铭文是周灭商的胜利纪录,且在武王立命之后不久。既然他们认为世界一切皆上帝所安排,灭商是‘受天命’者,在既成事实,实现上帝这一意旨之后,哪里还有必要再提伐商的贞卜呢?”按商说语意含混。“立命”二字不知有何根据?什么叫立命?武王在什么时候立命?均没有加以说明。既然周人以为是受天命而灭商,则灭商之后追述“岁贞克闻”之事,而强调灭商出于天意,本极自然,商文为什么说“哪里还有必要再提伐商的贞卜呢?” 相似文献
10.
漆鹏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4)
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文章,鲁迅先生曾加以评赞:“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其中《论积贮疏》、《论贵粟疏》往往为今日大学中文、历史等系教材所采录,成为学生必读的课文。在这两篇文章中,有几点疑义,或者不为历来注家所留意,或者学者们的见解有分歧。弄清这些问题,不但关系到这两篇“鸿文”的诠释,也牵涉到西汉的某些制度。现就笔者管见所及,稍加疏解,并愿以之就正于读者。 相似文献
11.
周爱平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5)
《山东师大学报》今年第1期刊登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演说辞内容浅析》一文有几处值得商榷的地方: (1)在第二部分“从演说辞看伯罗奔尼撒战争之远因和近因”中,作者写道:“继而,雅典人开始伺伯罗奔尼撒人发生摩擦:雅典人同斯巴达人在埃及发生战斗”。但历史实际是:公元前462年,伊那罗斯领导埃及人暴动,反抗波斯的统治。公元前460年应伊那罗斯邀请前来援助的雅典舰队驶入尼罗河。波斯国王曾派人带着金钱到斯巴达,企图贿赂斯巴达人入侵阿提卡,以迫使雅典从埃及撤军,但遭到斯巴达的拒绝。公元前454年,雅典在埃 相似文献
12.
袁径三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90,(4)
本文对《电子线路基础》一书中若干基础问题和教材处理作一些探讨.有机会接触华师大物理系万嘉若老师等编《电子线路基础》一书(以下简称《基础》),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江苏师院学报》(哲社版)一九八○年第一期上刊登了《东王杨秀清死难真相》一文。文中根据布列治门通讯和麦高文的记载,并结合蔡少卿同志在一九七九年《百科知识》第四期上介绍的关于天京事变的新史料,对东王杨秀清的死难真相进行了论证。文中认为东王杨秀清被杀 相似文献
14.
15.
张航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4):57-58
《庄暴见孟子》一文体现出孟子高超的论辩技巧,充分发挥了孟子能言善辩的特长。孟子在这场论辩中抓住时机,牢牢掌握谈话的主动权,并且步步善诱,欲擒故纵,引人入彀,成功地借齐王"好乐"的话题阐述了他的"与民同乐"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16.
李俊清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
《资治通鉴》的正式编修,始于宋英宗治平三年。然而早在此前,司马光已久蓄编修一部编年体通史之志,但由于内容浩博,工程巨大,“私家力薄,无由已成”,就先编写了一部简明编年体通史《历年图》(以下称“初编本”),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剪裁史料,加工整理,另成一书,仍以原名命之(以下称“删定本”)。前者早已散佚,后 相似文献
17.
张卫红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4(5):117-119
本文记述了<齐物论>一文的根本线索.第一部分从本体论的角度说明"道"并非理性和逻辑思维所得之比量境界,而是离言现证之大空本体.第二部分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说明"道"从自身物化出现象界.第三部分从认识论的角度阐明由"成心"产生是非差别的认识.第四部分,从实践论的角度阐明合于大道的途径即破是非、泯差别.本文以佛道两家互参,阐明了道家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8.
班吉庆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3)
汉语语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虚词很多,使用也很灵活。由于古代“经传中实字易训,虚词难释”,因而虚词研究一向是训诂学者和语法学者比较重视的问题。在有关虚词的专著出现以前,我国古代学者很早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虚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虽然这种研究是零星的不成系统的,并且往往附属于训诂学、文字学、辞章学之中,但应该承认,这种研究已经具有语法学的性质。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9.
谢纪锋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读了梅祖麟先生的《跟见系字谐声的照三系字》①一文以后,受到很大启发。感到梅文能用方言比较的方法,探讨音韵学上的难题,发表了一些值得人们认真思考的见解,这对早日弄清照系三等字的来源一定会起到促进作用。但其中有些看法,似乎还应该进一步商量。现在就把我们的不成熟的意见说出来,向梅先生及各位先生请教。一、谐六亿分相同的字,上古声纽未必一定相同。自从段玉裁提出同谐声古吉必同部的理论以后,陆续有许多学者利用谐声系统考证上古音的声纽和韵部,其中有些学者取得了可观的成绩。那么谐声系统跟上古畜的声纽和韵母到底是什…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指导方针,使我国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条战线都发生了鼓舞人心的变化,我国的学报也有了空前发展,全国已有几百家学报。文化大革命前,1955年是最高潮,学报有20家,到1965年时只有10家,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一家也没有了。现在学报的数量是文化大革命前的几十倍。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