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安旗同志的大著《李白传》后,引起一些联想,不妨写出米以作引玉之砖。 安旗的书名叫《李白传》。据云是在《李白年谱》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文学性传记”,其“生平大事都有所本”。作者才气横溢,叙述细致,情景交融,使人受益。但是书中对于李白在长安的活动与生命结束前后是否得到李阳冰的真正关心这样两件大事,前者写得有点走相;后者却放理想化了。  相似文献   

2.
一历来关子《蜀道难》的诠释 《蜀道难》本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唐人吴兢《乐府题解》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之险。“这是今天所能见到的对此乐府古题内容的最早解释。历来在这个题目上大做文章的不乏其人: 《乐府待集》所牧的《蜀道难》有:梁简文帝二首、写三峡一带的景物,巫山的连绵不断,巴水的回环曲折;梁刘孝威二首,  相似文献   

3.
“前《蜀道难》”是对李白《蜀道难》以前的萧纲、刘孝威、阴铿、张文琮等诗人的古乐府旧题之作的统称。李白的《蜀道难》成就和影响最大,但前《蜀道难》也各有特色。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全方位展现了蜀道之艰险难行,同时还以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和严整、简洁、平实与谐和的语言风貌,在内容角度、情感表达、句法音韵等方面共同为李白《蜀道难》的继承创新奠定了基础。前《蜀道难》,其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游国恩、王起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蜀道难》“使李白获得巨大声誉”。《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也久成定论。自古及今,研究此诗者经久不衰。对于李白写本诗的意旨,《唐诗鉴赏辞典》称“有种种寓意之说”。追溯到传世较早的两宋本《李太白集》,在《蜀道难》题下均注有“讽章仇兼琼也”。赞同此说的著名学者有北宋的黄庭坚、沈括  相似文献   

5.
李白“奇之又奇”的《蜀道难》自从问世以来,论者就其写作时间和地点及其主题多有争议,几成聚讼。笔者于1984年以《<蜀道难>是李白在蜀地时的作品》为题参加了学术界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著名文艺评论家、李白研究专家安旗教授,从事学术研究已逾50周年。1966年之前的10年间,安旗教授主要从事以诗歌评论为主的文艺评论,并不时涉足古典文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25年间,几乎将全部心血倾注于李白研究,以《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的编撰、出版为标志,其李白研究的历程可分为“短羽离褷”阶段、“偕诸君登堂入室”阶段、“我以双目奉太白”阶段。其最新成果为《李太白别传》。  相似文献   

7.
《蜀道难》是李白的传世名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引人瞩目的奇构佳制之一。它当初一问世,就在同代人中间引起了极大的震惊和激赏。殷璠在《河岳英灵集》的评语中,特地标出此篇云:“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殷璠作为一个著名的诗选家和评论家,把《蜀道难》引为“骚人”的同调,是很有见地的。此中消息,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8.
《蜀道难》是李白的不朽杰作,甫一问世,就惊世骇俗,广为传颂,“蜀道”也从此成为历代墨客笔下道路难行、仕途险仄的 代名词。从齐梁到明清,前后“蜀道难”系列诗歌体现了蜀道山水诗表现手法上从现实主义到浪漫主义,构思从景情分咏到情 景有机融合;无论是五言、七言、杂言,以李白《蜀道难》为界经历了从自然山水与历史典故结合到极写山水化用典故与神话传 说的转变;诗人感情抒发从热烈而隐晦到直白而冷峻;情感内涵从感慨个人寄寓向着更具有社会性、现实性的忧生之嗟的慨叹 转变。  相似文献   

9.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伟大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是李白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杰作。唐人殷瑶说:“白……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河岳英灵集》)然而,自唐以来,对于此话的系年及主旨一直众说纷纭,本文拟就此提出管见,以就正于大方。 研究李白之《蜀道难》,首先必须弄清其创作年代。唐孟棨《本事诗》云:“李太白初自蜀入京师,舍于逆旅,贺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  相似文献   

10.
李白名篇《蜀道难》的主题是什么?众说纷纭。笔者新议,认为《蜀道难》的主题是极言国家局势的危殆,并以之正告玄宗,重用亲近奸之臣,国家祸乱必至,并抒写了诗人发现“盛世”将倾的惊愕、焦急、忧虑及怨愤之情。  相似文献   

11.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乐府古诗《蜀道难》,是我国诗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长期被称为“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殷璠《河岳英灵集》)的千古绝唱。其中“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句的“峨嵋”,到底指什么地方?对这一句应怎样理解?现在社会上流传的各种唐诗文版本,凡注李白《蜀道难》中“峨嵋”者都谓“四川蛾嵋县西南峨嵋山”(本文为后面叙述方便,暂称之为“南峨嵋”)。  相似文献   

12.
自唐以后,读诗的人无一不知道李白的《蜀道难》。对于这首谎,人们的叹服到了交口称誉的程度,然而一当论及诗的主旨,仁智之辩竟同争讼。仅此足以表明这首《蜀道难》在我国诗坛上占有不同寻常的一席。胡应麟用“出鬼入神,惝怳莫测”(《诗薮·内编》卷二)八个字来概括它的不寻常,倒是十分准确的。“出鬼入神”,指它的奇妙;“惝怳莫测”,指它的深奥。奇妙之处值得赏鉴,深奥之处应当探求,正同两句古诗的原义一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本文的意图即在这里。  相似文献   

13.
《蜀道难》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李白歌行的代表作。自其产生以来。历唐、宋、元、明、清直至今天,对其主旨的阐释莫衷一是。在系统地梳理历代主题说的基础上,可以看出李白《蜀道难》与左思《蜀都赋》之间的关系和其“以赋为诗”的创作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为落实《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座谈会纪要》精神,我校文科科研规划小组与文科各系、研究所(室)经过反复的协商和研究,确定了我校在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十二个文科重点科研项目(课题)。这些项目(课题)是:以傅庚生教授为顾问,由安旗教授、景生泽副教授、武复兴讲师负责的“唐代文学研究”;由单演义、蒋树铭副教授负责的“鲁迅研究”;由周健讲师负责的“陕甘宁边区文艺研究”;由林剑鸣副教授负责的《秦汉文明史》;由张岂之教授负责的《中国思想史史料学》;由彭树智副教授负责的《布哈林的生平相思想》;由张扬副教授负责的《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稿》;由郭绳武教授,周  相似文献   

15.
《蜀道难》是盛唐诗人李白的代表诗作,在其传入英美世界的过程中,被多位西方译者翻译。然而原诗中蜀道的“野性”特征在多个英译本中并未再现,而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变异。鉴于此,文章从比较文学和生态批评的视角考察了《蜀道难》中的地理意象与动物意象在阿瑟·韦利、艾米·洛威尔等西方学者的七个英译本中的翻译,探究了原诗中自然“野性”特征在英译本中的泛化与弱化,并揭示了这一式微现象所蕴含的东西方异质自然观。力图在发掘《蜀道难》的生态内涵和审美特征的同时,为李白诗歌海外传播研究提供新的阐释维度和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6.
李白三十多岁初入长安时期创作的乐府诗歌《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是其诗歌创作第一高峰时期的代表作。本文运用汉语韵律学的理论,分析李白《蜀道难》等三首乐府诗歌中运用同音重复手段所产生的一唱三叹、突出主题、加重感情等音韵魅力和语言风格,揭示了作品中语言风格与托物言志的意境、“挥斥幽愤”的思想感情是融为一体的,让读者从新的角度体味李白乐府诗歌崇高的浪漫主义意境。  相似文献   

17.
李白《蜀道难》的本义,似乎云端美人,洛浦神女,可望而不可即。为其诗“奇之又奇”,声震千古,故人不惮烦劳,务求探得骊珠,求得通解为快。于是自唐迄今,不知诗人发过多少议论,耗去多少心血,犹未能取得切理惬心之效。近年来又有李白三入长安的争论,对解决《蜀道难》问题,增加了线索,实事求是的精神,值得学习;互相尊重的态度,更可宝贵。  相似文献   

18.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激情奔放、气势雄浑。诗人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奔放的语言、参差错落的句式,描绘了蜀道的雄伟奇壮和艰险雄峻。因此,这首诗成为千古传诵之佳作。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论李白诗云:“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来,  相似文献   

19.
一、诸家观点之检讨 关于此诗的旨意,自中唐以来,众说纷纭,几如聚讼。今列举代表意见如下: 1.唐范摅《云溪友议》说《蜀首难》是为严武镇蜀欲危害房琯、杜甫而作。此说为《新唐书·严武传》采纳。 2.宋沈括《梦溪笔谈》认为《蜀道难》是为讽刺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而作。 3.元萧士赟说《蜀道难》是讽玄宗天宝之乱幸蜀而作。  相似文献   

20.
蜀道今不难     
莫伸 《阅读与作文》2007,(12):22-25
蜀道难,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也正由此,才有了李白那篇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蜀道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