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安部公房是日本少数几位享有世界声誉的"现代派" 作家之一,有日本的"卡夫卡"之称.其文学的根底中深藏着"失去故乡"和"追寻故乡" 两个相反的潜意识.这都缘自安部公房"没有故乡"的人生背景.而其文学中"故乡"的意象是这些问题交织在他文学中的一个迷阵.从文学本质论出发,以安部公房主要作品中所出 现的"故乡"为线索,以此揭示其文学上的象征及其现实寓意.  相似文献   

2.
《砂女》是日本作家安部公房的重要代表作品,集中展现了安部公房作品的文体风格与创作主题。《砂女》主题意义有从其文体学词汇与修辞两方面风格特征进行探究的可能。词汇方面,小说使用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用语;修辞上,运用了许多独特的修辞技法,例如寓意、互文等。通过词汇与修辞两方面文体风格的探析,试图明晰《砂女》饱含的求索主题意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60年代是安部公房文学创作的转变期,其笔锋由对非现实世界的描写转向了超现实主义手法,其中以"失踪"为题材的创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失踪"三部曲之称的长篇小说《砂女》、《他人的脸》、《燃烧的地图》均以都市为小说舞台,将"失踪"的主题演绎得淋漓尽致。安部三部曲之所以以"失踪"为题材,归根到底同安部与都市、国家的关系密不可分,其中包括安部在殖民地的体验及其对日本都市化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色、才、德是古代文学作品对女性审视的三个维度,刘向<列女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全面以女性为主角的文艺作品,该作品所表现出的对女性美的认识态度无疑具有强大的审美影响力.在<列女传>女性塑造中,表现出对"色"的理念颠覆与淡化,以及对"才"的关注和全面认识,而对"德"的高度礼赞是<列女传>女性审美的最强音.色、才、德三者的重要性依次逐步增强.<列女传>女性美学呈现出一种游离于现实环境的理想性状态,从而为传统女性审美注入了新的因素.但对"女色"的抵制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安部公房在他的小说《砂女》中给我们讲述了主人公仁木次平在现代都市生活的孤独与困惑,并苦苦地挣扎着。偶然一次他在采集标本的过程中,掉进别人的陷阱——砂洞。从此开始了他与孀居女人的砂洞生活。始终以现代人自居的他,在这封闭的空间里挣扎、绝望、以及在绝望中最后发现希望。通过“我”的自我认同的描述,对在不毛之地的沙丘的人的存在问题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林白<万物花开>与毕淑敏<女工>虽然题材类似,但却呈现了巨大的美感差异.<万物花开>是表现自我的,是生命自我的自由体验,"万物花开"是物我合一的生命自由象征.林白是生命型作家;<女工>工是表现"她们"的,是对底层不幸的现实书写,是理性自我的普遍性伦理关怀,毕淑敏是理性型作家.她们的心理习惯分属于生命的与理性的两种不同的价值世界之中,她们各自依据自己的心理习惯呈现自己的文学风格.各自具有自己的文学价值和精神价值.把这两部作品并置起来.有利于更深刻地理解这两部作品和这两位作家.  相似文献   

7.
安部公房是日本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发表过一系列独具一格的寓言体小说。他创作的主要特色是运用离奇的寓意手法,象征性地揭露战后日本社会状况的不合理性,和人们对不合理现状的反抗和超越。本文试图从寓言理论的角度来解读他的代表作《砂女》。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自传式小说<小团圆>再现作家挣扎于"痛苦之浴"、维护女性"人的尊严"的艰难历程,对胡兰成<今生今世>陈腐的性别观及封建婚姻观进行现代解构;在勇敢正视痛苦的生命感觉同时,表现出作家对爱情婚姻这一人类生存问题充满了矛盾与无奈.  相似文献   

9.
<九章>有"小离骚"之称,而<离骚>较为集中地代表了屈原赋乃至整个楚辞的性质.楚辞所具有的哀歌性质,可通过对<九章>的比较研究而得到昭示.在楚辞中,<九章>之文本含有许多的哀歌因素.<九章>中包含有历来难解的作品如<橘颂>以及著作权有争议的作品多篇,兹可通过比较西方诗学中的哀歌而获得接近历史真相的说明.楚辞的哀歌性质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诗歌的基本特质,庶几揭示楚辞的本来面目,促进中国诗学研究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0.
<管锥编>是钱钟书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学界对<管锥编>的主题形成了多种观点.客观认识<管锥编>主题既关乎对<管锥编>学术价值的认识正确与否,也影响从中获得启示的深广程度.比较学界关于<管锥编>主题的几种观点,结合对钱钟书学术思想、对<管锥编>内容和形式方面特点的分析来看,<管锥编>的主题是探究人类本性、探究人类生命整体.尽管<管锥编>只是以"管窥"、"锥指"的"札记"形式记录阅读中的生命感悟,但由于每一则各不相同的内容诠释了人生的不同方面,全书成百上千"则"有关生命的内容就"逼近"了对人类生命整体的认识,<管锥编>的认识价值亦由此得到显现.  相似文献   

11.
在对<红楼梦>主旨的阐释中,陈其泰张扬"写情说".他从"知己"、"真情"立论,充分肯定了<红楼梦>所表现的男女之情,认为抒写真情是<红楼梦>的全部之意,而这种真情又突出地表现在宝玉与黛玉、妙玉的关系上.又,陈其泰把"写情说"与"发愤著书"这一批评传统结合在一起,准确地把握了作者创作过程中情感运动的规律,深化了明末清初以来关于"发愤著书"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12.
历来人们皆以为韩愈因上<论佛骨表>反佛而遭贬潮州.然通过勾稽宪宗仰慕太宗、玄宗之治的相关史料,并将初唐傅奕之<请除释教书>与<论佛骨表>对勘,发现韩愈被贬潮州乃是由于其在行文过程中因檗栝傅文不慎而犯了"十恶"中的"大不恭"之罪,其贬后之懊悔心态也即由此而生.韩愈遭贬后的"惧死心理"并不仅仅因为潮州环境恶劣,而是韩诗中始终贯穿的主题,这其实是其生命价值与生命本体相冲突的一种体现.这种冲突的激烈和平缓,也就潜在地决定了韩诗或怪奇怒烈或平易清新.  相似文献   

13.
丧祭之礼是古代华夏之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礼学思想所关照的核心问题之一.<礼记>在对丧祭之礼的阐释中贯穿了精湛的学术思想,弘扬了儒学的人文精神.儒家认为丧祭之礼应注重情感因素而不必过分看重礼仪形式和礼品的丰厚;强丧祭之礼具有弘扬美善道德之作用;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对生命价值的最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4.
<日瓦戈医生>与<活着>这两部小说在表现死亡主题方面都凸显了人道主义的关注,但是由于中西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差异,两部作品在解决生命与现实的紧张关系时,表现出了"救赎"与"超脱"两种不同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5.
厨川白村文艺论著自"五四"以来进入中国,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状况,从中可以看到学院文化、社会文化认识或接受的不同,看到鲁迅与周作人截然有别的认识和理解及其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鲁迅译介<苦闷的象征>等文艺论著具有独立特征,使之在中国新文学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并显示出他与厨川之间的差异;他通过与俄国文学的联系,深化了厨川文艺论著蕴含的生存意志论、生命哲学和精神分析学,体现了中国新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独立形态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重复是作家生命情结的体现.张洁的新作<灵魂是用来流浪的>是一篇具有重复意味的作品,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张洁以往小说的种种影子.张洁晚年的小说已经不再以激烈和对抗打动读者,更多的是一种长者式的宁静智慧,<灵魂是用来流浪的>正呈现了这一写作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敦颐在<爱莲说>、<通书>、<太极图说>等著作中对君子人格进行了阐述,区分了人生追求中的 "大"与"小",认为生命中之道德境界的追求高于和重于生活中之物质与地位欲望的满足,能有如此体认并能力行践履,便成就了"君子人格";以之从政,便是"君子之政".这些观念和实践值得今人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中的狐女是被高度理想化和审美化的艺术形象,是美和爱的象征.中国悠久的狐女文化的滋养,尤其是在唐传奇<任氏传>中任氏原型的直接启示下,<聊斋志异>塑造了一批具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美狐形象.在明末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聊斋志异>塑造了一批敢于主动追求爱情,并表现出爱情的坚贞性和执着性的情狐形象.蒲松龄嗜好搜神猎异的个性禀赋,使他选择了"用传奇法,而以志怪"的艺术构思,从而塑造了一批既具有人性又具有狐性的狐女形象.  相似文献   

19.
试论《太平经》的“解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除"术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方术,在民间社会中十分流行.汉代典籍<太平经>对此多有载录.本文诠释了"解除"概念的基本内涵,指出<太平经>中"解除"所指之对象大抵可分为四种性质--解除疾病,解除灾厄或愁苦,解除生人之承负或过错,解除"重复"之厄、断绝注连死亡等;结合汉代的有关考古材料,侧重论述了<太平经>中第四种含义之语境下"解除"术的施用情况.最后,鉴于"解除"术与"建除"学说具有密切联系,本文简要介绍了<太平经>所载"建除"学说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重复抵押,是指抵押人以同一抵押物在同一价值内分别为数个债权进行担保,致使该抵押物上有多个抵押权负担的抵押形式.我国关于重复抵押的立法与司法实践从理念到制度都历经了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担保法>第35条因违背法理且与<物权法>相冲突,故应予删除;刑法第193条(四)亦应删除.我国动产抵押权之登记对抗主义亟需高效、安全的登记制度的支撑.还可以考虑借鉴英美信托法建构一套特殊的公示机制来保障交易相对人,即:课予抵押人一定的告知义务,以达到缓解双方资讯不对等与节省资讯成本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