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老舍先生是读书人,也是写书人,一辈子和书打交道,留下了不少和书有关的故事,颇为有趣,值得专门聊一聊。写家(老舍先生总称自己为写家,不说作家)离不开字典,老舍先生的案头老有一部字典,估计,他常常在写作过程中使用它。这是一部按语音查部首的字典,而且是老式的,是按“勹复门”那种。这种字典对写作来说很实用,先知道音,然后按音查字。  相似文献   

2.
研究前期书法史时,书家在书体演进中的作用容易被忽略。文章对锺繇"三体书"及其影响的研究,从锺繇所处时代文化背景、书法发展的实际情况及书家的历史地位等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考察,发现锺繇"三体书"是当时实用而流行的书体,"皆为世人所善"与其政治生涯紧密相系,是由实用而上升到艺术层次的,并对书体演进起了重要作用。"三体书"中的"铭石书"因处于书体演进趋于结束时期,其魅力犹如天边的晚霞夕阳,虽行将逝去仍发出绚烂耀眼的光芒,为人们赞叹、留恋。"章程书"虽处于小楷草创阶段,却因锺王并举而构成了中国书法特有的"魏晋现象"。"行狎书"是"三体书"中最短寿的书体,因特点不够明显很快被王羲之行书所取代。"三体书"只有楷书以锺王并存的形式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3.
李望 《淮海文汇》2004,(1):45-46
北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至元丰年(1079)三月,苏东坡调任徐州知州,在徐州生活了一年零十一个月。苏公知徐至今已有900多年了,而徐州人民一直怀念这位杰出的大文豪,怀念这位“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林语堂语)。  相似文献   

4.
初探翁洲走书的历史渊源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翁洲走书,是一个罕为人知的古老曲种,它原名“莲花文书”,俗称”六横走书”。因普陀区六横岛曾相继产生过六代说唱该书的民间艺人,六横艺人沃阿来又首将单档的莲花文书改革为双档“走唱”,从而奠定了“六横走书”的基本格局,后人为了正其名,并区别于浙东其它走书类,就更名为六横走书。又因六横属于舟山市管辖(舟山古称翁洲),文化界人士于七十年代初,才始称“翁洲走书”,以示该曲种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玩是大境界     
冯景元 《社区》2010,(2):54-54
玩,随心、快乐。人不能无玩。 马三立说了一辈子相声,高龄走后,给世人留下三个字“逗你玩”。无独有偶,陈省身走后,也留下同样有意思的话“好玩”。  相似文献   

6.
专栏作家乔先生的导师过生日,乔先生想送导师一份特别的礼物——导师的第一本专著。导师写了一辈子的书,处女作却未能保留下来,不免遗憾。  相似文献   

7.
孟称舜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家,但他的生平事迹已难详考。他入清以后的著述亦散佚殆尽。当今的研究者经过悉心搜讨,发现了孟氏的诗文若干篇。最近,我翻阅清人周亮工的《尺牍新钞三集》,见其中收有孟称舜《答人言谤书》一文,并有“子若子塞,浙江会稽人”的注释。此文迄今尚未被人提及,故迻录于下,供研究者参考。承示云:“韩子曰:‘道高而谤至。’今子谤言日闻,意子道高所至欤!”呜呼!足下之言,其谀我耶?抑讥我耶?不佞无退之之才,而同其阨,命坐磨蝎,动与谤俱。退之云:“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斯言若不以得谤为恨,而以得谤为喜。夫人之谤我者,将以毁我之名也;谤至而名随,则其谤我也,不滋以益我乎?顾舜但有其谤耳,  相似文献   

8.
王闿运以其独立特行的狂狷个性招致“名满天下、谤满天下”的矛盾评价。王闿运获“名满天下、谤满天下”矛盾评价的载体:史学研究领域亦毁亦誉的《湘军志》,褒贬相杂的经学研究,扬抑相随的文学创作,毁誉相参的幕宾生涯,誉不及毁的国史馆长任职参。王闿运获“名满天下、谤满天下”矛盾评价的主要原因为:评价者立场、观点的矛盾,体制外批判者的遗害,桀骜不驯个性的危祸。“名满天下、谤满天下”的矛盾评价给王闿运造成的负面影响:葬送了他的仕途,熏陶了少数“另类”弟子,妨碍时人、后学对他的学术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9.
高志辛先生在《汉代亩产量与锺容量考辨》一文中考证《史记·货殖列传》所言“亩锺之田”乏锺容量为一石(即一斛),谓汉代是“锺、石异名,而所表明的容量相同。这个容量既可称为石,也可称作锺。”然检索史籍,高先生此说与诸多史事抵梧,难以令人置信。弄清汉代锺容量,涉及正确估计汉代亩产量及生产力发展水平问题,实为研究汉代经济史所必需。故笔者在此不避谫陋,略呈管见,以求教于史学界诸前辈同人。  相似文献   

10.
世说新语文学类云:锺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子户外遥掷,便回急走。刘注云:魏志曰: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传嘏论同,中书今李丰论异,侍郎锺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文多不载。寅恪昔年撰“论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一文,其大旨以为六朝之清谈可分前后两期。后期之清谈仅限于口头及纸上,纯起抽象性质。故可视为言语文学之材料。至若前期之清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