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仿词,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仿拟的一种,具有丰富的文化蕴涵,在口语语体中颇受欢迎。《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称得上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人物对话用词考究,寓意深远。历年来,学者对于《红楼梦》中语言的研究数不胜数,对其中仿词的研究亦是格外关注。然而,从文化翻译学的角度考察《红楼梦》中的仿词翻译研究的却颇为罕见。通过对《红楼梦》霍译本和杨译本中人物对话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比较,从文化翻译学角度探讨仿词的翻译方法与策略,揭示仿词翻译中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仿词,作为一种修辞格,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仿词的运用使人物语言生动幽默,风趣诙谐,具有极强的表达力。有关《红楼梦》中仿词的翻译一直是广大学者所关注的焦点之一。基于前人的研究,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在图形背景理论的关照下,提出了仿词翻译的新模式。并以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为语料,探讨了译文中仿词所隐含的图形-背景关系与原文的关系,以期给仿词的翻译以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从图形-背景理论看仿词翻译——以《红楼梦》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图形—背景理论出发,通过对比分析杨宪益、霍克斯《红楼梦》中仿词翻译,探讨了仿词句中隐含的多层图形—背景关系,提出仿词翻译的最佳翻译状态。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三个英译本的文化翻译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红楼梦》三个较好的英译本,就原文中某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出三个译本在文化翻译上异同的形成原因:译者的知识学养、译本出现时间以及译者的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负载词之于翻译的困难出发,论述了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红楼梦》中出现的部分包含动物形象的句子进行整理,对其中出现的以动物形象为喻体的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结合杨宪益、戴乃迭《红楼梦》译本中对于这些动物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得出翻译该类词汇时必须要结合原文。译出其隐含的文化含义,并总结出了三种翻译动物类文化负载词的方法,即保留动物原有形象直译、根据动物意向内涵意译以及只译出部分动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入手,根据语言在词汇系统中音形义三个层次上的三维结构,以《红楼梦》的杨译本为例,对回目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了对比分析,阐释了文化负载词翻译的可能性和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翻译限度,提出了文化注释的必要性,试图探寻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有效方法和回目翻译的艺术。  相似文献   

7.
“孽障”一词一般用作贬义词.对比霍译本和杨译本《红楼梦》,可发现两个译本对“孽障”一词的理解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而在该词的贬义弱化方面呈现出不同特点.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结合上下文进行深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恰当的译文.  相似文献   

8.
裴钰 《社区》2009,(23):39-41
《红楼梦》不仅属于我们中国人.还是属于世界的。早在1830年,《红楼梦》就有了第一个英文译本,当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John Davis翻译了《红楼梦》第3回的片段。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英文节译本。《红楼梦》的国外传播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的辈分群姓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现有翻译均未能足够体现其文化内涵。目前较为完整而经典的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和大卫·霍克斯译本,都采取了音译法;杨氏夫妇译本采用的是威妥玛式拼音系统(同时附有零星附注),霍译本采用的是现代汉语拼音系统。两个译本均未对《红楼梦》中辈分群姓名的丰富文化内涵加以呈现。基于文化翻译论,为有效呈现《红楼梦》中辈分群姓名的丰富文化内涵,可采用如下翻译策略:音译加附注(如脚注、尾注)形式;在辈分群姓名的音译旁附上其汉语姓名;在译本的序或跋中给出辈分群姓名翻译一览表,对其文化含义系统地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10.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1.
金斯柏格独特而全新的诗歌艺术是继承和发扬诗歌传统 ,借鉴和改造其他门类艺术成就的结果。其中法国印象派绘画大师塞尚的创作风格曾极大地影响并启发过金斯柏格的创作。经过数年的研究 ,金斯柏格终于成功地运用词语并列、意象的跳跃、荒诞的修饰等手法将塞尚的创作艺术移植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12.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由于生活环境、意识形态、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文学艺术传统等的差异,形成了一些本民族语言中特有的、反映本民族文化特质的词汇,即文化负载词汇.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汇的过程中,译者应尽可能地展示原作的风貌,最大限度地追求源语与目的语"最贴近的对等".至于具体的翻译方法,应以异化的翻译辅以各种补偿手段(如加注)较好.  相似文献   

13.
文化负载词集中体现了异域语言文化的异质性和艺术性,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极具特色的部分和引人注目的亮点,但与此同时,它也给语言和文化的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从文体学视角,以前景化的理念和手段,对陕西方言中文化负载词的修辞特征进行具体的翻译操作和翻译评价可以看出,"形式复制"和"动态模仿"的翻译方法是再现独具修辞特征的陕西方言文化负载词的有效理念和手段。  相似文献   

14.
苏轼诗词寓意丰富,用词精炼,有些诗词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因此重现诗歌的美学价值是翻译苏轼诗词所必须考虑的。但由于中英文语言结构以及文化思维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不管是语言形式还是审美价值难免有所损失。针对苏轼诗词的美学特点,以等功能补偿原则为基础,对诗词语言美和意境美两个层面的美学损失进行补偿研究,揭示了苏轼诗词翻译过程中不同层面的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15.
由于汉英文化差异及词义差别,有些比喻在翻译到目的语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了保持原作的意境,在翻译比喻时,应根据具体情况,使用直译、代换、意译、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节译等译法,加以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16.
分析许渊冲唐诗英译的翻译策略,并从许译用字选词“神似”、发挥英语语法结构优势、中英语言文化竞赛创优的角度,分析总结许渊冲唐诗英译的艺术成就,旨在对翻译实践与教学带来指导意义,同时亦是对“中国人的诗还是由中国人译为佳”论点的支持及对许译唐诗艺术风格的高度赞赏。  相似文献   

17.
仿词作为一种频率较高的新词构成形式日益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仿词词汇理据是语言知识有效习得的重要基础,词汇的元认知知识是仿词刁得特征的主要基础,教师基于仿词理据分析的词汇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元认知学习策略,提高词汇知识水平和语言素养。  相似文献   

18.
新词语创造的方法、特点和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法、修辞、语音等层面看,新词语的创造方法主要有5种:语法造词法、修辞造词法、简称造词法、借音造词法和激活旧词法。新词新义的产生,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  相似文献   

19.
以丰富的葡萄酒名的汉译译例作为佐证,以接受美学为指导,从翻译归化的视角阐述了舶来词在汉语表达中所体现的独特意境。这些汉译技巧涵盖了以音译融合意义、以音译融合汉语语素的方法,并通过分析葡萄酒名的误译及应对策略,强调以归化翻译的方式起到传神达意的翻译效果。说明语言的运用需要尽可能接近读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这样才能使所要表达的内容生动,风格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