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个体人生命运中寻觅历史步履,从历史潮汐涌动中发现个体命运的受制与反拨,构成了陈应松小说耐人寻味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刘醒龙、陈应松两人有着共同的对山乡土地的眷恋之情,但他们有着迥异的个性:刘醒龙更多地显现出冷静、平和、质朴、宽厚……,陈应松则更多的显现出激情、浪漫、富有诗意……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通过对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的研究发现作家苦难叙述的三种表现形式,力求发掘苦难叙述在陈应松文学创作生涯中的地位及其独特的文学价值,探讨作家本人对苦难叙述的思索,并由此引发出对陈应松艺术生涯的一些疑问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五四前后,现代大学在社会动荡和文化转型中呈现出诸多芜杂气象。大学作为一个“有意味”的叙事空间,一开始便进入了现代作家的文学视野。以现代大学及其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的大学叙事小说,在新文学草创时期的各类题材中独树一帜。五四作家在描写大学人物、叙述大学经验时,一方面真实地反映了寒门学子的生活艰辛、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以及教授们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也生动地书写了校园内情投意合的友谊、青春萌动的爱情乃至惺惺相惜的同性恋情。新旧转型时期大学的艰窘现实和浪漫诗意,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因素,既肇因于民生多艰的社会现实,也不乏转型过程中的制度性原因。值得注意的是,传统传道、授业、解惑的正面“师者”形象,几乎缺席于启蒙文化语境下的大学叙事,而勤学、善思、正直的青年学生则更多地表征了现代大学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5.
“三农问题”是当今我们的党和政府都非常关注的一个深层的社会问题。我们的文艺作品也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当今农村的一些现状。青年作家陈应松的《望粮山》更是以极富张力的语言、生动朴实的人物、奇异诡秘的场景、历史画卷般的展现出当今农村中真实存在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瘠境况。令人震撼,让人痛惜,也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6.
神秘莫测的神农架,作为楚巫文化浸淫下的文学地理空间,既是自在的审美物象,又是寄寓作家思想情感、审美趣味的客观对应物。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综合运用了主题结构的悖谬化、故事情节的荒诞化、叙述视角的动物化、人物形象的扁平化等叙事策略,积极营造“间离效果”,有效地拓展了小说的叙述空间。而这种叙事方式产生的“陌生化”效应,铸就了“神农架系列小说”诗性、智性和神性糅合的独特韵致,实现了小说艺术性与社会性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以奇诡叙事的方式成功地介入了中国当下的生存境遇.他以神农架为叙事架构,从奇人和奇事中表达了令人震惊的社会内容,从梦魇和幻觉中叙写了弱者悲苦的人生况味,从诡象和异境里描叙了大千世界的荒诞景观,而所有这一切都隐含着他对当下现实的焦虑不安与对和谐生态的吁求.正是凭借这种独特的叙事艺术与对和谐生态吁求的人文底蕴,陈应松的"神农架系列"小说才获得了全新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8.
平江不肖生的武侠小说代表作《江湖奇侠传》与《近代侠义英雄传》自1923年开始连载于《红杂志》与《侦探世界》,分别由施济群和陆澹盦评点,二者的评点在民国武侠小说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它们均基于明清小说理论展开,施济群评点的重要价值在于为《江湖奇侠传》的传奇性提供辩护,其立场较为传统;陆澹盦在评点时,一方面强化对《近代侠义英雄传》的文本细读,另一方面则突显社会问题意识,就这一时代人们所关注的中西文化对比、武德修炼等话题展开讨论。二者的评点集成了清末民初的部分重要武侠小说观念,是1920年代中国武侠小说乃至通俗小说批评的范本。  相似文献   

9.
马克·吐温儿童小说艺术特色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三部儿童小说《汤姆·索耶历险记》、《王子与贫儿》、《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创作时间、内容、主题和人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比较 ,指出了这一时期马克·吐温在艺术创作和思想上的重大变化 :一方面 ,他在艺术创作上完全成熟 ;另一方面 ,他在思想上由热爱生活、乐观向上转而变得愤世嫉俗。  相似文献   

10.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作家,其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蕴涵丰富,思想深刻。本研究旨在从黑人传统文化和人物分析着手,运用现代主义、 存在主义、 异化理论和圣经学说解构与阐释小说主题及意义: “飞翔” ——黑人文化回归和传承。进而阐述黑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美国非裔少数族群生存的重要性和建构独立、 多元、 层次丰富的黑人文化的必要性,同时指出回归和超越的真正含义及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与小说的关系极为密切。汤显祖不仅借鉴了魏晋志怪、唐人传奇和明代话本的精华,来充实自己的戏曲创作,而且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使“四梦”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杰作。将小说改编成戏曲,本是元明剧作家普遍的作法,汤显祖则能在改编中出新意。对于小说创作,他也有独到的见解,形成了值得重视的小说理论。  相似文献   

12.
课程改革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政治”过程。从政治视角观之,多元权力推动改革并通过改革而实现;从文化视角观之,课程改革是多元教育观的竞相登场并相互角逐的过程;从经济视角看,课程改革是文化资本的再分配过程。课程改革是由具有特定教育价值观的权力主体所推动,围绕文化资本的重新分配,实现权力的再生产、知识的阶层化以及利益的再分配。课程改革是知识、权力和利益共生的过程。如果课程改革缺少制度来规约和调整其中的权力关系、价值关系以及利益关系,那么就会造成权力的压制、文化的霸权以及利益的失衡,这不利于课程改革的合理开展,因此课程改革需要走向制度化。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的新小说在法国文坛崛起,对小说表现形式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试验,给小说创作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新小说的创作实践,引发了对整个小说体裁创作规律的探讨,它在小说人物结构、叙述层次以及描写机制等问题的阐述,已经成为法国叙事学理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米歇尔·布托尔的代表作《变》,从叙事学的角度做出理论概括,将有利于对叙事学理论的理解和深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小说无论在作者还是传播方面都有其特色,万晴川教授的专著《命相·谶应·占卜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城,开拓了崭新的研究视野,对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小说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以及认识中国古代小说的民族特色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时,对当前反对封建迷信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30年代,散文随笔与现代小说发生了真正意义上的互渗融合,诞生了一批散文体小说超文本,其文体特征是叙事的“客观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三人称叙述方式和远聚焦叙述方式。具体而言,是由现代的“展示”取代了传统的“讲述”叙述方式,即往往取材于一种“极单纯渺小的事件”,以此暗示出“极复杂极重大的东西”,而由事件来暗示指的就是“客观化”地“展示”,复杂重大的东西指的就是由“第三人称”或“远聚焦”展示所达到的“认识”功能。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20年代小说作为中国新小说的开山之作,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促进了新小说风气的形成与规范的确立,成为新作家步入文坛创作必然要阅读的“范本”。尽管30年代的时代风气发生了转变,20年代小说在30年代仍保持着范本的地位和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力。这一结论对更深入地研究30年代小说的发展和变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宋时期出现了拟作汉魏旧题乐府的新高潮,历来评论均认为模拟太甚,艺术价值不高。其实,时人拟乐府的书写范式发生了转型,针对断裂的文学传统,除陆机外,还纳入汉晋乐府、汉大赋和古诗,甚至晋宋山水、行旅诗等“记忆、文本片段”,使之成为多层、重叠的“杂而不越”的复合行文结构,保证了文本在跨历史的共识中被阅读,使之在诗学重构中获得“新的生命”。此种新型拟乐府反映了当时士族乐府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成为主流文学样式。以鲍照为代表的庶族拟乐府努力贴近此种主流,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庶族本色,由此导致了士庶乐府之分流。此种拟作范式的转型、士庶乐府之分流的社会内在动力也无疑来源于当时的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18.
美国后“9·11”小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尤其表现为对“国家认同”这一公共领域中核心议题的批判性介入。作家们就国民身份强化、国族记忆建构以及国家身份选择等议题进行探讨,他们不仅捕捉超越种族、阶级、文化差异的共同体情感,表征不同族裔对于美国国民身份的认可,还倡导基于国族身份探寻理想自我。后“9·11”小说关于国家认同的多重阐释,对于多民族国家内部个人身份建构、族裔群体团结、国家意志强化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宋代小说并非只以书面形态存在,它还以说、唱、演诸曲艺表演形式存在与流行,与小说处于同一生态圈的说唱曲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小说的拓殖空间。通过对曲艺形态的"小说"的考察,可以看到一代小说的全面的存在方式,也更能看清宋代小说"历史的变迁"的趋势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沙崔》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科马克·麦卡锡的第四部长篇小说,也是作家最后一部南方题材小说,带有鲜明的自传色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运用叙述聚焦理论对这部小说进行相关的文本分析后可以发现,麦卡锡在这部小说中同时采用了外聚焦、内聚焦和零聚焦三种叙述聚焦方式.外聚焦叙述给小说阅读带来阐释的趣味,能够带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内聚焦帮助读者把握到主人公语言与行动之外更加隐秘的内心精神活动;零聚焦则通过全景式描绘给读者提供解读文本意蕴的丰富信息.三种叙述聚焦的交叉,是麦卡锡在《沙崔》这部作家生涯的承上启下之作中取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最大奥秘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