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道”思想是佛教的重要理论,它虽然是在中观派出现后才在佛教中占有更为显要的地位的,但其最初思想的形成却很早。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它的发展贯穿整个佛教史。此外,佛教“中道”思想的产生与印度其他思想流派(先于佛教或与佛教同时出现的派别)也有不少关系。大乘佛教的“中道”思想是在佛教早期“中道”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因此,搞清楚佛教早期的“中道”思想,对理解中观派等大乘佛教的核心理论,从总体上把握佛教的基本学说,有重要意义。一、与婆罗门教哲学的关联佛教在印度不是最古老的宗教派别。在它之…  相似文献   

2.
关于印度初期佛教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初期佛教,是全部佛教发展史的根,因此,初期佛教在佛教研究中地位之重要,不言自明。近十几年以来,我国在印度初期佛教的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不少令人瞩目的成绩。不过,仍有不少领域需要开拓;已经开拓的领域,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此前,笔者曾经对初期佛教起源问题提出过自己的一些观点,本文则拟对初期佛教研究中的其它若干问题提出一些想法,以求教于先进与同好。  相似文献   

3.
于光 《浙江学刊》2012,(1):14-20
江浙地区的佛教是中国佛教最发达的地区,也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中国佛教的调整与革新,也是从这一地区开始的。以上海为联络站,结集了江浙两地的佛教精英,江浙佛教联合会则是这些精英中的长老派聚集之所,它的成立不仅改变了整个江浙地区,包括上海的佛教力量格局,而且对后来的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至深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佛陀故乡的尼泊尔,从古迄今均与佛教有不解之缘。佛教在尼泊尔经历了荣枯兴衰的漫长岁月。尼泊尔曾是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联系的枢纽,也是佛教文献和梵文作品的宝库。对于佛教历史尤其是佛教在尼泊尔的历史,本文提供了不少宝贵资料和一些新颖的说法。  相似文献   

5.
因果观念是佛教所关注的重要理论问题 ,是佛教哲学的基本内容。佛教自产生时就对此问题提出了基本的看法。随着佛教的发展 ,后来的佛教思想家又对此问题提出新的见解 ,不断丰富这方面的思想 ,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观念。本文拟对佛教因果观念的形成、主要内容及发展的基本线索进行初步探讨。一、佛教因果观念的最初形态佛教的因果观念最初是在批判和吸收婆罗门教的有关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来说 ,佛教早期的因果观念主要体现在其缘起理论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中 ,缘起理论是针对婆罗门教的梵一元论提出的 ,因果报应的思想则是在吸收改造婆罗…  相似文献   

6.
汪增相 《学习与探索》2012,(10):148-153
现存南朝时期三部皇朝史对佛教极为关注,主要是东晋末年以来佛教日渐兴盛而在社会生活中影响增大使然,也是因为三书作者与佛教有很深的渊源。南朝专门佛教史籍撰述发达,主要与佛教兴盛有关,是佛教兴盛的产物:佛教兴盛不仅为专门佛教史籍撰述的发达准备了基本条件,而且使专门佛教史籍撰述的发达有了多方面的现实需要。南朝时期,世俗目录对佛教经典的著录发生了较大变化,这与佛教兴盛密切相关,是佛教兴盛、佛教社会影响不断增强的现实情况在世俗目录编撰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7.
经量部又称说转部(Saukantika),是部派佛教中产生最晚的学派。此派产生虽晚,但对以后佛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在大、小乘对立时期,它和毗婆娑论师同为小乘佛教的代表,而瑜伽行派(Yogacara)和中观派则为大乘佛教的代表,并合称为印度佛教的四宗。约在公元一世纪时,经量部从毗婆娑论师即说一切有部中分化出来。与说一切有部的重论不同,经量部则偏重于经。由于所重的典笈不同,所以两派的基本观点也不相同。经量部认为现在实有,过去、未来无体,这就和说一切有部完全不同。经量部的这一基本观点,是在接受大众部的影响与批判说一切有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之,可以说经量部是小乘内  相似文献   

8.
《学问》2010,(1)
辽代中后期佛教炽盛,不少画家以佛教文化内容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精美绝伦的壁画作品。已发现的辽代佛教题材壁画大致有四类,即墓室佛教题材壁画、棺椁小帐佛教题材壁画、寺庙佛教题材壁画与寺庙建筑构件佛教题材彩绘、佛塔宫室佛教题材壁画。辽代佛教题材壁画分布于契丹辽地各处,但出现在辽代前期的却极少,大多数创作于辽代中后期。辽代佛教题材壁画蕴含的佛教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诸如对备经备茶及诵经念佛活动、对佛教"供养"行为、对各类佛教人物形象以及对佛教文化其它内容均有真实描绘。辽代佛教题材壁画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既有承仿中原画院派工整、细腻之技法,也不乏草原画家简约、写实之风格,并且在壁画题材"人"与"物"的表现形式上,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本土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斯里兰卡是与印度隔海相望的岛国,是佛教向亚洲南部传播的第一站及中心地。自从公元前三世纪佛教传入斯里兰卡后,很快风靡这个岛国,建立了南传巴利语系佛教。印度一代又一代的虔诚僧侣渡海来到这个岛国,大批的佛教经典源源不断地被传入斯里兰卡。在那里产生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论著和注疏,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佛教僧人与学者。觉音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是南传佛教的最大注疏家,对发展上座部的佛教理论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两汉时期,随着中国丝绸之路的开通,使佛教经大夏 (阿富汗 )、安息 (伊朗 ),最后传入中国,并迅速在民间兴盛起来,经过从东汉到唐朝四百年的历史,佛教终于成为中国三大教之一。尽管佛教属于外来宗教,但在历史上很快便与中国文化相互渗透和融合,成为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殡葬文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它带来了一种新的死亡观念。佛教传入中国前,在传统的殡葬文化中,人们一直信仰的是灵魂不死,关心的是逝者的灵魂,但对逝者生活的世界及灵魂的归宿几…  相似文献   

11.
佛教哲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把研究它作为了解古代印度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印度,佛教并不是产生最早的宗教。先于佛教而产生的是婆罗门教,佛教则是释迦牟尼等人在婆罗门教文化的背景下创立的。佛教虽有着完全不同于婆罗门教思想的理论,但在其理论体系中亦有不少吸收借鉴婆罗门教思想的成分。因而,在探讨佛教理论体系中许多思想观念的形成时,就不能不追溯到印度早期婆罗门教哲学。  相似文献   

12.
陈志刚 《社会》2018,38(2):111-133
明代上川南地区毗邻乌思藏,是西番朝贡贸易的必经之地,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在这一地区并行不悖,汉藏社会由此得以整合。佛教在“善”与“义”方面调和儒家思想,僧人社会接触之广,地方适应方式之多,令儒家士大夫普遍接受佛教信仰和寺院生活,地方政府的庆贺礼仪也在佛教寺院中完成。佛教仪式帮助乡民解决“死亡”问题,地方大族依赖佛教仪式祭祀祖先、维系家族组织,通过捐献茶园田土供养寺庵僧人来树立地方权威。在明末清初动乱的武装自保中,佛教为地方社会的稳定与延续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早期佛教与叔本华人生哲学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在对世界的认识、实践方式和理想观上呈现出相同的悲观主义、禁欲主义和虚无主义的特征。然而,这些相同特征有程度上的差异。早期佛教倡导的是温和的悲观主义、中道的禁欲主义和含糊的虚无主义;叔本华鼓吹的则是绝望的悲观主义、苦行的禁欲主义和彻底的虚无主义。产生这些差异是由于释迦和叔本华各自代表的阶级与阶层不同,也是由于两者所阐述的学说性质不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上海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点作了论述。作者认为,上海佛教发展的特点是:古代上海佛教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不占重要地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近代上海佛教除了寺院经济、佛教信仰和佛教仪札有所变化,弘传佛教的中心已由寺院转向新兴的佛教团体外,上海佛教不仅处于全国佛教的领导地位和发展中心,而且在整理古代文化、培养佛学人才和举办慈善事业等方面都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龙树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理论的奠基人,约活动于公元二、三世纪。印度佛教产生于公元前六、五世纪。到公元前二、一世纪,大乘佛教开始萌芽。大乘佛教的产生与初期佛教的产生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初期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造的,理论比较体系化;而大乘的出现则是一种群众运动,其理论虽说从总体来看有其统一的特征,但内部毕竟比较杂乱,甚而相互矛盾。从公元前二、一世纪到公元二、三世纪的几百年间,大乘的学说不断发展,新的典籍不断出现,这时,内部的矛盾现象就更惹人注目,其典型代表就是宣扬“恶趣空”的方广派的出现。这种情况不利于大乘与当时势力依然雄厚的小乘各派的斗争,不利于大乘自身的发展。形势需要大乘对自己的学说进行全面的综理,使之进一步理论化、体系化。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浙江古代佛教学者几乎遍及中国所有的佛教学派和宗派,许多著名的佛教学者都属浙籍。他们对中国佛教宗派的开创与传承、佛教经典的翻译、注疏与创作、乃至整个中国佛教思想和文化的弘扬与发展,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促进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丰富中国古代文化和扩大中国佛教的国际影响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边际 《南亚研究》2003,(2):14-14
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 ,历来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著称。约从公元前八世纪起 ,傣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就开始在这片方圆近两万平方公里的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傣族在发展民族文化时 ,十分善于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据傣族文献记载 ,公元纪年初期 ,南传佛教上座部 (俗称小乘佛教 )经斯里兰卡、泰国和缅甸传入西双版纳。随后 ,佛教对于傣族人民的文化发展与精神信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实 ,在佛教传入之前 ,傣族就有了自己的原始字母。由此可见傣族是一个富于智慧与创造精神的民族。随着佛教传入 ,小乘佛…  相似文献   

18.
早在两汉之际 ,印度佛教就通过中亚细亚传入我国。在其初传时期 ,佛教在社会上势力极其微薄 ,士大夫不知有此事。直到东汉恒帝时 ,汉地的佛教信仰者也往往并立“黄老浮图之祠” ,将其视为神仙方术的一种。其本来面目 ,仍未显著。在晋人袁宏所著的《后汉记》中 ,还是把佛陀描述成一个“变化无力 ,无所不入”的神人 ,并用“清静”、“无为”等道家思想来解释佛教教主。魏晋之际的玄学家如稽康、阮籍、王弼、何晏 ,以及西晋其他重要思想家的文字及著作中 ,都尚未发现有受过佛教明显影响的迹象。可见 ,魏晋之世 ,无论中国人对佛教的了解还是佛教…  相似文献   

19.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10,(3):124-133
佛教与婆罗门教是印度古代的两大主要宗教派别。两教对宇宙万有或自然现象都有深入的观察和分析。佛教中的“五位说”和婆罗门教中的“句义论”展示了两教在这方面的基本理论。它们都被认为是达到其各自最高境界的重要智慧。这两种理论在分析事物或现象时有相同处,也有差别点。梳理和研究这些内容对于深入认识印度思想以至东方文化的特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是要信徒防非止恶,修习善行,完善道德,觉悟人生。藏传佛教"五戒"作为一切戒律的根本,在佛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某种意义上,以佛教"五戒"为根基的佛教戒律在几千年的传播中,对保持佛教庄严性,又应因地、因时而宜,以适应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社会和人生之需要,固对佛教的永存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重大的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主要以佛教"五戒"为基础浅谈藏传佛教的戒律对佛教自身的发展以及对提升社会的道德标准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