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洁的小说名篇都是有自叙传色彩的,其作品是自我的投入和真情的流露,但同时又超越了自我的局限,写出了更带普遍性、永恒性的精神层面。张洁注重对人物精神灵魂的刻画,擅长描摹人物的心理。张洁对人物灵魂的关注,承续了现代文学表现"人性"的传统,书写了知识分子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所承载的苦难和焦灼的心灵之路。张洁是个不断自我超越的作家,张洁的作品有求变的丰富性,又充满了争议性。  相似文献   

2.
张洁的小说注重对人物心理的刻画,这使张洁的小说一面指向生存的现实问题,一面指向精神世界的叩问.心理描写的恰当运用形成了张洁小说特有的心理化叙述风格,摇曳多姿的结构特点,水墨画和音乐抒情曲般的阅读效果,造就了张洁小说特有的人性内涵和精神深度.张洁的艺术选择与新时期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是受外国小说影响的结果,也是与她独特的精神个性相适应的.张洁以丰富的心理描写,让我们见证了生命书写的力量感.  相似文献   

3.
张洁是新时期一位重要作家.多年来,她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敏感和执着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理想人生和理想社会的顽强追求,在追求的道路上有曲折,有反复,也有变奏,但其基本精神始终未变.这是张洁的创作理想,也是张洁创作的总主题.  相似文献   

4.
张建伟 《齐鲁学刊》2012,(3):152-155
《无字》饱含了张洁的生命和感情,是其思想与艺术积累的一次总爆发。《无字》对于张洁创作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呈现为对其创作中的男神镜像的建构和解构。张洁创作中的男主人公由"男神"到魔鬼的蜕变是她内在矛盾冲突的多向呈现,这多向呈现可作为研究张洁思想性格变化的依据,她的思想性格的矛盾冲突又形成她文学创作的种种新面貌。  相似文献   

5.
张文娟 《齐鲁学刊》2004,(6):110-111
基于张洁一贯的女性主义立场,《无字》无疑是一部关于女人的历史性作品。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经过了执着呼唤理想真爱、寻求女性方舟庇护、揭开两性温情面纱、切号母亲历史的脉搏,张洁的作品是一个诠释两性以及人类不可回避的问题序列,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窥见张洁对文学和现实的二重世界进行探索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目前人们一般对张洁的“大”散文缺少关注,其实,这些“大”散文占了张洁散文创作的绝大部分,而且它们很鲜明地反映了张洁心灵深处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契合,那就是她的爱国主义精神、共产主义信念和乐观主义品质.这与她诚实、正直、进取的性格是分不开的.散文是最自由的、最真实的,并且“有一种人便有一种散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张洁的散文也反映了她自己的心曲.  相似文献   

7.
张洁创作了短、中、长几十篇爱情小说,但几乎所有爱情故事的过程或结局都很不理想.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张洁在创作中对理想爱情的追求都绕不过崇拜、尊重、可靠和呼应这四个关键词.在张洁的文本中,这四个关键词的基本阐释和基本关系是这样的:女性对男性的崇拜是前提;男性对女性的尊重和男性在女性面前必须可靠则是基础;而男女双方的相互应答是理想爱情的最后保证.  相似文献   

8.
张洁的小说表现的是一种“评价性的现实”,即在故事的叙述中,不时穿插着叙述者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这样一来,全知全能的外聚焦叙述与人物内聚焦叙事相结合就形成了特有的意义空间。张洁总是在同一个作品中写几个人物的故事,通过共同的主题形成多人物、多故事的拼盘组接结构。张洁较少注意故事情节的曲折性,而是注意在小说中自觉地设置一些有象征意味的事物或抽象的观念,将读者引向对问题的发现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张洁深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她的作品中留下了雨果、托尔斯泰、哈代等著名作家的印痕,但笔者认为:张洁更为重要的是受到了契诃夫的深刻影响,契诃夫的淡淡的哀愁、诗意的描写、辛辣的讽刺等等,在她的小说中都有鲜明的体现。本文试就契诃夫的《变色龙》和张洁的《条件尚未成熟》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0.
张洁执著于高尚完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而鄙弃被欲望渍染的肉体和灵魂。她的小说一方面表达了对理想、完美的爱情和人性的向望,一方面对"性"本身表示极端的厌恶和鄙视。从精神发生学层面上看,张洁的"厌性情结"源于三个方面:幼女成长的创伤记忆;成年婚恋中的男性伤害;个人深层意识中男权背景下的"贞洁文化"观念。"厌性情结"在正常的现实生活里是病态的,但在张洁的创作中,"厌性情结"获得了美学的升华,成为一个观照现代社会男女关系的独特思想维度。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与张爱玲是公认的海派文学的代表,但对于二者的相似与相异性,学术界、包括王安忆本人一直都无定论,存在颇多争议之处。论文在海派文学这个背景下,结合王安忆与张爱玲的具体作品和创作理论对二者进行比较,认为二者不同之处在于:面对现实的生活,张爱玲是典型的虚无主义的,王安忆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相同之处在于:对世俗生活的热爱、对普通人的关注和与政治的疏离。  相似文献   

12.
论张九龄贬谪洪州期间的心路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展东 《殷都学刊》2011,32(1):65-68
在盛唐前期,张九龄是时人所景仰的时哲和文宗,开元十五年,因张说罢相之事牵连,张九龄被贬为洪州都督。洪州期间,诗人心态较为复杂,郁闷消沉、牢落不平,自然可知;诗人也因此对仕途险恶有了更深切的感受;由于入世之深,理想受挫,他向往归田退隐与世外的人生境界,而其间浓郁的思乡之作,也饱含着诗人对家园美好的眷恋和归田退隐的思想。勤于王事,肃事报君,则是张九龄迁放中最为本质的一种心态。  相似文献   

13.
从日常生活叙事看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日常生活叙事角度,探讨了张爱玲小说的生活观。她看重日常生活,持独立、坦率的人生态度,并由此形成她的写实观: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张爱玲小说从金钱、欲望角度,将包括爱情在内的一切人间真情作了彻底的解构:抓住钱就抓住了幸福的金钱观,以金钱、名利铺底的情爱欲,不能帮助人们逃脱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张恨水小说文本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在以市民社会为读者群的小说创作中,通俗文学与新文学的对话:不同于新文学以知识分子及农民为主要表现对象,张恨水明确表示,其读者群是市民阶层,作品突显出了文学中的娱乐性与趣味性,作家始终自觉地让文学作品与大众站在同一阵线;在女性婚恋主题上经济与道德的对话,张恨水塑造的仍然是与时代俱进的女性,然而不同于新文学中强调女性“灵魂的提升”与对崇高生活的幢憬。张恨水注重描写在生存经济压力下的爱情,其笔下的女主人公始终处于选择与被选择的位置,着眼于市民社会中世俗的生存与爱欲的挣扎之中:人物活动空间的转化中,人物心理上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对话。张恨水小说文本所描绘的多数是大都市的图景,这些描述深深地打上了已经被都市化了的作者本人的精神烙印,而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徘徊无所归依,这正体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自己所来自的乡村无法摆脱的眷恋.而作者更为重点表现的是人物对城市的深沉的依赖和以城市作为自己最终归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的存在危机更多地体现为精神孤独、心理焦虑,理想与可能生活的紧张,无法确立对世界与自我的信仰等。以徐、苏青、张爱玲、无名氏为代表的海派市民小说作家,为我们铺陈的正是这样一幅充满欲望与理性冲突、现实与理想对立的世俗生活图景。小说通过对日常生活意义的揭示,以及存在自身无意义的克服,再现了个体精神性存在中蕴含的焦灼与困扰,包括都市漫游者的精神危机,情欲与理性的较量,爱与无爱的永恒对立。作家从心理世界的纵深处反身向外,揭示现代人所面临的伦理困境与超越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孝悌是"仁"的根本和基础。北宋思想家张载对"孝悌"思想作了重要发展:首先,把天地当作父母,把所有的人和万物都当作兄弟和朋友;其次,把孝悌由一种品德提升为一种精神修养。张载对传统孝悌思想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需要从孝悌开始,同时需要具备感恩和移情能力。  相似文献   

17.
王挺 《学术探索》2003,(7):64-66
以精神分析和历史主义为理论支点的“女性阅读”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 ,本文就试图以此对莎翁的名剧《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进行新的解读。得出的结论是 :在《特》剧中 ,爱情是描述的主要场景 ,社会、历史、人生却是它的底蕴与灵魂。莎士比亚从男权中心的文化观念出发 ,将文本中的爱情叙事在其功能上与政治叙事实现了重叠 ,将性与政治的本质性联系展露得清晰明白 ,并在无意中将女性对已建立并被遵守的严明的政治秩序的反叛和颠覆 ,渲泄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纯爱文学题材作品流行,并产生了"山楂树现象"。基于文化隐喻的两个层次分析山楂树的红色隐喻可以看出:小说及电影《山楂树之恋》还原了普通人的感情生活,其结局是一个悲剧性隐喻。山楂树的颜色转换,宣告着主人公爱情的必然死亡。"山楂树之恋"现象只是"想象"的一种爱情纯洁。今天的文学需要更多地直面普通人生存的艰辛,并趋向认同妥协的合理。小说以平淡叙事完成了对红色年代纯真爱情生活描述的超越;电影创作者以主题的转换和对小说内容的忠实重现,完成了对小说本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19.
陈志刚 《学术探索》2014,(8):104-109
本文讨论西晋文学的三个问题:一,西晋文学以"绮靡"为主潮,但也曾有明显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左思、刘琨对愤懑和灾难的抒写。二,不能简单地从西晋短暂安定繁荣的社会中去寻找"绮靡"文学观的形成原因,西晋"清议"的颓弛、玄学思潮的兴起和士人卑俗的人生旨趣等方面更重要。三,西晋文学大力吸收了前代文学的华美特征,同时遗落、摒弃了前代文学中"情"这一文学创作的核心要素,偏执地走向重精致、细腻、工巧等文学形式美的西晋式的华美。曹旭、王灃华二位先生认为:"自公元420年至唐开元、天宝时期,中国诗学基本上走的是西晋张华、陆机、潘岳、张协等人开辟的缘情绮靡、华美亮丽的道路",本文所论有与这种看法进行商榷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