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申 《学术界》2002,(1):139-146
《学术界》第六期作为重点文章 ,刊发陈明《学术研究的豆腐渣工程》(陈文 ,初发于互联网www .confucius2 0 0 0 .com) ,指责拙著《中国儒教史》是“豆腐渣工程” ,“学风败坏”的表现 ,“糜费国家大量资金”云云。拜读之后 ,笔者于当年1 1月 2 7日致书 (E -mail)《学术界》编辑部 ,希望通过《学术界》请陈对“学术研究的豆腐渣工程”给以界定 ,并附上笔者在互联网所发文章摘录。 1 2月 1 3日 ,《学术界》信 (E -mail)言 ,希望笔者能将材料缩为一文。由于儒教问题争论的激烈性质 ,陈文虽短 ,所提问题却一文难尽 ,…  相似文献   

2.
“美究竟是什么”最后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究竟是什么”最后谈常谢枫编者按:本刊九○年第六期、九三年第五期和九四年第六期,先后发表了常谢枫先生的三篇美学论文:《论美即对象的功利价值》、《美与用的同一性与分异性》和《冲破美学研究中的传统禁锢》。这三篇论文在吸取前人合理思想的基础上,以前人不合...  相似文献   

3.
刘节先生在今年《学术研究》第三期发表的文章《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提出了一些有关历史研究的根本性的问题。在我看来,刘节先生提出的一些意见,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确实成为问题”的。刘节先生的文章发表以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受到了一些报刊的批评,我看这也是理所当然的。刘节力图说明什么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  相似文献   

4.
我撰写的《剖析谈“三”色变、见“中”就批的原因》(原载《广西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同年第6期全文复印)发表之后,在学术界没有什么反应,我确实有点着急.十六个月后,朱宝信同志发表了题为《为什么不宣提“一分为三”?》的献疑文章(载《广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我读后由衷地感到高兴,不过还是有些想法和意见,需要提出来供宝信同志和学术界同仁参考.一、希望开展一场关于“一分为三”命题能否成立的学术争论1982年7月,我的拙作《“一分为三”新议》(《争鸣》1982年第3期)发表了,顿时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新华文摘》作了论文提要介绍,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全文复印,还有其他文摘报刊和各种资料都作了反映.半年后,林青山、李烈炎两同志发表了题为《“一分为三”是唯物辩证法的命题吗?》(《争鸣》1983年第1期)的商榷文章,指出:提出所谓“一分为三”的命题,不仅缺乏理论根据,而且也不符合事实,完全是从想象中推论出来的.一场关于“一分为三”命题能否成立的争论眼看就要开展起来.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争论并没有进行.尽管如此,但我还是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并且不断地发表该命题的文章,至今累计已有93篇、其间,有王旭东、王威廉、王征国、  相似文献   

5.
《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 2期合刊上发表了一篇属名文章:《运动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以下简称《不》文)。提出:“只有客观实在性和以一定形态存在的属性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我们认为这个命题有不妥之处,笔者提出几点不同看法。 要确定什么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首先必须搞清以何为判据。  相似文献   

6.
顾海兵 《学术界》2003,(3):133-134
说实话 ,为《学术界》百期生日提笔祝贺我是不够格的。首先 ,我是《学术界》的不合格读者。因为《学术界》出版百期 ,我认认真真阅读的不会超过 10期 ,而其中至少有 5期还是最近 1年中的。其次 ,我不是《学术界》的老作者、“大”作者。因为 ,我虽一直敬仰《学术界》 ,但似乎机遇总是与我擦肩而过 ,直到去年下半年 ,承该刊学术委员杨玉圣先生 ,一个我至今未曾见面的朋友之垂青 ,使我终得以在我认为高雅、高档的《学术界》第一次发表了我的《中国研究生教育制度 :批评与建设》一文 (2 0 0 2年第 3期 )。之后 ,又蒙翁飞副总编 ,又一个我未曾谋…  相似文献   

7.
1957年以来,周谷城先生发表了一系列的美学论文。从去年三月份开始,学术界环绕他的《艺术创作的历史地位》等文章,针对他所提出的“无差别的境界”、“使情成体”、“时代精神”等等哲学和美学观点,展开了批评和讨论;周先生也陆续作了答辩和反批评。目前,辗转的批评和反批评的学术争辩还在继续进行。据不完全的统计,截至今年七月底为止,包括周先生的论文在内,有关报刊共登载了三十多篇文章。为了有助于读者的了解和讨论的深入,现将讨论中的主要问题作一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钱荣贵 《学术界》2002,(1):147-153
中国的学术界似乎确实有点儿不大太平。近期拜读中国社科院蒋寅先生的大作《编辑职业化———当前学术刊物的病根》(刊《学术界》2 0 0 1年第 6期 ) ,总觉得有话要说。这倒不是因为笔者是编辑 ,而且还是蒋先生所说的“专职编辑” ,也不是因为自己是编辑 ,就应该站出来为编辑作些辩护 ,说点什么。蒋先生所说的病根也并非指编辑 ,而是指“编辑的职业化”。相反 ,我总觉得有些事情不辩不明 ,越辩越明。正如毛主席教导我们的 ,“学术争论 ,有比无好”。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路 ,也想来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不过 ,这多少还是有点儿冒昧 ,相信蒋先生这…  相似文献   

9.
学术批评应当署本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圣 《学术界》2001,(2):158-160
学术批评的开展和发展 ,是近年来最值得称道的学术新气象之一。历史学、语言学、哲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的不少专家学者相继发表了一批学术批评之作 ,其中不乏有重大学术价值、引起广泛社会反响的的名篇佳作 ,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好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 ,正在成为关系中国学术发展与创新、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的重要一环。不过 ,也并非没有可改进之处。比如 ,批评文章署名的问题 ,就值得讨论。具体地说 ,就是批评文章不署本名而署化名的问题。以广受看重的两篇史学批评文章为例 ,《中华读书报》(2 0 0 1年 1月 1 7日 )发表的《抄袭多多硬伤…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久前,读到两篇讨论价值概念和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概念的文章,一篇是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上张岱年先生所撰《论价值的层次》;另一篇是《哲学研究》1992年第7期上刊载王玉樑《客体主体化与价值的哲学本质》。两篇文章都对我有启发,也引发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1.
颜啥、袁昌隆二同志在《贵州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五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也谈韩非的“人口思想”》的文章,对我们于该刊同年第一期上发表的《韩非的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一文进行了批评。对此,我们表示欢迎;但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提出以下几点说明以为答复。第一、颜、袁二同志在文章的末尾写道:“不能把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条件下、而  相似文献   

12.
<正> 顷日,读了《广东社会科学》1986年第二期发表的辛朝毅同志《陈白沙哲学本体论的再认识》以及1987年第一期发表的章沛同志《必须正确评价陈白沙哲学思想》和刘焜炀同志《陈白沙是“唯物主义者”吗?》三文,有些感触,故撰此文以争呜之.陈白沙到底是个什么哲学家?章沛同志认为陈白沙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一些同志则持相反意见.我认为,陈白沙是一个从“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的唯心主义者,即从“道心分立”转化为“道心合一”的唯心主义者.他的这个转化是“研究得道”(即“收拾‘此’”)的动的功夫得来的,而不是“涵养得道”的静的功夫得来的.  相似文献   

13.
《学习与探索》2009年第3期发表了5篇文章,集中对新实践美学进行了分析和批评,涉及当代中国美学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必须认真对待。下面发表的这一组文章就是对于批评新实践美学的文章的反批评。我们希望,批评和反批评都应该充分地实事求是,摆事实讲道理,不能以意为之,以偏概全,攻击一点不及其余,更不能信口开河,不加论证,乱扣帽子。只有开展这样科学的批评和反批评才能促使不同学派同生共存,百家争鸣,促进学术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4.
邹玲 《云梦学刊》2010,31(3):99-101
近日拜读陈诚在2009年第3期《学习与探索》中发表的一篇名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如何中国化,兼评“新实践美学论”》的文章,笔者对其中陈先生批评“新实践美学论”的观点颇多异议。  相似文献   

15.
不争不“明”——读伍铁平《语言和文化评论集》周利娟伍铁平先生的《语言和文化评论集》(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以下简称《评论集》)为学术界开展批评带了个好头。学术批评本来是件好事,它有利于学术的发展和繁荣,可是“文革”以后,很少有人发表学术批...  相似文献   

16.
刘节先生在《学术研究》1963年第2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的文章。文章说:“阶级斗争的理论用之于当前政治是切实有效的,用以解释古代历史事件,是不是可以不要这样教条化机械化地利用起来呢?这确实成为问题。相反地,如果恰如共分地把历史事件的真相写对了,倒是其能够古为今用的。”  相似文献   

17.
胡作友 《学术界》2002,(3):145-151
《学术界》2 0 0 2年第一期发表了任东来教授的文章 ,文中指出《学术界》的办刊宗旨“弘扬人文精神 ,推动学术进步”一语的英译和很多的目录英译与文章英文摘要一样 ,不仅译得太直 ,而且不够准确。本文对《学术界》办刊宗旨一语的原译和任教授的译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指出了两种译文的得失 ,并提出了自己的译文。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物质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过年过节不再是为了吃好点儿穿新点儿。对物质的关注少了,开始注意精神的东西,过节的形式亦多样化。同时,人们也开始对“洋节”兴致盎然了,圣诞节便是一例。这本是个宗教节日,非信徒过圣诞节,也就是多个选择、多个热闹;商家大肆鼓噪,也只是图个卖点罢了。不是什么大事。然而,2006年圣诞节前夕网上出现了一篇题为《北大清华等10博士发倡议联名抵制圣诞节》的文章,号召对该节予以抵制。认为“圣诞节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很大的冲突”“圣诞节等西方价值文化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儒教文化来说是异端,…  相似文献   

19.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999年第 7,8,9期连载了我的文章《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新教材——— 1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 ,随后该刊 2 0 0 0年第 3期发表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署名任史识的回应文章《评黄安年先生〈评人教社〈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 )新教材〉一文———也谈“130例”质疑引发的思考》 ,〔 1〕 这两篇意见相左文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界已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讨论 ,〔 2〕受到了教育界、学术界同行的关注。笔者相信围绕教材编写评论的健康开展 ,对于积极改进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大力推动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努力促进学…  相似文献   

20.
广州的《学术研究》1989年第2期报道了姜建强同志的应用哲学即“无哲学”的观点。我即撰写了《“应用哲学”即“无哲学”吗?》一文与其商榷,发表在该刊1990年第1期上。拙文发表后,该刊在1990年第4期刊发了吴忠同志《“应用哲学”是哲学吗?》与我商榷。这两篇文章均在1991午《哲学年鉴》列目。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93年我才有幸拜读此文。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