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可乐餐厅     
□发哥︵台幽yōu默mò的de老lǎo师shī 一yī某mǒu数shù学xué老lǎo师shī算suàn式shì变biàn换huàn,在zài讲jiǎnɡtái上shànɡ袖xiù子zǐ一yì挽wǎn大dà声shēnɡ喝hè道dào:“同tónɡ学xuéen注zhù意yì!我wǒ要yào变biàn形xínɡ了le!”二èr一yì同tónɡ学xué在zài下xià面miàn闹nào,老lǎo师shī说shuō:你nǐ给ɡěi我wǒ站zhàn到dào黑hēi板bǎn上shànɡ去qù!!”——āo难nán度dù啊ā。三sān老lǎo师shī说shuō某mǒu某mǒu真zhēn聪cōnɡ明mínɡ,七qī窍q…  相似文献   

2.
1.移棋子有14颗棋子按(àn)下图(tú)所示(shì)摆(bǎi)放着。请你移(yí)动其中一颗棋子,使(shǐ)三角形每边上的棋子总数都是7颗。2.猜数谜下面算式(shì)中的图形各表示几?☆×□=10□×○=6○×!=12!×□=8☆=□=○=!=“智多星”出招~~  相似文献   

3.
湖北天门话有四个疑问代词:谁、那、n(?)ng.S(?)ngdi(s(?)ng)。“谁”的用法跟普通话一样,读音也差不多,没有什么可说的。“那”的读音和用法也跟普通话差不多,值得注意的是它和指示代词“那”在读音上的差别。大家知道,普通话的疑问代词“那”和指示代词“那”靠声调来区别。前者唸上声,后者唸去声。在天门话里,这两个代词的区别却在韵母上。前者唸nǎ,后者唸nuó。在这一点上,天门话显然不同于普通话。天门话把指示代词“那”唸成nu(?),虽然不合于普通话的标准音,但是从汉语音韵演变的历史来看,却是合乎规律的。指示代词“那”在广韵里属于上声哿韵,注云:“俗言那事。本音傩。”(广韵平声歌韵和去声箇韵也都有“那”字。歌韵的“那”是“何”、“都”、“于”、“尽”等意思,箇韵的“那”是语气词,都不是指示代词。)可见指示代词“那”本  相似文献   

4.
在有声调语言中,汉语里的“一”字变调是个很复杂的问题。以前,人们公认“连读变调说”,也就是“一”字在阴平、阳平、上声前读去声,在去声前读阳平。《中国语文》1979年第五期发表的《普通话一”字变调的读法》(以下简称“金文”)一文,明确地提出了”一” 字的“结构变调说”,即“一”字与量同组成数量结构时,“一”读变调。该文的发表,克服了多年以来只从语言自身寻找变调规律的局限性,对于人们进一步研究“-”字乃至整个变调问题都是很有启发的。  相似文献   

5.
人rén固ɡù有yǒu一yì死sǐ,或huò重zhònɡ于yú泰tài山shān,或huò轻qīnɡ于yú鸿hónɡ毛máo。——司sī马mǎ迁qiān《报bào任rèn安ān书shū》 注zhù解jiě:人rén总zǒnɡ是shì要yào死sǐ的de,但dàn死sǐ的de意yì义yì不bù同tónɡ,有yǒu的de比bǐ泰tài山shān还hái重zhònɡ要yào,而ér有yǒu的de却què比bǐ羽yǔ毛máo还hái要yào轻qīnɡ。汉hàn代dài大dà文wén学xué家jiā司sī马mǎ迁qiān,当dānɡ上shànɡ太tài史shǐ令lìnɡ时shí,开kāi始shǐ写x…  相似文献   

6.
普通话里翘舌音zh、ch、sh和平舌音z、c、s两套声母分得很清楚,而闽方言只有平舌音2,c、s,没有翘舌音zh、ch、sh,因此,福建人说普通话常把zh、ch、sh声母字读成z、c、s,如把“志(zhT)愿”读成“(z)(?)愿,把“木柴’(ch)(?)”读成“木材(c)(?)”,把诗(shT)人?读成“私(s)(?)人”等。 普通话中有大量的平翘舌音字。《新华字典》(1971年修订本)。所收8500字中,平翘舌音字就有1740字,约占20.5%,88年3月国家语委和国瘃教委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3500常用字)中,平翘舌音字就有843个,占总数24%。因此,如何辨别平翘舌音,对闽方言区的人来说,的确是一个难于解决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一些中学老师将初中语文一册《截肢和输血》的“折断”注音为“shé断”,强调不能读“zhé断”。误读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初中五册《孔乙己》“打折了腿”,书上注“折”为“shé”,这是诱发原因;一是《现代汉语词典》“折”字条,释音为“shé”,第一个义项为:断(多用于长条形的东西);树枝~了。这是老师们读“zhé断”为“shé断”的决断原因。  相似文献   

8.
《说文》无“其”,有“丌,下基也。”段注:“字亦作元,古多用为今渠之切之其;《墨子》书其字多作元,元与丌同也。”《说文》又有“丌,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从丌,丌亦声,读与记同。”段注:“《大雅》‘往■王舅’,假借为语辞也。《王风》‘彼其之子’笺云:‘其或作记,或作己,读音相似。’《郑风》笺云:‘忌,读为彼己之子之己。’《嵩高》传曰:‘远,己也’.笺申之曰:‘己,辞也,  相似文献   

9.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汇集各种词语的词典。它初步奠定了我国语文词典编纂的基础,基本形成了古代汉语近(同)义词词林的雏形。其编纂体例和训释体例,也对后世的汉语词典编纂史和文献语义产生过较大影响。本文所谈的是“连言为训”这种训释体例。 黄侃最先发现,“《诗经》中连言之字《尔雅》‘释言’‘释训’即以为释”(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黄焯编定《文字声韵训诂笔记》)。所称“连言”,是指古文献里特定语境中有联系的上下文。例如《诗经·大雅·江汉》:“肇敏戎公,用锡尔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一册知识短文《形声字》对“形声字”,下的定义是:“形声,就是一个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意义,叫做形旁;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叫做声旁。”接着写道:“懂得形声字的构造特点,对于防止写错别字也有帮助。比如‘粱’和‘梁’这两个字形体相近,又都念liáng,但它们的形旁不同。‘粱’是属于粮食一类,所以形旁是‘米’;‘梁’与木头有关,所以形旁是‘木’,知道了它们形旁的区别,就不会把‘高粱’写成‘高梁’了。”这段文字对于帮助学生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确实大有裨益。但以“粱”、“梁”作为形声字来举例,就有失周密、准确了。短文把“粱”“梁”作为形声字,分析了形旁,但对声旁没作具体说明,据之,学生会这样推断:既然是形声字,它们的结构特点自然是“由形旁和  相似文献   

11.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二册416页在解释“劝”字的词义时说: “鼓励、奖励。与‘惩’,‘沮’相对。庄子胠箧:‘虽有轩冤之赏弗能~。’左传成公二年:‘我戮之不祥。赦之,以~事君者。’又成公三年:‘所以惩不敬而~有功也。’又表示奋勉。论语为政:‘举善而教不能,则~。’引申作劝说(说明道理使人听从)的意思(后起义)。王维渭城曲:‘~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无故人。’注意在上古汉语里‘劝’字用于积极的鼓励,而不用于消极的劝阻。直到中古还是这样。杜甫遣兴:‘足以~元凶,①意思是说:这是以劝使哪些最大的恶人不再作坏事。在古代汉语中,‘劝’字后面不用否定词。”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上册“词义分  相似文献   

12.
一yì只zhī猫māo抓zhuā到dào了le一yì只zhī老lǎo鼠shǔ。猫māo喋dié喋dié不bù休xiū地de对duì老lǎo鼠shǔ说shuō它tā如rú何hé爱ài它tā,如rú何hé愿yuàn意yì和hé它tā做zuò朋pénɡ友yǒu。老lǎo鼠shǔ的de小xiǎo命mìnɡ攥zuàn在zài别bié人rén的de掌zhǎnɡ心xīn里lǐ,迫pò于yú无wú奈nài,老lǎo鼠shǔ只zhǐ好hǎo同tónɡ意yì和hé它tā一yì起qǐ住zhù在zài一yì所suǒ房fánɡ子zǐ里lǐ共ɡònɡ同tónɡ生shēnɡ活huó。猫māo说shuō:“我wǒ们men必bì需xū准zhǔn备bèi过ɡuò冬dōnɡ的de…  相似文献   

13.
说“■”     
“■”,《说文·■部》:“见雨而比息,从■、从雨,读若欷”.段玉裁注:“比,密也.密息者谓鼻息数速也.道途遇雨急行,则息必频喘矣.此字读若欷,正与齉为卧息、(?)为卧息、呬为息、(口尸)为呻,皆读虚器切同.各本‘比’作‘止’,《篇韵》同,或又作‘上’,似不若宋刊、叶抄二本作‘比’为长”.《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和日本出版的《大汉和辞典》皆引《说文》“见雨而比息”及段玉裁注.其实,“比”当是“止”字之讹,段注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4.
对语气词“呢”、“哩”的来源,吕叔湘先生和太田辰夫先生均作过考察。吕先生的意见是:“‘呢’即‘哩’之变形,而‘哩’又源于‘在裏’”,“此一语助词,当以‘在裏’为最完具之形式,唐人多单言‘在’,以‘在’概‘裏’;宋人多单言‘裏’,以‘裏’概‘在’,‘裏’字俗出多简作‘里’。本义既湮,遂更着‘口’。传世宋代话本,率已作‘哩’,或宋世已然,或后人改写,殆未易定。”按照吕先生意见,“呢”的来源大体如下所示:  相似文献   

15.
在郭锡良等人编著的《古代汉语》第一册词义分析举例(二)中,作者对“構”的分析中沿用了许慎以及朱骏声对“冓”的解释:“许慎说‘交积材也,象对交之形。’”“朱骏声解释为‘以木相架也’,并认为‘構’当为‘冓’的或体”(《古代汉语》第362页)。我认为这种解释是欠妥的。朱骏声的时代,甲骨文还没有被人们发现,那时人们对汉字研究的主要根据是许慎《说文解字》以及其中的9353个小篆(并有少量古文)。而许慎由于材料的局限,对字  相似文献   

16.
1983年第8期《文史知识》上,有人对《诗经·魏风·伐檀》第一章中“不素餐兮”提出了新的解释。云:“《毛传》说:‘素,空也’。空可以解作空乏,《论语·先进》孔子讲到颜回说‘其庶乎屡空’的那个‘空’字就作‘空乏’解,‘不素餐兮’就是‘不愁没有饭吃’。”显然,这是以误匡正,有必要辨说几句。  相似文献   

17.
形声字浅说     
何谓形声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清代文字学家段玉裁解释说:“‘以事为名’,为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二字以‘水’为名,譬其声为‘工’、‘可’,因取‘工’、‘可’而成其名。其别于指示、象形独体,形声合体。”这段话,既解释了什么是形声字又指出形声和指事字、象形字在结构上的区别。汉字是方块字,从其结构来看,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大类。独体字,是指只包含一个字素的字①;合体字,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字素构成的字。古人有所谓“独体为文,合  相似文献   

18.
新诗有用韵和不用韵之分,旧诗大都用韵,其中律诗绝句偶句只押平声韵;韵书也有新旧之别。《九道辙》是据现代普通话语音编著的改革新韵书。普通话虽无入声,而按音值,平(阴平、阳平)、仄(上声、去声)分明,作律绝依然适用。据调查,旧读入声常用字1313个,派入上声、去声的704个,入声字仍为仄声,派入平声的615个入声字(阴平159、阳平456)仅占《九道辙》全部常用韵字的12.5%,并且该韵书为每个旧读入声字右上角都嵌有小六号‘入’字以便识别。从总体看,在7696个常用韵字中,平声3909个,仄声3787个,平仄交替基本相当。而从押韵看,615个入声字派入平声,扩大了平声字群,也就扩大了押韵的领域范围,为今人写律诗绝句提供了方便。《九道辙》对写新旧诗、格律体都是一部新颖而实用的韵书。  相似文献   

19.
“快来看,小强变成小眼镜了!”小强近视了,戴着一副(fù)眼镜来上学,大家“哗(”huā)地围了上来。小刚抢过小强的眼镜左看右看,其他同学也都争着要看,一不小心“,啪”的一声,小眼镜掉在地上摔(shāi)碎(suì)了。小强看着破碎的镜片“,哇”地哭了起来。小刚非常后悔,也傻(shǎ)在一边没了主意。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班长去报告了老师,老师说“:还是请家长来商(shāng)量一下看怎么解决吧。”小强嚷(rǎng)着要小刚赔(péi),他爸爸说不用了,一副眼镜没多少钱,同学的友谊(yì)比眼镜更珍贵。小刚的爸爸说“:我们一起去给小强重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假”“借”“丐”三字所反映的变调构词情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历史考辨。其中:“假”字,原始词,义为从别人那里借东西,动词,上声;滋生词,义为让别人借东西,把东西借给别人,动词,去声。“借”字,原始词,义为从别人那里借东西,动词,短入(>入声);滋生词,义为让别人借东西,把东西借给别人,动词,长入(>去声)。“丐”字,原始词,义为向人乞求,动词,短入(>入声);滋生词,义为让乞求得到满足,施予,给予,动词,长入(>去声)。这三对词都属于使动构词,来自上古;后来口语中,“假”只保留了上声读法(今天去声的“假”跟滋生词的“假”词义不同,是不同的词);“借”只保留了去声读法,入声一读至晚宋元之际已消失:“丐”只保留了去声读法,入声一读至晚六朝中后期已读成了去声。 文中附带提及,“反训”一说是不可信的。一个词的词义可以反向引申,但这种反向引申在词义引申中发挥的作用不大;而词反向引中出来的新词,跟原来的词应属不同的词,同一词不可能兼有正反二义。“假”“借”“丐”的原始词和滋生词词义之间是非使动和使动的词义分别,不属反向引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