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洛特曼从文化符号学的视角出发,把电影文本看作是一个面向现实和观众开放的符号系统和交际系统.在洛特曼看来,电影的本质就是讲述故事,即电影具有叙事性,于是电影如何借助符号进行叙事遂成为洛特曼电影符号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洛特曼认为人类文化史上存在着话语和图像两种各自独立、互不相同的符号类型.为了完成电影的叙事性,就需要话语符号和图像符号相互配合、互相补充.  相似文献   

2.
进入新世纪以来,技术至上的美国电影愈加热衷于借助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来刺激观影者,但其电影叙事、主题关注、人物塑造等方面却呈现出由传统的技术崇拜向反技术崇拜的价值观转移。作为美国电影主要类型之一,灾难片在新世纪见证了“美国电影技术悖论”现象的发轫和粉墨登场。以《后天》和《2012》为例来审视电影“反技术”叙事,从技术地位在电影文本内外的嬗变、电影文本技术“能指”符号以及电影场面调度来揭橥美国灾难片中所蕴含的技术价值观,进一步对“美国电影技术悖论”现象加以界说和阐释。  相似文献   

3.
“国家形象”既是国家现实的表征,也是影像符号建构的结果,它具有功利性与可塑性双重特征.当国家形象遭遇现实挑战时,它更需在虚拟的艺术世界进行呈现、解释与想象性解决.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中具有明显症候性的美国电影进行文本阅读,分析出它们共同的特征,即在影像话语形式上用呈现与遮蔽的双重框架完成了对金融危机根源的解释以及想象性解决,在影像话语核心里用神话的一再征用完成了对金融危机中国家形象的修补与建构.  相似文献   

4.
陈林侠 《社会科学》2008,(5):129-136
任何叙事艺术都是建构一段虚拟的人生,必然涉及到生存的周遭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际关系)与内部世界(包括个体心灵与社会心理).强调叙事的类型电影不同于注重个人性的作者电影,就在于它面向大众虚构一种自身也没有经历过的人生,这就要求除了私人记忆、经验之外其他多种知识与人生阅历.国产类型电影内容苍白单调,叙事平淡无奇,这是编导们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与相关的知识积累的表现.我们说,故事过于简单,故事的"讲述"毫无意义;一味强调难度,讲述的"故事"也没有存在价值.类型电影叙事就像走在一条陌生与熟悉、简单与繁复的钢丝上,是一场叙事者与接受者的智慧较量.  相似文献   

5.
图像与文字的符号特性及其在叙事活动中的相互模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图像与文字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叙事媒介,它们具有不同的符号特性.由于相比图像而言,文字是强势符号,所以就出现了语词("诗歌")与图像("绘画")互仿时的"顺势"和"逆势"现象.而这种现象之所以存在,其实是与图像与文字的符号特性息息相关的:图像是处于纯粹符号与表意符号之间的一种特殊符号,它具有"再现"和"造型"的双重性质;而文字则是一种抽象度更高的表意符号,它在叙述或再现外在事件时可以不受"造型"因素的干扰.图像叙事与文字叙事间相互模仿的情况,既发生在内容层面,也发生在形式层面:图像叙事模仿文字叙事的情况,多发生在内容层面;而文字叙事模仿图像叙事的情况,多发生在形式层面.  相似文献   

6.
《东岳论丛》2017,(12):35-42
纵观美国反战电影的百年历史,它先后经历了由外而内、由暴露而反思、由民族而人类、由现实而哲理的发展历程。美国所经历的世界性大战,有光荣,也有错误,这为美国反战电影的兴起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内容;而其国家精神与民间反战运动,也为美国反战电影的发展注入了激情与活力。美国反战电影在历史发展与积淀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美国电影的反思精神与大国意识是相伴而生的。大国心态给美国反战电影带来了一种优越感,也带来了一种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地域文化为表达核心的地域文化类型电影,成为中国本土导演实现艺术表达转向的关键,电影的地域叙事美学也从“第五代”导演符码化的民族与乡土符号隐喻,发展为“第六代”导演倾向于长镜头纪实风格的微观地域原生态书写。尽管地域文化类型电影在与“好莱坞”等国际大片的票房竞争中尽显劣势,但随着“东方主义”语境在影视领域内的建构,本土电影浓厚的地域符号标志,一度成为西方学者眼中的“东方奇观”,得以在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斗争中实现突围,并尝试用地域与民族的话语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相似文献   

8.
美国西部土地立法与农业的资本主义化何黎萍美国是一个未经历过封建社会的移民国家,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它对西部的开发。美国政府的西部土地立法政策对推动西部土地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它迎来了大批移民西进垦荒,造就了无数自耕农。与此同时,也形成了...  相似文献   

9.
本文考察建国六十年中国电影文化的变迁.认为六十年中国电影文化发生了从模块位移到类型互渗的演变,具体地呈现出四个时段的更替:第一时段为北部电影模块年代(1949至1977),第二时段为西部电影模块年代(1978至1989),第三时段为类型片年代(1990至1999),第四时段为类型互渗年代(2000年至今).这体现了中国电影文化被纳入全球化语境的命运和主动选择.  相似文献   

10.
联邦政府的土地政策与美国西部开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尹秀芝 《北方论丛》2005,5(1):105-107
西部国有土地私有化是美国西部开发的基础和前提,也是美国联邦政府开发西部的主要手段.美国独立后,联邦政府通过了一系列土地法案,将西部土地收归国有,再通过出售和赠予等手段将这些土地转为私有.这种处理土地的方式对美国西部开发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美国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并加快了西部城市化的进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土地投机现象和"宅地法"问题等则需要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11.
由于电影艺术的特殊属性,无论从社会舆论角度,还是意识形态监控方面,都决定了电影审查的必要性。新中国成立初期,鉴于美国电影的社会影响,为了稳定社会秩序,人民政府对国民政府时期遗留下的大批美国电影进行了审查。对美国电影的审查,构成了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市场管控的重要内容,也折射出美国电影在华的命运变迁。尤其当时美国电影《社会中坚》在国内的宣传和公映,说明了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对电影审查和市场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它不仅体现了人民政府在规范市场、统一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方面的碰撞与交流。  相似文献   

12.
2010年以来的华语电影版图中,青春片所形成的银幕影响无法令人忽视,同时这批影片也呈现出了较为典型的类型电影特征.但是,如果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景观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青春片背后的叙事动力并非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青年文化动力,而是中国“80后”群体的现实焦虑与文化诉求.这不仅意味着近年来的青春片需要一个剥离出“青春电影”后独立的观察视角,而且意味着这一文化景观内的青春片恰恰是具有独特的时代特征,而只能向内繁衍却不可向外复制.随着2016年以来青春片的式微以及具有“青春终结”符号意义的文本出现,这种青春片的不可复制性特征也显得更为确凿.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部电影"从产生到发展的2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绝大部分的西部电影创作与同时期的文学创作形成了相互应和之势.由其改编而来的电影承载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冲撞,并在具体的改编中呈献出阶段性变化:对民族特色和西部原始风土人情的展示;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和社会问题的双重揭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省;以及超出文学改编的"新"西部电影的产业化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西部电影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电影是在西方社会完成了由贵族城堡文化向现代城市文化转换过程之后发展起来的,而中国电影则是在没有完成这样一个转换的过程之时在像上海这样的商业都会中发展起来的。在中国现代都会中,既没有一个完整而成熟的资产阶级,也没有一个完整而成熟的工人阶级,从中国古代一直延续至今的城市小市民的思想趣味和审美趣味始终是中国现当代城市文化的基础架构,这也严重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实际发展历程。西部电影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在那时,上山下乡的城市知青和农村的回乡知青既构成了新一代的电影导演群体和新一代的文学创作群体,也构成了中国当代电影的新一代接受群体,从而实现了中国电影从城市小市民文化视角向现当代农民文化视角的转移。这是一个中国农村文化和中国城市文化的结合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文化的结合部,不论从其思想内涵还是从其艺术内涵,中国的西部电影都表现出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中国的西部电影逐渐走向衰弱,但这种衰弱仍然是当代中国城市小市民文化泛滥的结果,并不体现中国电影艺术整体上的进步和发展,片面追求电影技术上的进步和票房经济价值导致了电影思想内涵和艺术内涵的空虚和苍白。认真总结中国西部电影的经验,继续坚持西部电影所开创的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道路,是中国电影重获新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与中国社会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是决定类型研究兴衰沉浮的关键因素,类型研究的变化与转向往往也是社会文化语境变迁的反映与折射.类型研究与社会发展的镜像关系导致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类型研究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从重实用、重实践走向学术化、专业化;从注重社会教育功能走向关注娱乐功能;从学习西方的类型理论走向研究民族类型电影.中国电影的类型研究未来可能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包括:第一,目前制约我国类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是本土类型理论的缺失;第二,如何实现西方类型理论的中国化;第三,中国的类型研究应关注一些世界类型研究中的共同问题,应该具有一种全球化的视野,将中国的类型研究作为世界类型研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另类电影、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和主旋律电影等中国电影的主要类型走向各异,形成此消彼长的态势,独立电影和商业电影成为其中发展较快的类型.中国独立电影的快速发展有其历史契机与特殊语境.跨国文化资本运作下产生的中国独立电影,其"独立性"是相对的.包括民间资本在内的各种资本通过多种渠道进入中国独立电影的制作,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正日益影响独立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向.底层视角将继续成为独立纪录片的重要特征,并可能产生新的流向.中国电影消费的特殊情境形成了盗版消费现象;盗版消费既涉及到法律道德问题、消费习惯问题,还涉及到全球影像工业的一体化对国内价格的影响问题,它已成为海内外关于中国电影产业化的重要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7.
穿越电影早于穿越电视存在并建构起一套类型模式,它包含着当下观众对于自我价值的错位肯定、逃遁现实的心理状态和浪漫主义的精神追求,符合当下观众的审美心理,这是穿越电影类型建构的心理机制;同时,穿越电影类型建构的文化逻辑与电影的生产、消费以及影响消费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是当前消费文化与电影工业的本质需求,是现代性束缚的心理释放,是解构主义与游戏美学的文化狂欢。  相似文献   

18.
试论数字特效影像的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特效已成为电影中的重要元素,它丰富了电影的形式美学与叙事策略.数字特效影像不仅没有消解电影艺术的"真实性",而且将电影的"假定性"延伸到了人类的情感空间,许多使用数字特技制作出来的镜头,其美学向度,均指向人类潜意识的深层情感.数字特效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包括:满足影片潜意识情感诉求的美学特征、基于创新的叙事功能化特征、超越影像内容的符号性特征、烘托影像主题的人文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文本的边界,指出有大量伴随文本会进入符号文本,实际上一旦离开文学范围,进入多媒介符号文本的讨论,文本的边界就变动不居:某些成分散在四周,也有不少成分成为文本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建议把这种现象称为“全文本”.而文本的边界划定,直接影响隐含作者的产生:不仅是小说和电影可以有隐含作者,所有的符号文本,普遍都有一个隐含作者体现其意义与价值观.  相似文献   

20.
媒介是由传播介质、特定符号和特定内容组成的,这三种元素的变革导致了媒介的各种表现形式的创新。剧照漫画小说作为一种特殊叙事形式,发端于电影小说和连环漫画,但其介质、内容和符号具有独特性,具体表现在内容创作、照片制作和页面设计上。剧照漫画小说的集体阅读和读者参与也是它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