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人是一个巫风浓郁的民族,巴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根据民族、地域、物产等特点,创造了丰富的占卜文化,占卜用域广泛,涉及到城建、祈雨、制盐、丧葬等诸多领域。研究巴人占卜的用域对于我们深入认识巴人的占卜文化、信仰文化及与其它文化的交融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敦煌藏文ch.9.Ⅱ.68号"金钱神课判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的是一份收藏于大英图书馆印度事务部的古藏文文书.该文书系用铜钱"文"和"曼"占卜的金钱神课判词.文书内容除了占卜词中常有的"仇敌会来否?出行人归否?有魔难否?病人能愈否?诉讼能胜否?行商赢利否?婚姻顺利否?"等内容之外,在开头和结尾处,标榜此卦词为神子孔子所书,由神圣李三郎定夺而成.这在其他占卜文书中从未出现过.此外,还对其他十一份占卜文书的占卜工具、占卜方法、卜辞内容的异同等做了分类介绍;对卜辞中出现的"投毒"、"土葬"等习俗也做了简单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殷虚卜辞命辞性质如何,近年来颇有争议。传世文献关于占卜与祷祝的记述,对于正确理解殷虚卜辞不无助益。本文通过对传世文献所载占卜与祷祝实例的分析,论证占卜之目的在于决疑,祷祝才是为了表达某种愿望,二者有本质区别;卜辞的命辞一般当为问句,若为对贞卜辞,当是正反设问,祷祝的祷书则为陈述句或祈使句。将占卜与祷祝混为一谈或模湖其界限,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
镜听是我国古代极为盛行的一种占卜方法,它起源于王莽柄政时期或东汉时期,盛行于唐宋,式微于明清。镜听占卜的民俗基础是镜崇拜和深入民众心理的谶语。镜听占卜在古代是很重要的一种民俗生活,在今天的民俗信仰、民俗事象中仍可见到它的痕迹,因此,对镜听占卜作历时考察和民俗考察,对于研究今天的民俗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在楚国的神话与宗教中,人和神分别处在两个隔离的世界,人和神的沟通是由巫觋来完成的。沟通人神是楚国巫觋最基本的职能。楚国巫觋是怎样沟通人神,怎样与神灵打交道的呢?目前楚学界流行的观点是:巫觋与神灵打交道的手段有两种,一是祭祀,二是占卜。祭祀是通过向神灵献祭的方式取悦神灵,从而达到与神灵沟通的目的;占卜的神力来源于占卜所使用的工具,这些工  相似文献   

6.
《左传》中记载了很多当时的占卜和预言。本文认为,《左传》的作者记载这些预言,本意是渲染预言者的高明和占卜的灵验,因此作者实际上是看到了这些预言和占卜的实际结果。《左传》应该成书于发生这些实际结果之后,而《左传》中几个没有应验的预言,则是因为作者没有看到这些预言的实际结果。这样,便可根据书中的预言、占卜的验与不验来大致判断《左传》的成书年代。  相似文献   

7.
王家台秦简《归藏》是一部筮占书籍,书中有一些卦名与《周易》中的卦名相同或相近,占卜结果却截然相反。通过对比发现,两部筮占书籍在各自成书时人们的占卜动机、占卜目的存在着较大差异。《周易》成书应晚于《归藏》,是较《归藏》更加高级、更为实用的一部占卜书。秦简《归藏》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先秦筮占书籍的源流与易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最直接可靠的资料,书中记载的许多神话故事、传说时期以及三代的传闻、历史故事,为我们订正其他传世典籍、梳理某些故事的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8.
卜辞是一种占卜用的言辞。 占卜活动,是一定的宗教形态的表现形式之一。通过一定的文字符号体系把这一活动的内容记载下来,便成为“卜辞”。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形式的卜辞;《周易》是西周早期的产物,《易林》是汉代的作品,《开元占经》则是唐代使用的东西。所有的卜辞,都是各个历史时期统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类文化现象的一种,占卜术存在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之中。它是人类在自然界和社会的诸种压力下,感到软弱无力,对自身的遭遇或某一行为的后果难以把握,心中迷惘不安,希冀求得某种启示,以达到决疑断惑,消灾趋福心理作用下的产物。就其性质而言,占卜术属于相对宗教说来要简单粗陋的迷信。占卜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可谓源远流长,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只消翻检一下自《汉书·艺文志》以来的历代图书目录,我们即可看到占卜术在其中占有一个不小的比例。这些庞杂的占卜术,古人把它们统称为“术数”。术数并不  相似文献   

10.
红河彝族尼苏人占卜述略龙倮贵红河彝族尼苏人(以下简称“红河尼苏人”)为山地民族,社会生产以从事农耕为主。由于社会历史、特殊的地理环境及经济、文化方面的诸多原因,皆笃信属于原始巫术文化之一的占卜。红河尼苏人每举动一事,都必须请毕摩或“锁宰”(巫婆)或掌...  相似文献   

11.
以九店《日书》抄录的各条占辞为主,与除睡虎地和放马滩以外再加上秦统一后的周家台秦简和西汉景帝期的孔家坡汉简等各篇《日书》进行比较分析,研讨楚、秦两地使用占卜的关系、占卜与地域性的问题等。认为:(1)九店《日书》全十三篇之中确实流传到西汉时代的占卜只有“往亡”一篇而已。 (2)九店“裁衣”前一半(简94)部分继承到睡虎地“衣”篇而没流传到西汉时代,但后一半的忌日(简95)流传情况不一样。(3)九店“占出入盗疾”是由在战国楚单独流行的四种占辞组成的占卜,秦统一后同一系统占卜或部分占辞仍然在楚故地流传一时。  相似文献   

12.
尽管古代地中海地区的占卜习俗研究比其他地方已经拓展了许多空间,但还缺乏"新世界"的视界,比如希腊、罗马、亚述和中国对占卜术所作的贡献。中国关于占卜的文献记载极为丰富,可以为占卜比较研究提供一些等值的证据,这是极有可能的,而且将这些证据极富意义地并置起来,又可以避免现行的为比较而比较的神谕研究现实。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的栏目主题是“神话历史”,共刊发4篇文章。Lisa Raphals著,胡建升、周黎译的《古代占卜比较研究的中国视野》谈了占卜的分类,对20世纪希腊的占卜、古典文学和社会科学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占卜理论的中国视野,由对中国和希腊材料的比较进而对人文进行了讨论。林炳僖《韩国神话历史初探》认为,神话与历史并非相互对立,而是不断互补转化。  相似文献   

14.
前兆信仰的现代反思─—耳鸣目润及其他宋开玉占卜是一种文化活动,在人类混沌初开之时就已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它是先民们在自然界和社会的诸种压力下,对自身遭遇或某一行为的后果难以把握时,为求得某种启示以决疑断惑、趋吉避凶而采取的一种行为。占卜以兆象预测未来...  相似文献   

15.
《尚书·金縢》中提到的"穆卜"是周初一种特殊的占卜方式。这种占卜成王以后便不再进行。它的具体内涵虽已不可确考,但仍可根据《金縢》推断其大致情况。清华简《金縢》的文本虽然与传世本有所不同,但在此问题上不能提供反证,反而说明战国时人已不理解"穆卜"的确切含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中的神秘主义,包括表层的巫术、魔法性质的东西和占卜术等,以及深层次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前者在中国的神秘文化中带有工具的性质,而后者则是中国神秘文化的内核.神秘主义中存在着许多迷信,如历代的谶纬、巫蛊、八卦占卜、四柱算命、测字术、占星术、相面术、风水术中的不少内容,都是迷信,都应该加以批判和清除.但是在中国传统的术数之中,也蕴藏着一些科学的成分,它们是先民们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代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经验及其规律的总结,并非全然是迷信.  相似文献   

17.
谈到<易经>,大部分人想到的是占卜算卦.诚然,<易经>在古代确实是一部占卜用书.<易经>是周代筮官根据历代留存下来的筮辞编辑而成.但意义远非如此,大部分学者认为<易经>受到荀子和韩非子的思想影响并融合道家精神.试图将<易经>智慧与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美学思想的深层关联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甲骨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性”的显学,是探讨华夏古代文明和传统文化渊源的前沿窗口。三千年前殷商王都甲骨占卜实物的出土,给人们提供了再探古代甲骨卜法之奥秘的机会,进而拉开了寻找甲骨占卜之原始的序幕。从殷虚甲骨文的发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这段历史时期,对甲骨占卜的研究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研究面还比较窄。但董作宾、胡厚宣等先生的成果值得重视。建国后到21世纪初,随着考古发掘的开展以及多角度研究的深入,甲骨占卜研究呈现出了新的生机,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对整个甲骨学研究来说,甲骨占卜研究仍是一个较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19.
在殷墟晚期祭祖卜辞中,"口"(祊)字习作商王施祭的处所名.一套完整的祊祭卜辞在占卜程序上大致包括两个层面的占卜主题第一主题首先是选用祭牲品种(牢、牢又一牛、羊等)及数量,第二个主题是选择祭牲的毛色.枋祭卜辞的占卜日绝大多数是在先王日名的前一天.本文对枋祭卜辞的辞式和选牲占卜的性质进行了总结,并将6组枋祭甲骨进行了缀合.  相似文献   

20.
唐宋之际,诸多民族汇集交融于敦煌河西地区,多方政治势力交织,地域政治主导权或丝路经济控制权在粟特、吐蕃、回鹘、汉族等民族中交替或并存,为这一时期敦煌民族交融和文化互鉴奠定了基础,影响到了河陇地区,乃至西北社会文化的变迁与重构。吐蕃长期占领河陇西域地区,敦煌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大量内容涉及吐蕃日常社会生活,自殷商时期就已存在的占卜习俗,成为唐宋时期河西,乃至丝绸之路诸民族文化互鉴的媒介。敦煌文献IOL Tib J 740(Ch.9.Ⅱ.19)号占卜文本内容比较完整,是吐蕃占卜文献中最具典型性的文书之一,内容涉及占卜财运、婚姻、子息、权势、家产、经商、诉讼、军功等诸多方面,是河西社会各阶层民众生存状态的真实体现,表达了各阶层民众为争夺生存时空权的努力与欲望,也推动了河西地区民族间的交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