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善恶评价的标准与社会进步的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恶评价的标准是判断道德行为或观念善恶的标准。社会进步的标准则既包含物的尺度,又包含人的尺度,不仅包含物质文明的进步也包含精神文明的进步。因此,善恶评价的标准与社会进步的标准并不存在二律背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我们并不否认物质进步与道德进步之间的分离,但这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2.
侯衍社 《学术界》2003,3(4):178-183
社会进步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社会进步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社会进步道路的复杂多样性 ,社会各个领域进步的不协调性 ,社会进步代价的不可避免性等方面。要正确看待社会进步的复杂性 ,既要反对历史悲观主义 ,也要反对盲目的历史乐观主义  相似文献   

3.
社会进步是人们在各个领域中长期活动的自然结果。人们总希望社会进步是一个直线向上发展的过程,但往往事与愿违。实际上,社会进步是一个曲折的过程。这就源于人类自身的局限性,首先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其次是人类的各种行为的局限性。正是由于人类在认识和行为上的这些局限性,便造成了人类的社会理想与实际的深刻矛盾。每一代人都在这种矛盾中挣扎而不自觉。推动社会进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此,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负有责任,而政府则有更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考察社会认同研究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中的流动,揭示认同问题在现代性条件下的逐渐凸显。认同问题从最初的哲学层面上的思辨思考,进展到社会心理学层面对个体心理状态、以及群体心理的描绘与解释,再到社会学层面对社会精神状态的衡量与判断,是一个递进深入的过程,也表明现代社会在日益分化的同时对意义共同性的需求。如今,在中国社会快速转型之时,传统文化同样面临着社会认同的重构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度文明的精神生活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人逐渐学会一种使人真正成为人的生活方式,这便是休闲。休闲是人类文明发展和“以人为本”的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文化遗产保护可以唤醒人们的文化意识,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自豪感,并且使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自然状态存在的农村和牧区的人们通过文化保护而提高社会参与意识。文化遗产保护需要分别精华与糟粕,社会应该是不断进步的,惟有精华才值得保护。以为越古远越值钱、越稀少越值钱的遗产价值观是不足取的;以文化发展后杂糅的形态或纯粹模仿的形态来作为重点保护对象的倾向,是不符合遗产保护精神的。文化遗产保护既要改造它所存在的不合理的社会生态环境,又要促使这些文化事象在保留自己的特质和精华的同时,也改变自己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青年网民的社会认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认同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逐渐建构的,网络社会的崛起为青年网民的社会认同提供了新的社会认同情境。网络时代青年认同表现出新的特点,即自我认同的双重叠合、群体认同的随意性、社会认同的兼容与冲突。青年网民在网络空间的多元认同建构机制是基于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比较,是基于现实社会的生活经历,是基于网络社区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8.
风险社会中的价值认同困境主要表现在价值目标的缺失、行为失范以及“有组织地不负责任”等方面。导致价值认同困境的原因,在于风险社会本身的不确定性、复杂性以及人们的“自我保护”等。风险社会不必然带来价值认同的崩溃,仍然存在价值认同的需要和构建价值认同的可能,这也为我们提供了重新修正和完善价值体系的机会。  相似文献   

9.
明朝是发育比较完整的朝代,有一个主要通过社会内部的变化从凋敝走向繁荣但最终不得不衰亡的过程。明朝建立之后,经过太祖的"重典"治理,经历了成祖的"靖难",又经过短暂的"仁宣之治",国家进入正常的发展轨道。到明朝建国100年前后,逐渐进入到多元化社会。但是,随着多元化社会的继续演进,问题也随之产生。社会的多元化侵蚀着传统道德的底线,腐败痼疾开始持续侵蚀着明代官场并愈演愈烈。社会的多元化推动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国家的舆论引导机制难以建立,政府的影响力日渐消退。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冲击了单一的农业经济,而政府的政策既阻碍了民间外贸的发展、隔绝了官方与海外的联系,也没有能够及时地由几乎单一的农业税转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多种税收并举,从而切断可能得到的财源,国家财政陷入困境。决策者的地域构成和民族构成,使得明朝难以制定出保护、发展海外贸易、边境贸易乃至境内工商业发展的国家财政政策,也无法制定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对非农业地区、对边疆地区海疆地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保护政策。这样,当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为争得更多的政治、经济份额欢欣鼓舞时,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却在悄然改变国家的最终命运。东北的女真—满族政权、西北的农民起义,夹击着明朝早已缺乏应对大规模战争能力的军事力量,明朝的灭亡也就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0.
论科学在道德进步中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和道德是人类社会的两种历史现象。它们不仅表现为知识形态,而且还表现为活动过程。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人类道德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从而使社会得以有效地实现自我调节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它的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增强,并发生新的变化。层出不穷的新理论和新成果对社会道德的进步也能发挥其有效的功能,成为影响道德进步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进步     
在 1 9世纪以前 ,进步、发展、进化等概念之间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区别。由于达尔文以自然选择为主旨的进化论对物种形成过程的生物学解释 ,以及以孔德、斯宾塞及其信徒的进步概念为基础的社会学思想的强大影响 ,从而使进化和发展各自具有了合法性 ,并几乎笼罩了他们的那个时代。例如 ,孔德认为 ,发展就是进步 ,这是生物赋予历史的基本规律 :“就其实质而言 ,发展这一术语对于直接确定人类究竟在什么地方实现真正的至善有着难以估量的好处。”① 而当时的启蒙运动在冲破基督教的精神禁锢的同时 ,也为社会赋予了一种新的信念 ,即进步主义…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依靠力量不应该是任何单一主体,而只能是由政府、企业、公众和环境非政府组织(ENGOs)良性互动、优势互补所形成的社会合力。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作用,保障公众和ENGOs合法有序参与,是形成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合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论当代中国的平等与社会公正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炜光 《中州学刊》2003,15(3):10-17
平等与社会公正 ,是评判改革成功与否的阿基米德支点 ,也是评价我国现代化成就的出发点。本文对国内有关平等与社会公正问题的讨论作了一定的评判 ,提出了寻求经济发展、平等与社会公正之间的一致性和动态平衡关系的核心观点。作者认为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公正经济 ,一个政府如果不能为自己的公民寻求平等与社会公正 ,将永远无法使自己的国家获得真正的繁荣 ,也不可能获得长治久安。我国应尽快把平等与社会公正问题纳入高层决策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全球的社会发展呈现出社会活动节奏加速倍增化,社会活动方式信息一体化,社会活动性质利害两重化,社会活动群体全球协同化四个大的发展趋势.而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展开的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结构转型,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从匮乏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从计划经济社会转向市场经济社会.  相似文献   

15.
当代社会变革与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变革是社会自身发展完善的本质要求。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众传媒的急剧变革,对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适应环境和时代的变化,现代社会变革呼唤着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有效治理。跳出时下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微观情结,从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政治文化、传媒等宏观方面探讨社会变革中我国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的治理机制,有利于推进我国少数民族政治社会化进程,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及其相互关系不能完全概括马克思关于社会结构的思想。研读马克思的著作可以发现,他划分了社会资源构成及其配置、社会分层结构、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的文化观念结构四个方面,也区分了社会存在的基础性领域、主导性领域和附属性领域。马克思正是抓住了社会存在的主导性领域而揭示了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理论层面上的创新与进步作了阐述,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是对马克思未来和谐社会设想的突破,同时也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现代化架构的突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丰富和提升。作者还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概念:富裕、公平与永续发展进行了论述。文章最后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的几重关系。  相似文献   

18.
如何科学认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是一重大理论问题。张海鹏先生的文章在这一领域有重大突破。张先生提出的中国近代社会发展沉沦的“谷底说”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在此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思考 ,并就张先生中国近代社会沉沦谷底在 2 0世纪头 2 0年的说法提出不同意见 ,认为中国近代社会沉沦的谷底在 19世纪 2 0世纪之交。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轨迹作了较为形象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文学的女性叙事,从其一开始便“听将令”而盲从于男权话语的思想启蒙:它先是追求婚恋自由,接下来主张职业女性,再后来又倡导革命女性.新女性形象几乎完全是按照男权意志的主观想象,去随意调整自己必须去承担的社会角色,最终都只是以消泯自身性别的“解放”要求,去无条件地臣服于男权话语的政治诉求.因此,中国现代文学的女性叙事,虽然反映了女性解放的心灵呐喊,同时也揭示了她们自觉皈依的思想矛盾,这种奇特现象无疑寓意着众多耐人寻味的复杂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