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描述了<石秀>中人物心理流程,分析其变态人格的形成原因,论述了施蛰存心理小说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将军的头》和《石秀》是三十年代海派著名作家施蛰存的代表性历史题材小说,在某种程度上,它们也正是对弗洛伊德人格分析理论的施蛰存式书写,为此,将在弗洛伊德自我、本我、超我这一人格分析理论的统摄下,细致研析文本,从而挖掘出施蛰存对以花将军、石秀所代表的历史人物进行神性化去蔽的初衷,实现其还原生命和欲望以真实存在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明中国现代文学中日记何以成为小说,日记体小说艺术价值形成具有怎样的机制。从叙事学角度,以施蛰存日记体小说《上元灯》为例进行文本分析,结论认为:日记成为小说的关键在于自我内心叙述话语的形成,日记体小说艺术在阅读中是通过“离间效果”让读者获得审美愉悦的。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小说的现代性叙事结构、心理暗示性的叙述话语、传统文学因素的留存三方面出发,阐述小说<石秀>在挖掘了一种现代性意味的心理--被压抑的性心理的同时,也实现了文本对西方现代文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因子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爵士乐》是托妮·莫里森的第六部长篇小说,是标志她的作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的里程碑。本文借用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分析,进而分析《爵士乐》的文本结构。  相似文献   

6.
弗洛伊德于20世纪初所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不仅深深的影响着西方的许多作家,同时也被东方的文人所接受,但处于东西方不同文化氛围中的茨威格和施蛰存却在各自的创作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一位直率显露,一位朦胧雅丽.然而,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小说中对人的潜意识的展示却是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潜意识分析角度分析了张爱玲小说呈现的或深或浅的精神分析色调,并以《留情》为例,指出张爱玲从一个全新角度体验人生,透视社会,并将精神分析手法在作品中加以借鉴和运用,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经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尤金·奥尼尔剧本Recklessness的三个机器译本和一个人工译本为语料,从人机翻译及三种机器翻译之间两个层面展开对比。对词汇短语、句子、语篇层次的异同进行定量分析,从翻译的准确性、译文与原文语言风格和文体特征的一致性角度进行定性分析。分析三种软件在文学翻译中的差别及各自特点,为文学文本选择机器翻译提供参考,为机器翻译的改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在<金锁记>中着力刻划了一个在现代文学史上争议颇多的人物形象--曹七巧.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的笔触,描述了七巧的可怜可恨.本文力求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还原七巧心理变态的深层原因:情感的缺失、婚姻的不幸、欲望的压抑、生存的恐惧等.人都是需要宣泄的,七巧只能以另类的方式排遣自己的愤懑,实际就不是常态.让人不得不衷其不幸,恨其不争,怒其不仁.人格的缺陷、环境的逼迫、爱情的破灭最终导致人性的裂变,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苍凉与震撼.  相似文献   

10.
将意象引入小说叙事,通过营造丰富多姿的意象世界来表现其创作意图,是施蛰存在小说技巧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本文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从而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1.
《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著名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经典之作。长期以来该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珍妮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学这一新的角度,对珍妮的人格成长进行剖析,进而挖掘作者塑造珍妮这一文学形象的真正用意。  相似文献   

12.
以《魔道》为例,着重考察施蛰存荒诞小说在意象视野观照下的丰富内涵,指出施蛰存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心理分析见长,因此,以"意象"这样一个与文学和心理学有着双向关联的角度为切人点,不失为理解施蛰存荒诞小说的有效方法,并由此获得对施蛰存个体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13.
历代学者对李贺的《苏小小墓》有不同的阐释,这实质上是对该诗文本的"空白"所作的不同填补。文本唤起读者基于既有视域的阅读期待,吸引读者填补"空白",连接"空缺",更新视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对文本进行阐释是文本的实现。对李贺的《苏小小墓》有不同的解读就是这种文学理论观点的反映,但在文本实现的过程中,读者要确保文本阐释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弥尔顿的《失乐园》是西方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作品,作品以史诗般的磅礴气势揭示了人的原罪与堕落。在《失乐园》中,上帝、亚当和夏娃、撒旦所构成的上中下三界的宇宙景观,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心理及人格结构理论具有同质的契合,其中撒旦式英雄源自心灵的地狱——心理潜意识,其反叛性也正是人类内心冲突的深切表达。  相似文献   

15.
某些意义丰富的电视广告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多重意义的传达,其文本隐含着与梦过程相类似的艺术结构,其传播特点使意义的生成与阐释具有线性流动、累加的特点,采用通常的符号学等方法对这类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并不完全适合.如果从作品的艺术形式入手,运用艺术思维逻辑的规律解析文本中的凝缩、移置等手法,就能分析出文本蕴涵的深层意义并同时揭示出受众理解文本过程的具体逻辑线索.本文以肯德基飞燕虾广告"钓鱼篇"为例,说明了运用艺术思维逻辑分析该类电视广告作品文本,是一种有效的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16.
“缩译”是国内学者首先提出的一种翻译策略,广泛见于各种体裁的翻译中,近年来,市场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学文本的缩译本。本文则以著名小说《德伯家的苔丝》的中文缩译本为例,从目的论角度来阐述了缩译在文学文本翻译中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17.
描述了《石秀》中人物心理流程 ,分析其变态人格的形成原因 ,论述了施蛰存心理小说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吉檀迦利》是泰戈尔诗歌创作的高峰.在中国,它曾在不同时期被不同译者多次翻译成汉语.研究中借用勒弗维尔的“改写理论”中非文本因素思想,对文学翻译中的主要非文本因素进行划分,据此分析和讨论《吉檀迦利》冰心译本,论证非文本因素在《吉檀迦利》冰心译本产生的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进入1957年,新中国的文学力量和文学版图都随着政治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施蛰存在"双百方针"的大背景下,积极为上海<文汇报>撰文,发表个人对文化和政治的观点.反右运动开始后,<文汇报>集中批判施蛰存,发表的系列批判文章,实际在不断解构施蛰存从现代文学史中积累起来的文化资本.这一现象具有代表性,可以作为理解当代文学发生史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弗洛伊德主义与其它西方理论一起试图跻身中国文化界和文学界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包括沈从文在内的许多中国现代作家都直接间接地受其影响。沈从文小说中人物的潜意识、无意识活动因素自然流动,常态变态心理跃然纸上。本文拟从塔与溪的总体象征意味、"恋水情结"——"恋母情结"的一种变体、雾气笼罩下的力比多、对翠翠梦的解析这四个角度对《边城》进行精神分析式的解读,希望为阅读沈从文的经典之作提供新的启示,打开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