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都城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政治、军事、宗教、经济、文化中心,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典型集中所在,是历史横断面文明的缩影。因此,古都研究对于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商代也是如此,商代都城的屡迁、发展,构成了商代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代都城的特点直接反映了商代社会的许多实质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夏商周三代均曾在今洛阳地区建都,但三代选择以洛阳为都的原因却各有不同,这种择都原因的差异直接反映着先秦都城择址理念的发展。夏代选择在洛阳地区建都以族群的生存发展需求为主;商代早期在夏故都附近建立都城则出于确立国家正统地位的政治诉求;直到西周时,综合性的都城择址理念才日渐成熟,西周成周和东周王城在洛阳的兴建正是先秦成熟都城择址理念的具体反映。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中有为数不少的高地貌专名,表明其时人们对山地丘陵地貌的熟悉。与山、阜、麓、丘、京相关的地名有近200个,启示我们文明时代早期不仅都城选址位于“大山之下”,一般聚落亦或大量分布于山麓或丘陵地区。商代早晚期都城分别位于豫西山地向黄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及太行山东麓山前地带,周围王畿区都有着数量众多的中小邑聚。根据考古资料考察冀南与鲁西北两个区域不同地形的聚落数量,更可揭示商代聚落有缘山分布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安阳殷墟,商代后期的都城遗址,日本奈良平城宫遗址是自公元710年至784年迁都长冈京之前70余年间的都城所在地。笔者曾赴日本奈良对遗址遗迹展示、文物模型陈列、宣传导游设施等重点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考察。本文根据考察的内容和安阳殷墟近几年来中报过程中的体会,对两个都城遗址保护和展示的形式、方法、特点进行了分析、对比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90年来的考古表明,殷墟是公元前13至11世纪世界文明的中心之一。殷墟内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各族邑聚落成为殷都内最基层的社会组织,它们以片状集中分布在一起,以道路、河道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居、葬、生产"合一的社会形态。殷墟内这些庞大的手工业集群,分区明确,构成了殷墟作为都城的基础。殷墟作为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可能与后期秦汉时期以政治为中心的都城不同,它应该是以手工业经济为核心的都城,当然也应该兼具政治中心。  相似文献   

6.
董琦 《江汉论坛》2004,(8):88-89
作为商代早期最大的都城,郑州商城的历史意义十分巨大,必须对其进行妥善的保护。 首先,应当成立“郑州商城遗址博物院”。“郑州商城遗址”虽然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  相似文献   

7.
商代城市的择立要素及其社会功能的多元一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朝云 《江汉论坛》2004,4(11):98-103
商代统治者设立城市,有经济地理位置的优选和某些政治方面的原因。商城生态环境的选择,已兼顾到土质地力、地貌、气候、水文等多重因素,重视总体安排,基本上贯彻了便于生活、便于生产、便于交通、保障安全防范的原则。经济地理位置的选择,要在重四方自然资源,尤其是铜、锡矿产资源的聚敛。商城始建时都位于商文化分布区域的边缘,无一例外地都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不仅是为了防御,而且也为了建立对外征战的基地,其防御功能与军事扩张功能二者是互动的。除赋予其强烈的军事功能外,地理位置及生态环境的择立原则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城市的政治功能。从人地依存关系及古代统治者“体国经野”的政治意识言,商代城市不是悬浮式的“孤岛”,周围控制着一定的直属地域。为了保障自然资源的供给,商王朝的统治者将其政治军事力量延伸至周边地区,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建城是商王朝为控制和获得资源以保障中心都城而建立的供给网络中的重要部分,故城市的经济管理功能也体现得非常强烈。  相似文献   

8.
王明德 《天府新论》2008,(1):131-137
周代都城发展在中国都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多方面开创意义,对后世都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所创立的都城营建制度成为后世都城发展的蓝本;它所确立的择中立都原则成为后世建都的主要原则,并直接影响了后世都城的分布格局;它所开创的两极都城发展格局标志着黄河流域政治轴心区的确立.  相似文献   

9.
殷墟考古发掘至今已90周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将90年的殷墟发掘史分成三个阶段予以说明。上世纪30年代的考古发掘确定了商代晚期都城殷墟遗址的具体位置。它是中国科学考古发掘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后,殷墟的考古发掘工作初步确定了殷墟的大致范围,对都城布局的初步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改革开放至今,近40年的殷墟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的成就。进一步确定了殷墟新的范围,城市布局更加清晰,殷墟遗址面积扩至近40平方公里(含洹北商城遗址)。  相似文献   

10.
从古代文献和商代后期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殷都应有城墙。从甲骨文材料看,甲骨文中如“邑”“南门”等记载也表明殷都筑有城墙。而目前考古上没有找到殷墟都城城墙,除自然损坏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周王朝替代了殷王朝,使原有的殷都城墙遭到了人为的破坏  相似文献   

11.
略论商代后期的宫廷乐舞刘志伟历代的都城作为具有特殊意义和范畴的城市,是为城市的最高形式,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中心(包括宗教、祭祀等)。作为一种隶属上层建筑领域的狭义的文化,它的繁荣与否往往和国家的稳定、发达、经济基础的丰厚程度直接相维...  相似文献   

12.
殷商时期的环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殷商时期气候状况及当时的生态环境,并通过殷墟都城规划建设中体现的环境保护意识、殷墟宫殿宗庙区和族邑居址的垃圾和污水处理、设立专属田猎区保护殷墟及周边的生态环境等三部分内容,指出殷商时期人们对自然环境和自身生存环境等方面的保护曾进行了有意的探索,体现了殷商先民所拥有的朴素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3.
殷墟位于安阳地区洹河冲积扇上,因殷商后期都城遗址的发掘及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等珍贵文物而闻名中外,被评为20世纪我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我们通过文献资料研究和实地考察,分析了殷商都城形成和发展与古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殷商都城中轴线形成的背景.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良好的社会人文基础不仅是商王在此建都的主要影响因素,还保障了商朝273年不再迁都及政权的稳定.通过资料数据分析,证实了殷商都城营造格局里中轴线的存在.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轴线萌芽时期,对以后各朝代中轴线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商代行政区划述论李雪山商代行政区划即都鄙问题的研究,由于材料有限,人们在谈到它时往往语焉不详,这方面的文章也不多①,但由于殷商都鄙问题,对商代行政区划、历史地理,对西周春秋国野制度的影响等诸方面的研究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不可不察。一、对商代后期“王...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我国史学界主流一直坚定地认为商代是高度发达的奴隶制社会。其主要理由是:商代出现了青铜生产工具;奴隶被大规模地用于生产劳动和殉葬牺牲;出现了金属货币;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等等。但事实却不尽如此。通过对一些考古资料的认真推敲,我们发现商代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原始社会野蛮中级阶段,根本没有进入奴隶制社会。一、商代原始的社会经济各部门  相似文献   

16.
商代朝聘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商代朝聘存在的客观形态出发,分别就构成商代朝聘的朝觐、巡狩、会盟、聘问诸项内容进行考察,并提出个人看法,应该说,这对正确认识商代朝聘制度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论及与商代朝聘至关重要的一些问题,就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商代朝聘制度的本质特征了。 一、商代朝觐 文献上有关商代朝觐的内容可见于《诗经》、《尚书》、《竹书纪年》、《史记》等典籍的记载。比如《诗经·商颂·玄鸟》篇说到成汤建立商之后,“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后,奄有九有。”其子孙后代“靡不胜”。诸侯国“龙 十乘,大 是承,”“肇域彼…  相似文献   

17.
郑国东迁,以今新郑为其新都,重要的原因在于新郑有作为都城的优越生态环境。而郑国东迁后的生态环境也经历了由早期的良好状况到后期的严重破坏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生态环境恶化产生的严峻后果又使郑国的统治者有所醒悟,并采取了一些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这种转变是发人深省的,它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经济建设很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都城是一个国家执掌和行使最高权力的地方,通常也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古代社会,都城包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都城具有无穷的历史魅力,她是历史发展的地理枢纽,在这里交汇着各种历史线头,存储有多种历史信息,透过都城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出中国历史无数的隐秘,解读中国文明长存的密码;都城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她的深厚历史底蕴、丰富文化内涵、完美建筑形式和伦理化城市设计等,充分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神韵和魅力。  相似文献   

19.
洛阳汉魏故城是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四朝的都城。由于距今时代久远,人们对其形制布局的认识若明若暗。根据近年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阊阖门等遗址考古发掘材料,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它所开创的单一宫城"建中立极""五门三朝"等制度开启了都城布局和宫室制度的新时代,说明北魏洛阳城宫城形制对隋唐以降历代都城规划的影响及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原城市及其发展水平,主要是通过都城规划布局与都城制度反映出来的。曹魏建立五都之制,是中国古代都城史上的一个创举,其中邺城的都城布局对后世影响甚大。北魏洛阳无论在都城规划、城市布局等方面均体现出承传、变异、创新的特点,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以"村"为代表的新型聚落形态遍布于中原大地,成为除了城镇之外在乡村中最清晰可辨的实体。村的形成存在着两条不同的路径:一是从聚落到村落的演变,这是社会常态下的自然演变路径;二是从屯田、坞壁到村落的演变,这是社会动乱状态下的非自然演变路径。魏晋南北朝时期上述两个路径既互相交叉,又各有其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