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直"在孔子思想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在整个儒家思想体系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孔子所论之"直"不仅是其所崇尚的一种正直、公正、胸怀坦荡的美好人格的体现,更是孔子在春秋末期社会变革中思想矛盾状况的反映,是其"无过无不及"的"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笔者通过对《论语》中"直"这一概念的探讨以及通过对《论语·子路》...  相似文献   

2.
<论语·子路>中孔子将"父子相隐"许为"直在其中".从字源学角度分析,"直"与"隐"均起源于日常生活而具有与德性相关的涵义.通过对"直"与"隐"的字源分析,可以将"直"这一德目纳入儒家情感哲学的哪体系之中,对于"直"的判断应以情感的充沛涌流为标准,故"父为子隐"体现了"直"的要求,但同时也可论证:"直"并非儒家之最高德目,应受到礼俗的规导.在中国文化的群体生命观之中,与孝道原则相关联的"直"更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浅论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揭示了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的内涵 ,着重论述了这一思想在孔子思想体系仁、礼、政治及教育思想诸方面的具体运用及表现  相似文献   

4.
论孔子的政治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解放,就是要恢复周礼.孔子要实现的是文武、周公的政治理想.孔子的思想体系与专制集权主义,尤其是与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事实上是格格不入的.在中国历史上,孔子始终是一个游魂,数千年来被人歪曲和误解,始终没有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找到他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孔子“和”的教育思想内涵进行了新的分析 ,并结合“入世”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阐释了孔子“和为贵”教育理念的时代价值、“和而不同”教育价值观的合理性及其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通达以“礼”与“仁”为思想底蕴,以“中庸”为主要思想方法,既是对世事和人生透彻而睿智的认识,又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本文以《论语》述其要旨,从礼乐制度、个人修养、教育教学、治国理念四个层面来探析孔子的通达,以展示其高超、开阔的学识和气度,以及在当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关于"孝"的论说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集中分析了儒家有关"孝生"的一些说法,其中涉及养亲、敬亲的几个基本环节,包括对双亲物质上的供养与精神上的敬顺,以及孝子事亲所应该履行的义务与责任;分析了孔孟与荀子在从父与从义之间,孰者更为优先的问题上所做出的不同选择,进而指出儒家在面临血缘亲情与社会公义两种价值发生矛盾的时候,其立场是如何的游移不定。最后,该文从生命保存与生命延续的角度说明了儒家独特的"孝生"观。  相似文献   

8.
君臣父子关系是儒学系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在这方面谈得比较多。本文拟从《论语》中孔子有关君臣父子关系的言论出发 ,从政治、人性、社会等多个方面重新审视孔子的君臣父子观。  相似文献   

9.
孔子“和而不同”方法论的现代意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揭示了“和”、“同”、“和而不同”的含义,认为“和”就是保存矛盾对立面的和谐,是不同事物、不同方面的同时共存,相互补充、相互调济,达到总体上的和谐。而“同”则是绝对的同一、一致,不允许不同意见和差异的存在。孔子提出的“和而不同”的方法论实际就是主张在认识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允许不同事物和不同方面的存在,主张坚持原则条件下的和谐统一。其次论述了“和而不同”的方法论在认识和处理君臣关系、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出仕与隐居的关系、富贵与贫贱的关系以及如何认识和对待礼的问题上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0.
回到生活本身的哲学似乎又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事实上,哲学和生活乃本原性的统一,中国哲学尤然。孔子的哲学尤其表现得淋漓尽致:孔子终生在践行其哲学理念,其遵循大道、诚实负责的乐感生活即为哲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当下,对哲学的生活回归之态度既需要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对待之,更需以实干的精神去做哲学。  相似文献   

11.
儒家“和同”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主张在差异的基础上,去寻求一种和谐共处、共生、共长。而以儒家“和同”思想为根基的中华民族精神之特质表现为:以仁为本的“恕”道;作为至德的“中”道;作为价值判定的“直”道;作为和谐共长的“生”道。现代社会的发展日趋全球化、多元化、复杂化,那么,中华民族又将如何以自己独特的面貌和精神继续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呢? 儒家“和同”思想将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与"同"本是古代两个意思大致相近的哲学概念,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史伯与晏婴作了二者相反的理论阐述.孔子在继承和发展史伯、晏婴"和同之辩"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新命题,这一主张不仅充满着朴素的辩证法因素,而且上升到人生哲理的理论高度,显示出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推动21世纪世界人类的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在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中国的背景下得到有效的保护,中国古代"和同"观念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和"是保持矛盾对立面存在的和谐统一,是有原则的和谐;"同"则是否认矛盾对立面存在的差异,强调绝对的同一。故要"和而不同"。它要求挖掘齐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特质元素,并在与其他民族、不同地域文化的共生中求得共荣。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内涵丰富,其独具特色的"仁"、"和而不同"思想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意义重大。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演绎发展历史中,其和谐观经历了身心和谐观、群体和谐观和宇宙和谐观的发展过程并一直影响到现在。正因如此,现代和谐文化与传统和谐思想才在碰撞中相互融合,找到了现代化的路径,即在扬弃旧"和而不同"的基础上立足现实、整合资源,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注入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5.
和,和而不同,在中国思想史、哲学史上,内涵丰富而且历史悠久,在中国社会的各个角度、各个层面,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不仅如此,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影响了全球,上世纪90年代起出现的全球化趋向,就是和,和而不同的必然反映和写照。同时和,和而不同引领了全球化的发展方向,使全球化展现其鲜明的活力和生机,为人类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以及应予追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6.
孔子对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他的审美教育思想主要表现在 :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结合 ;把善和美联系起来 ;重视诗歌、乐教对思想感情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教育家 ,他身体力行 ,将审美教育思想融入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论语》、《孔子家语》、《史记·孔子世家》等文献的研究,描述孔子礼学思想的基本面貌。重点在于阐明孔子为中国传统礼制、礼义、礼学思想所贡献的主要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8.
孔子并非单纯肯定“父子互隐”而反对大义灭亲,只是以此命题揭示社会正义即“直”具有的丰富内涵,理解孔子的本意应该从对这一陈述的叙事结构与意义结构的整体上去把握。  相似文献   

19.
《论语》作为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在构筑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过程中发挥了首屈一指、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蕴涵着丰富的身心和谐等心理卫生思想,对于当下心理咨询本土化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