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希腊的灵魂观念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云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46-49
与整个古代比较一致的丧葬和哀悼仪俗相比,古希腊没有形成统一的、普遍为人们所接受的灵魂观念.从总体上看,人们对灵魂的认识是沿着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的方向在发展.不同的灵魂观念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相互渗透与承递的关系.应当说后来的较为进步和较为复杂的灵魂观念是在以前比较简单和比较原始的观念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田清旺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3):68-71
土家族具有自己的灵魂信仰,并深信“灵魂不灭”。本文通过对口承文学、风俗习惯、原始宗教及禁忌的考察,概括出土家族关于灵魂数量、形状、归宿、类型及灵魂与“躯体”关系的认识,从而勾画出土家族的灵魂观念。 相似文献
3.
王亚军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3
汉代社会动荡,战争不断,道教和佛教迎合了民众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发展,尤其是对死后灵魂世界侵入极大的关注,显示出民俗巨大的渗透力和张力。镇墓习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民俗文化事项,在古代文献中有大量记载。以出土的汉代镇墓实物为主要依据,结合历史文献互相印证和探究古代民众对死后灵魂世界的构建,可以展现当时独特的行为模式和思维观念,为研究古代宗教信仰和丧葬习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尚明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4):452-457
濮阳西水坡第45号墓的蚌塑龙、虎、鹿图案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灵魂升天图。两周时期的人物龙凤合体玉雕也是表现灵魂升天的一种艺术作品。楚国人物龙凤帛画、人物御龙帛画和汉代非衣帛画以帛画形式表现墓主人灵魂升天的主题。壁画墓则以壁画的形式来反映墓主人灵魂升天的主题。画像石墓、画像砖墓则随着墓葬建筑材料的变化,改变为雕刻的画像形式。虽然艺术形式千变万化,但表达的都是关于死后灵魂升天的同一主题。 相似文献
5.
罗操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2-17
东汉时期的世俗民众没有认识到人终有一死的本质特性,反而抗拒死亡,渴求长寿永生。当年寿久长的愿望破灭时,他们又深信异象生命自然会在幽界冥府绵延不绝。不过生者却刻意疏远逝者,直接把殁亡人遣送到彼岸世界,希求幽鬼永居墓穴,接受冥府行政官僚体制和宗族观念的管制和束缚,按照世人的要求和期望去经历冥府生活。 相似文献
6.
雪莲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1-7
在蒙古国考古文化遗存中,有一种墓葬习俗与红山文化的积石冢的外部形制非常相似,那就是墓上积石的“石堆墓”和“石板墓”文化。虽然红山文化积石冢与蒙古国的“石堆墓”“石板墓”之间的文化内涵差异巨大,很难做大范围的跨时空比较研究,但将蒙古国“石堆墓”“石板墓”与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外部形制、墓葬构筑特征进行一个粗线条的梳理,以期对...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种民俗事象,丧葬仪礼深受朝鲜古代各个时期人们意识观念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他们刻意追求置放亡者头颅的方向、附葬品的安排、墓椁的构筑和祭祀的周密布置等,极尽虔诚之意。在这些追求背后所蕴藏的亡魂不灭观念和灵魂崇拜意识,则形成了朝鲜古代人世界观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灵魂观和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8.
在对意识本质问题的研究中,当代认知科学和哲学都碰到了一些诸如心理因果性之类的难以逾越的障碍,主要原因是传统的意识研究存在着方法论上的缺陷。借鉴当代西方分析哲学的研究方法,从心理语言的种系发生开始,来探讨意识的源头——原始灵魂观念的生成,可为科学地把握意识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辽代墓葬,其形式除有汉族人的定型墓葬外,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墓葬。其早期墓室按平面区分有圆型和方型,有两个短小的耳室和墓道,发现的殉葬品当为辽代早期文物;中期,墓室的平面及墓顶仍然是圆形,也有墓室平面作方形的,墓顶为圆形的,其特点是耳室较大,墓道较早期的作长式墓道,成为和主室相连的形式,耳室开始向墓道的两侧发展;晚期,由于契丹民族对佛教的崇拜,也影响到人死后的处理,往往采用佛教的礼仪进行埋葬。这个时期的墓葬形式除了仍然保持民族固有的“蒙古包”式外,其耳室改成为圆形耳室,并有敞口的墓道。 相似文献
10.
邓广铭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
王安石因死非其时,其身后丧葬草草了事,奔丧的人既廖廖无几,更无人为他作“行状”、“墓志铭”、树“神道碑”,而只在墓中埋入一简单“墓碣”。他死时六十六岁,《宋史》本传却误为六十八;死后葬于金陵东郊故宅后,而明代的一个临川知县却说其墓不知所在。这都可证明后人对其生平之极少注意。但因在十年浩劫中曾演出“儒法斗争”的闹剧,使王安石红极一时,遂致江西的临川、东乡两县争认王安石为本县人,纷扰不已。本文正是为澄清这些有争议的问题而作。 相似文献
11.
12.
孔德安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用鼎制和棺椁制是周王朝确定身份尊贵卑贱的重要依据,在西周时期是很严格的。可是,到了东周,恰处在奴隶制与封建制的交替过程中,旧的礼乐制一方面还在延用,影响依然存在,另一方面它又不断被僭越,遭到破坏而趋于瓦解。因此,这个时期的墓葬,在丧葬制度上变化比较快,反映的情况也就比较复杂。本文通过对用鼎制和棺椁制演变的分析,结合鲁国礼乐制衰落过程,在与其它地区同类墓葬的比较中,推断出郭家泉东周墓墓主身份。这对了解东周礼乐制的衰落过程,研究当时阶级关系的变化情况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李俊义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3)
元代蓟国公张应瑞墓,位于赤峰翁旗梧桐花镇政府驻地东北8公里,其墓址可谓“风水宝地”;张应瑞其人生前身后声名显赫;其墓碑历经劫难,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且非常完整。碑文语言讲究,书法艺术精湛,石人石兽的雕刻堪称我国北方古代石雕不朽的艺术杰作,日本考古学家曾到墓地作过实地考察。张应瑞墓碑保存完好,对研究蒙古族民族的政治、文化及蒙古文字的发展与演变、元代汉字书法艺术等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学术、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陶思炎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3):74-80
墓制作为宗教与礼俗的产物 ,总是与一定的时代、社会相联系 ,呈现出阶段性的演进规律。在 2 1世纪 ,中国都市墓制的演进将从模式化到个性化 ,从家族化到社群化 ,从乡土到广域化 ,从有形化到无形化。都市墓制在短暂经历了“艺术化”与“集群化”的阶段之后 ,将步入旨在回归自然的“无形化”时期 ,“无形化”将成为 2 1世纪墓制变革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5.
霍宏伟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0(2):13-15
加拿大传教士怀履光所著《洛阳故城古墓考》 ,是 2 0世纪 3 0年代洛阳金村 8座东周大墓的原始记录 ,主要记述了金村大墓的平面分布、墓葬形制、结构以及随葬器物等 ,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 相似文献
16.
魏晋时期的墓碑文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贵银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3):85-87
在中国古代碑志文学发展史上,魏晋时期的墓碑文创作与其他时代相比,成就比较逊色,但是也有其不可忽视之处,在当时思想和文化思潮的影响之下,其墓碑文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是碑志文学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环节,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17.
萧圣中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2):120-125
曾侯乙墓竹简所记车名近40种,包含兵车、乘车、田车等种类,对这些车名的考释和解读将使我们对墓主人以及楚王、楚国封君、大臣们生前的用车状况和先秦时期的车政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并藉以考察曾、楚两国的车马制度和礼制。 相似文献
18.
程伟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1):89-92
根据史籍记载和虎丘的整体格局,吴王阖闾葬在虎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关于阖闾墓在剑池之下的记载并不可靠;根据春秋时期吴越大墓的墓葬形制推断,阖闾墓不应该在剑池之下,而应该在虎丘山的顶部. 相似文献
19.
陈江进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2(2):77-78
原始人灵魂观念是心身关系问题的史前史。弗雷泽的《金枝》对我前社会原始人灵魂观念做了具体措施和说明。灵魂观念是原始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与原始化的具体概念紧密相关,表现了原始人期望认识自身和解释世界的强烈愿望。原始人的一些认识尽管是朴素的,但它为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卜友常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6):48-51
"厚葬风俗说"、"宗法制度说"等,都不能揭示汉代画像石墓兴起的真正根源。通过考察中国古代石文化可以发现,石负载着思想信仰,常被当做天地神的代理象征而被作为崇拜的对象;汉代阴阳五行盛行,人们普遍认为石具有"阴性",有利于升仙,于是画像石墓在汉代流行起来。由此可见,汉代画像石墓之兴起是由于汉代人对阴阳五行中的石(金)形成了特殊认识并进行了思想演绎的结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