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早期李大钊对启动中国社会现代化条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大钊在民国初年至五四前夕就对中国社会现代化有所思考和研究 ,认为倡导现代民族主义精神、强化国家政权力量、培植新的现代化的势力是落后的中国启动社会现代化的条件。早期李大钊对启动中国社会现代化条件的思考是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现代化的积极总结 ,在中国现代化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但是,由于国情的不同,现代化的改革过程也不同。但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改革启动基本上都是以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为前提的。中国的现代化虽然启动较旱,由于封建的政治体系,致使现代化的改革迟迟不能成功。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是中国真正现代化改革的开始,也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深入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可能,必须要对历史语境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启动要件进行追溯。面对资本主义文明对中国传统发展模式的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探寻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启动的历史前提;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启动的思想基础,它引领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启动提供了政治保障;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为中国式现代化启动提供了动力源泉。从历史前提、思想基础、政治保障、动力源泉四方面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启动要件,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何以显著区别于西方原生型资本主义现代化、拉美地区的依附型发展模式,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4.
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逻辑要求在现代化启动阶段,国家可以运用国家机器的强大动员力量,将有限的现代化资源动员和集中起来,施于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同时利用国家权威保持政治秩序的稳定。权威政治是后发外生型国家现代化启动的必要条件。然而,中国现代化启动之时,中国政治却过早陷入权威危机和权威真空的境地。国民政府试图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但由于地方分利集团的分利行为和国家政权下沉的失利使得其国家权威进一步弱化和缺失,从而无力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相反使中国的现代化陷入了困顿。  相似文献   

5.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不能脱离实践。要善于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吸取新鲜养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资源,总结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途径和经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只有深深植根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认真总结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经验"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深入研究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趋势,与时俱进,才能创造出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6.
英国是第一个启动和实现现代化即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国家。造成这个状况的关键因素是 ,在现代化启动前 ,英国社会已发生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正是这种变革 ,为现代化在英国的成功启动准备了充分、独特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文明是道路的灵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离不开对传统文明的继承发展。从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基因来看,追求真理,坚持实事求是的文明基因是其重要砝码;推陈出新,锐意改革的文明基因是其鲜明特质;秉持集体主义观念,追求共同富裕的文明基因是其发展方向;延伸“和合”思维,追求和谐的文明基因是其根本诉求;义利并重,推己及人的文明基因是其价值追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传承古老文明基因的基础上,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和精神境界,必将在实践中超越传统的文明之路,开创人类文明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现代化的主体也是人。因此,人的现代化不仅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还是社会现代化的形成基础。同样,农民现代化也是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形成基础。研究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离不开对农民现代化的研究。尤其是在农民人数众多的中国,研究农民现代化问题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在新时代十年,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其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创新成果进行了科学总结,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中国特色、本质要求,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框架,指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目标任务和战略路径,蕴含着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探讨、厘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是近现代文明的重要概念,在器物现代化已经取得了相当成就的同时,各种制度也在不断地变革、完善之中。现代化制度在其构建过程中离不开创新。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制度现代化思想不仅有着深刻的内涵,而且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生动运用和体现,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只有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才能顺利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中国法制现代化发生期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法制现代化起始于何时,学术界主要有四种观点。考察法制现代化发生期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中国法制现代化发生期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考辨学界诸家之说,我们认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发生期定在1901—1912年间比较接近于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通过对历史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在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状况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总思路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邓小平经济发展战略思想以国情为依据,强调了"切合实际";落脚于为民、富民,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注经济社会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突出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足点与动力源,实现二者良性互动,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关联,进而在实践中自觉推进中国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机结合,并使之在良性互动中与时俱进,对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对观念子层面的剖析始终滞后于其他层面.西学东渐催生了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也影响了中国的技术文化观.梳理与反思近代中国的现代化思潮以及其间的技术文化观,不失为鉴古资今的重要尝试.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思想从一般、特殊、个别三个层次上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规律性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战略路线、战略环境、战略目标、战略步骤、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策略原则和力量配置等八个方面。同时,他为中国现代化进程设计了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四个方面的新模式,指明了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探讨了留学生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文认为 ,中国现代化因列强的介入而启发 ,但也因此而陷入模仿的怪圈 ;留学生重新考量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确立了“立国”须先“立人”的主张 ,以思想文化尤其是文学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突破口 ,从而为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外交机构的近代化 ,体现的是近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整合。辛亥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主要在于它在国家体制上有过重大变革———从封建专制制度变为资本主义政治体制。正是在资本主义政体逐步确立的过程中 ,通过对旧的外交机构进行改造 ,经过破旧立新 ,完成了中国外交机构近代化的历史使命。辛亥革命不仅使中国的外交机构完全实现了近代化 ,而且使得一批专业化、技术化的新式外交官登上了外交舞台 ,开始影响中国的外交政策。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理论 ,初步解决了不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为中国的现代化开辟了一条生机勃勃的新路 ,也为其他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借鉴。一、把中国的发展问题置于全球时代背景下来观察和思考 ;二、这一理论是面向世界 ,对外开放的 ;三、其出发点是使中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对人类作贡献 ;四、揭示了不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共同性问题 ,具有世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顺应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和世界现代化浪潮的推进,形成了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该文试图对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现代化理论的动力进行多视角分析,以期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历史依据和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