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说:“生产创造出适合需要的对象”。“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这样,生产就没有目的。”消费是生产的出发点和归宿。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我国轻纺工业同农业一样,主要是为城乡人民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不存在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其原因是马克思没有对消费理论作专门的介绍,事实上马克思消费观点在马克思经济学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尽管没有系统研究、没有作专门的论述,但是马克思消费理论已体现在《资本论》及《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它们从不同侧面形成了马克思消费理论。关于消费理论,马克思主要结合生产交换分配一起来说明,是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初期发生的经济现象而提出的,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这两个深刻的背景下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消费。对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马克思消费理有更深刻的了解,这不但有丰富经济学理论的意义,而且对为我们当前现实消费问题也有一定借鉴作用。一、马克思消费理论思想尽管马克思对消费理论没有系统研究,实际上马克思消费理论非常丰富,不仅包涵了对消费的分类、消费的影响因素、消费观等论述,还涵盖了消费在生产环节的作用,最为重要的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收入分配制度角度出发,揭示了消费的本质。(一)消费的内涵马克思把消费分为生产消费与个人消费,又把生产消费分为“生产资料消费”与“劳动力消费”。马克思认为生产中要消费原材料、燃料、厂房、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也消费劳动者的体力和脑...  相似文献   

3.
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四个环节,马克思《资本论》一至三卷分别阐述了生产、流通和分配,所以有人认为,马克思没有系统的消费理论。但学坛上却已有不少人引用马克思一些消费的论断。那么,马克思究竟有没有一套相对完整的消费学说呢?,我认为有。通过学习《资本论》三卷,以及与此具有一脉相承关系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经济学手稿《导言》等著作,可以发现马克思关于消费经济的十大原理。完整地概括、分析和运用这些原理,无论对于建设当代消费经济学,还是搞好目前消费的宏观控制,都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马克思不仅分析了生产对消费的决定作用,而且强调了消费对生产的制约作用,并且通过第Ⅱ部类内部结构的划分,进一步揭示了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在这里所阐明的原理,虽然是针对资本主义经济而言的,但对于揭示消费在社会主义再生产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导言》中深刻地指出;“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为材料提供需要。……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同样,消费生产出生产者的素质,因为它在生产者身上引起追求一定目的的需要。”(《马恩全集》第12卷第742——743页)这里,马克思运用生产的普遍规律,科学地揭示了艺术生产中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辩证关系。很长时期以来,学术理论界对马克思“生产为主体生产对象”这一观点还比较关注,但是,对马  相似文献   

6.
消费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马克思说:“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根据我对民族山区的调查,谈谈民族山区消费的几个问题。 三台山区地处德宏州芒市坝和遮放坝之间,聚居着崩龙、景颇等少数民族和汉族。1983年,全区农业人口4,899人,其中崩龙族2,808人,占57.33%;景颇族964人,占19.6%;汉族1,124人,占22.9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族人民  相似文献   

7.
资产阶级学者们为了否定马克思的学说本身,他们试图从这一理论内部找出各种“矛盾”来驳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上,他们制造了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同生产价格的矛盾,即《资本论》第1卷同第3卷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上世纪末期随《资本论》第3卷的发表而被炮制出来。马克思以前的及和他同时代的经济学家都无法解决价值规律同平均利润规律的矛盾,在《资本论》第8卷问世前,庸俗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和洛里亚都曾断言马克思也无法解决这一矛盾。庞巴维克说相同的平均利润本同马克思的价值规律是无法协调的:如果产品按照凝结在其中的劳动量的比例进行交换,那末利润就不可能平均化;如果利润平均化,那末产品就不可能按照凝结在其中的劳动量的比例进行交换。洛里亚也持相同的看法,他甚至认为马克思从来没有闪过写第3卷的念头。因而结  相似文献   

8.
或许《资本论》第二、三卷及《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手稿的缘故,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之前,抽象土地(第二类客观生产条件)考察工业品价值、市场价值、社会生产价格的决定条件,以及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篇、《剩余价值理论》中,抽象资本(第一类客观生产条件)考察农产品(矿产品)价值、市场价值、社会生产价格的决定条件后,没有按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进行理论分析所必要的综合.马克思在其具有手稿性质的著作中出现的理论表述上的某些不周全,被人们极度地放大了.  相似文献   

9.
《资本论》第三卷于1894年出版以来,马克思的价值转形问题,就不断地受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抨击。有的说,《资本论》第三卷的生产价格论与第一卷的劳动价值论“存在矛盾”;有的说马克思的转形程序有“错误”;有的说总价值与总生产价格相等、总剩余价值与总利润相等是“无法同时实现的”。近90年来掀起了好几场大论战,  相似文献   

10.
生产与消费     
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生产和消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生产决定消费,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生产也就无法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11.
<正> 伟大导师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了。一个世纪的历史证明,他的英名和事业是永垂不朽的! 学习、宣传、发展马克思的科学理论,是我们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的最好纪念。马克思的生产条件分配理论,是他的经济学重要遗产。这个理论指示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点。学习和运用这一理论,对于我们探索如何建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理论体系,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一、马克思关于生产条件分配的论述《资本论》第一卷问世八年后的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重申:“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在于。物质的生产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的手中,而人民大众则只有人身的生产条件,即劳动力。”(《马恩选集》第3卷第13页)显然,生产条件分配是指人们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占有关系,我们也不妨称之为生产条件所有制。  相似文献   

12.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问题时,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Ⅰ、生产资料,具有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形式的商品;Ⅱ、消费资料,具有进入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的形式的商品。这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一个基本前提,是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为了保证社会再生产的顺  相似文献   

13.
<正> 第一章 总论 一、会计的概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多次提到薄记(即我们现在所说的会计),虽然马克思没有正面论述会计的概念,但在下面这段论述中涉及到了这个问题,马克思指出:会计是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 (《资本论》第2卷第152页)。马克思这里所说的“观念总结”,就是指运  相似文献   

14.
张薰华、洪远朋两位同志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二十章《Ⅳ.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一节的注释中认为,工人阶级也参加奢侈品的消费,这是马克思的假定。(张薰华、洪远朋:《资本论提要》第二册,第140页)这种解释,我认为是不符合马克思的原意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生产劳动学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首次阐述了这一理论,以后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的第六章《直接生产过程的结果》中,以及在《资本论》全书里都作了详尽精辟的论述。深入的探讨马克思这一理论,对于学习马克思经济学说,特别是对于当前我国四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对消费的论述完全符合消费伦理的主旨。解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可以看出,马克思消费伦理思想体现在以批判的方式把人本消费伦理思想贯穿于生态消费、生产消费、个人消费三大视域,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消费伦理思想体系。而文本意义上的马克思消费伦理思想为当下消费态度、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伦理评价提供了原生性指导理论和研判平台,对审视现代消费剥削、消费异化、消费自由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农业生产的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的交织。马克思在他的《剩余价值理论》中写道:“在所有生产部门中都有再生产;但是这种同生产联系的再生产只有在农业中才是同自然的再生产一致的,在采掘工业中就不是这样。”他进一步谈到,“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论它的特殊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  相似文献   

18.
<正> 一、马克思主义如何看待分配?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消费品分配并不是由其他因素决定的,而是由一定的经济条件,即由一定的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的。关于这个问题,仅看马克思的两处论述便可得到明晰的认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只是生产工具分配的“进一步规定”。“有了这种本来构成生产的一个要素的分配,产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确定了。”(《马恩选集》第2卷,第98、99页)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9.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认为唯物辩证法的研究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而不是从"具体"到"抽象",马克思以此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将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割裂开来,没有从整体上考察资本主义的社会生活。基于此,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唯心主义实质,在社会历史领域坚持了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说得很明白:“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8页)由于人们对马克思的这句话理解不同,因而,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产生意见分歧。一种意见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另一种意见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包括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生产方式;第三种意见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第四种意见认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本文就《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