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胡铨散文论     
胡铨不仅气节高尚,而且是散文创作高手,可谓文、行兼备。他的散文创作,各体兼擅,内容丰富,感情深厚,艺术高超。胡铨散文具有三个方面的特色:一是文章气势磅礴雄放,二是深受《春秋》的影响,三是根柢学问。对这三个方面的特色进行深度分析,试图揭示出胡铨散文创作的成就,作出恰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商代第二十三代王武丁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长寿者。据《尚书》、《竹书纪年》、《帝王世纪》、《通鉴前编》等书记载,武丁在位59年。《熹平石经》称“肆高宗之享国百年”。《汉书·五行志》记载“高宗致百年之寿”。《论衡·气寿》则作“高宗享国百年。”高宗享国百年也就是武丁享年百岁。武丁不一定真正活到一百岁,但他韵长寿是可以肯定的。武丁的父亲小乙继位时他已成年,曾命他去民间考察,那时他已20岁左右,小乙在位约21年。这样算来,武丁即位时30多岁是合情理的。加上他在位59年,武丁很可能活到90多岁。三千多年前的帝王有如此长寿实属不易。从秦始皇至溥仪,生卒年可查的帝王有189位,平均寿命仅40岁。70岁以上的有10位,约占5%。80岁以  相似文献   

3.
周成王即位,周公旦恐怕他有所淫逸,特地作了一篇“以诫成王”的文章,这就是今、古文《尚书》中都有的《无逸篇》周公旦在文中总结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曾把商王高宗武丁作为正面典型要周成王效法、学习。《无逸》对我们研究武丁很重要,现将有关部分转录于后: 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 周公这里讲的高宗就是商王武丁,他是盘庚之弟小乙的儿子。  相似文献   

4.
乔治忠  崔岩 《文史哲》2006,(6):69-74
《全韵诗》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咏史的系列诗作,以106首诗占用全部诗韵,获取宏博周全的形式效果,其内容起自唐尧,直通本朝,评述历代君主事迹,反映了清高宗的历史政治观,体现了他意欲通过评论帝王政治和通论历史演变,为清朝后代统治者提供保守基业的经验与教训。《全韵诗》实际上是一部韵文的史籍,在清高宗进行的文化总结、思想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值得予以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高宗调露二年(680年),武则天以谋逆罪逼高宗废太子李贤,高宗命宰相薜元超、裴炎和御史大夫高智周审理此案,想宽宥这个家国之寄的太子,但已无能为力,太子最终被废,事实上,唐高宗的皇位这时已经引起了大臣的担忧.开耀元年(681年),少府监裴匪舒造镜殿成,“上(高宗)与仁轨观之,仁轨惊趋下殿.上问其故,对曰:天无二日,土无二王,适视四壁有数天子,不详孰甚焉!上遽令剔去.”(《资治通鉴》卷202)从刘仁轨这番借题发挥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唐高宗当时的处境.人们往往根据高宗遗诏来证明高宗对武则天至死不渝的信任,这种看法大可怀疑.高宗病危之机,武则天  相似文献   

6.
正胡槻,《全宋诗》小传云:"字伯圆,庐陵(江西吉安)人。铨孙。"(第54册,第33796页)录其诗《赠刘升之蛰龙岩》一首。李裕民著《宋人生卒行年考》(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53页)把胡铨之次子胡澥误作"伯圆",胡槻、胡榘实为胡铨长子胡泳之子。胡槻字号,据汪森编《粤西诗载·粤西丛载》卷二"穿山题名,庐陵胡仲威伯圆,约张维翰和甫陈次贾倪俊孺来游嘉定五年(阙)月"之  相似文献   

7.
《尚书·商书》中的《高宗肜日》篇,是殷王祖庚肜祭他的父亲高宗武丁的时候,发生雉鸟鸣叫的事,引起了殷王的恐惧,生怕上帝有什么事要责罚他,另一王室大贵族祖己就对祖庚讲了一段诫勉的话,史臣记录下来,就成了本篇。这是仅存的商代文献孑遗五篇中的一篇,是对商史研究较为重要的一篇。去年我向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提交了《谈<高宗肜日>》一文,谈到了有关它的下列几个问题:(一)商代确有这样的文献传下来;(二)高宗就是殷王武丁,“高宗肜日”是祖庚对武丁宗庙的肜日之祭;(三)祖己就是武丁儿子孝己;(四)对鸣雉的畏惧,是由于他们宗教迷信观点的强烈  相似文献   

8.
清华大学藏楚简《高宗》共27简,整理者题为《殷高宗问于三寿》。殷高宗即武丁,是历史上的名王,在位长达59年。《尚书·无逸》云:"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又云:"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事或怨。"三寿又称三老,《诗经·閟宫》云:"三寿作朋。"郑玄笺:"三寿,三卿也。"全文采用问答方式。讨论治国的方略,中心内容属儒家学派。  相似文献   

9.
乾隆初期,高宗弘历颁行的禁酒令引发了君臣广泛的讨论,他降旨将禁酒由临时之策转为常年之法,并将所禁之物从烧锅到酒曲,范围从北方五省扩展到全国产粮区。禁酒由国家颁布法令,渐为地方官教化条规。弘历多年推行禁酒令,虽难贯彻实施,但他却树立新君形象,彰显其勤政爱民的理念。由此折射出高宗初政时期驾驭官僚能力的增强和治国之道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649—683),对他的评价,当然主要应该在政绩方面,近十年来,笔者曾多次论述唐高宗在位期间,能任贤纳谏,生产在发展,疆域有开拓,其雄才谋略虽不及乃父太宗,但并非昏庸无能,他让武后参与政事,亦非出于懦弱。唐高宗的历史作用是应该肯定的①。而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贡献,迄今却鲜有专论。因此,本文试就唐高宗在这方面的成就进行探讨。一、兴办学校,提倡科学学校是发展文化的摇篮,在高宗统治时期,学校教育出现了蓬勃兴旺的局面。永徽元年(650)六月,高宗下诏说:“殷、周创基,教学成本”,借古喻…  相似文献   

11.
日常交游是士人群体在地方社会中的重要活动。南宋庐陵士人云集,日常交游尤为频繁。在南宋政治、文学、思想和学术等领域表现全面的周必大,乡居庐陵期间与地方士人交游甚密,中年时期与胡铨"郊居从游几十年",晚年与杨万里的交游被誉为"庐陵二大老",他还邀约同甲、士人及门生到"平园"聚会。他们在实现心理认同的基础上"结群"交游,经由日常的走访、赏花、集会及诗文唱和等,构建较为稳定的交游圈,并在地方社会营造和传承颇具特色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2.
朱门的高徒和传人黄干字直卿,号勉斋,福建闽县人,生于南宋高宗绍兴廿二年(公元1152年),死于宁宗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历经四朝。黄干生活于被他形容为“中原之地化为腥膻,江南之民疲于岁币”①即内优外患的年代里。他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学者,其学术道路是从忧患之中拜师求学开始的。早年他从学于湖南学者刘清之,后转而从学于朱熹。他整个从学经过在《福建通志》中有颇为感人的记载:“刘清之命其从朱子受业,于归白母,值大雪,即日行。既至而朱  相似文献   

13.
李尚迪是朝鲜纯祖至高宗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思想文化特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出来,即正统的儒家思想观,边缘化的人生取向,"问学"的文化选择,慕华思想与个人的情感空间.  相似文献   

14.
吕本中,字居仁,号紫微,寿州(今安徽寿县)人,世称东莱先生,是“江西诗派”发展期的最著名的诗人。他生于北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由于诗人经历了北宋末南宋初纷乱剧烈的社会动荡,其诗作的时代感和现实感比他的前辈诗人表现得更为强烈。从现存《东莱先生诗集》20卷(计1157首)、《外集》3卷(计175首)的全部诗作来看,题材相当广泛,或记叙重大事件,或刻画人  相似文献   

15.
初唐诗杂考(九)杨墨秋《狱中闻驾幸长安二首系年》初唐诗人沈期《狱中闻驾幸长安二首》的写作时间,学术界颇有歧说。谭优学《沈期行年考》根据《旧唐书》本纪高宗永隆元年岁次庚辰“十月,己酉,自东都还京”的记载,认为期第一次入狱在高宗永隆元年,诗即作于是年。这...  相似文献   

16.
谈到《四库全书荟要》,便会想起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闰三月,当高宗敕令修纂四库全书时,他已是六十三岁高龄的老皇帝了,深恐全书浩瀚,如果稽延时日,怕有生之年,必难亲睹全书之完成,于是萌发了浓缩四库全书的意念。进而于同年五月初一,颁发一道谕旨称:“全书卷帙浩如烟海,将来度弃宫廷,不啻连楹充栋,检玩为难。惟摛藻堂向为宫中陈设书籍之所,牙签插架,原按四库编排,朕每憩此观书,取携最便,著于全书中,撷取菁华,缮为荟要,其篇式一如全书之例。盖彼极其博,此取其精,不相妨而适应助,庶缥缃罗列,得以随时流览,更足资好古敏求之益。著总裁于敏中、王际华专司其事,书成,即以  相似文献   

17.
理学大儒杨时为官于两宋之交,乃是徽宗、钦宗、高宗三帝之名臣。在外敌入侵、国家危难之际,面对内忧外患,杨时上书钦宗、上表高宗,"非尧、舜之道不陈于王前",以尧舜之道呈献安邦方略;"经筳讲义"于朝廷,力谏效法尧舜之道为治国良策。  相似文献   

18.
梁太济 《中国学术》2000,(3):182-204
《圣政》今本指今日尚存之《增人名儒讲义皇宋中兴两朝圣政》六十四卷。“中兴两朝”,南宋高宗、孝宗朝也。此书《四库全书》未收,是《四库》修成后,阮元任浙江学政时访得,并影抄进呈内府的。2原本则兼指今日已佚之修成于乾道二年(1166年)的《光尧寿圣太上皇帝圣政》(《高宗圣政》)六十卷和绍熙三年(1192年)的《至尊寿王圣帝圣政》(《孝宗圣政》)五十卷。  相似文献   

19.
何发甦 《殷都学刊》2010,31(2):10-15
《论语·宪问篇》: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对于"高宗谅阴,三年不言"的解释,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对"谅阴"的解释,一是对"不言"的解释,一是对"三年之丧"的解释。从汉至于清代,"谅阴"之义,存在两种主流的解释,一是指居丧之处,一是指信默。"不言"之义,亦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是指不言政事,一是指不说话。对于"三年之丧",则多无异议。由于今古文家所作的结论均有其文献依据,目前史料尚不能断定何者正确。相比较而言,《尚书大传》"高宗居丧时,三年不言政事"的说法显得更合情理。这与孔子的解说相一致,并且也有文献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一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宾王四人,大都生于唐太宗贞观年間,他們的文藝活动集中于高宗时代,所以被称为“初唐四杰”。四人的生卒年代有確切記載的只有王勃一人,据楊炯“王子安集序”:“春秋二十八,皇唐上元三年秋八月,不改其乐,顏氏斯殂。”与王勃在其“春思赋”中所称“咸亭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的年歲相符合。可見“旧唐書”本傳說他死于上元二年和“新唐书”本傳說他年二十九都是誤記,他应該生于太宗貞观二十三年(公元六四九年),死于高宗上元三年(六七六年),年二十八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